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



《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17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经验和典型案例汇编民政部 财政部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6200 号)规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试点,前两三年重点针对发展短板,采取有效促进措施,形成综合服务能力,后两三年重点完善政策措施,推广成功试点经验,形成规模,扩大服务覆盖面。为落实上述规定,基于实地调研和专家评估,汇编了7方面的试点经验,供全国第五批改革试点地区以及其他各地在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参考借鉴。经验之一:多措并举,增加服务设施供给部分试点地区采取新建、改造、整合资源等方式,增加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一是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民政
2、部门参与规划、验收、移交和管理,保证设施落地到位。二是整合利用社区各类闲置资源,优先用于改造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设施。三是推动在社区设立嵌入式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机构向周边社区提供服务,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一体化发展。案例一:规划先行,明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求。浙江省杭州市注重规划引领,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先后出台并修订杭州市养老设施布点规划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配建规范及老年人照顾服务文件,明确新建住宅项目和已建居住(小)区按规定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二是设施建设分层分类。街道级居家养老设施按“重综合、强辐射”的枢纽作用,重点解决老年人日托、中短期全托以及喘息服务需求;社区级居家养
3、老设施则按“重特色、强覆盖”的要求,推进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兼具日间照料和全托服务功能,包括生活服务、康复护理服务、托养服务、家庭支持服务、社会工作和心理疏导服务等六大功能。案例二:整合利用闲置资源,改造成为养老服务设施。江苏省南京市在社区层面实现基层养老服务设施整合,提出“两无偿一优先”发展养老设施: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公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运营,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各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均设养老服务专区,开展助餐、助浴等服务,在全市打造15分钟“为老服务便民圈”。山东省济南市针对新建小区配套养老服
4、务设施落实难、主城区老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落地难等问题,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在做好规划基础上,多措并举加以解决。一是着力解决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问题。市国有土地招拍挂领导小组制发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监管暂行意见,市有关部门联合制发了关于加强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规划、建设和移交管理的通知,坚持与开发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同步核实、同步验收,做到“五同步”。在项目规划、土地招拍挂、土地熟化、建设施工、预售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设置制度卡口,各相关部门共管共治,形成合力。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列入土地招拍挂条件,由土地竞得者实施同步建设,分期开发项目必须安排在首期建设,建成后无偿移交区县
5、政府,交由专业机构运营。对新出让住宅和商住小区地块,未按规定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或配建标准不达标的,实行一票否决。二是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短缺问题。市政府安排规划部门牵头完成了对主城区2009年以来建成小区全部摸排,准确掌握了各区常住人口数据,养老服务设施的用地和建设等基本情况,对已有的养老服务设施建立了电子档案。对未建或建设不达标的,明确各类设施配建标准。对各区需增建的养老服务设施进行规划,提出选址方案,同时提出了三年建设项目库和年度实施计划建议。由区县政府采取追缴、置换和购置等方式,按标准把已建成小区欠账部分配置到位。案例三:民政部门深度参与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福建省漳州市探索实
6、践“三个一套”模式,即:系统构建了一套联审机制,创新建立了一套补偿标准,率先明确了一套产权归属制度。一是在系统构建联审机制方面,构建了民政部门参与控规、修规、验收全过程的联审联办机制,形成有效制约的闭环流程。在控规环节,规划部门在提出新建住宅小区项目拟供应地块规划条件时,明确养老用房建筑面积等相关指标,由民政部门联审签字。在修规环节,开发建设单位根据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通知书编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规划部门召集民政部门参加设计方案联审会议,民政部门签字同意方案后,规划部门才予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验收环节,由民政部门参与竣工验收联审联办。二是在开发项目无法提供养老服务设施方面,采取货币补
7、偿形式,向民政部门缴纳养老用房配套建设费,按照属地原则,专项用于养老用房的购置、修缮、改(扩)建。三是在明确产权归属方面,明确新建住宅开发建设单位需无偿将配建的养老用房不动产产权移交民政部门,并配合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案例四:打造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江苏省南通市出台关于推进社区长者驿家建设工作的通知,打造“社区长者驿家”养老服务模式,将小型养老机构移至社区,让社区长者驿家与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整合设置或邻近设置,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残送餐、短期托养、喘息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湖南省湘潭市、安徽省合肥市等地,利用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和设施,盘活资
8、源,推进建设小微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探索“机构居家化”“居家机构化”的服务模式,方便社区老年人就近就亲养老。 经验之二:引入社会力量,实现养老服务多元供给部分试点地区优化发展环境,丰富供给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格局。一是给予建设补贴运营,支持社会力量运营居家和养老服务设施。二是提供场地和设施,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三是鼓励龙头型企业、社会组织和机构整合服务力量,实现运营的规模化和连锁化,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龙头企业、机构或社会组织。案例一:分类实施,给予建设和运营补贴。河南省郑州市对社会力量建设的综合
9、性养老服务中心,按照自建和改建分别给予建设补贴,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居家养老服务站,根据面积及规模大小给予建设补贴。同时,这些养老机构配置电梯等大型设备可申请设备补贴。案例二:绩效考评,确保购买服务质量。 安徽省铜陵市出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工作项目绩效评估实施暂行办法,在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实施中严把绩效考核关,将老年人满意度作为重要考评指标,纳入各区对购买服务单位的绩效考评中。案例三:整合资源,提供场地和设施。辽宁省辽阳市采取政府整合社区资源,无偿提供场所,社会力量低偿运营的模式,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服务发展中心,建立养老服务驿站,实施连锁经营。案例四:扶持奖励,推动连锁化运营。天津
10、市河东区帮助引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实现品牌化、连锁化运营。对在天津市登记注册,连锁经营4家(含)以上日间照料中心的企业予以一次性的连锁经营扶持奖励。对承包运营照料中心的企业,采取“划片分块”承包运营的方式,每个企业承包运营多个照料中心,让每家企业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降低运营成本,以承包的照料中心为基地,向周围社区辐射。支持落地企业“抱团整合”,合作共赢,在保持企业竞争的同时,积极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发挥强强联合的互补作用。经验之三:有效评估,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部分试点地区通过建立老年人需求评估体系,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的有效对接,并在评估基础上,采取绘制养老
11、“关爱地图”、设立“养老顾问”等多种形式,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分类服务。案例一:依托综合评估,精准聚焦服务对象。北京市西城区聚焦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的刚性需求,形成“需求评估上门服务标准指导市场运行资金监管”的运行闭环。开展中、重度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试点,在试点中全面优化,确保精准实施,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评估需求确保按需服务。依托专业社会组织开展区域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给予居家照护服务补贴。二是标准化服务确保按质服务。完善上门服务标准化流程,通过签约家庭医生来提供基本生活照料、膳食营养指导等上门服务。三是智能化平台确保精准服务。政府购买服务资金依托北京通-养老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