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变革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革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6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变革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非常鲜明地提出了 “以提升国民素质为 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纲要不但提出了鲜明的 培养标,而且从“课程结构” “课程标准” “教学过程”等一系列的条文中, 阐明了具体实施的原则和规定。例如“教学过程”,就强调指出教学过程是“师 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明确是“互动”,那就不是“被动”;“互动” 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纲要还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探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学会学习”,这就不是“听老师 讲,跟老师学,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学的记住,背熟”那种刻板的以记
2、忆、重复 为主的教学所能达到的。这些改革,不但要我们理解、认同、接受,更主要的是 付诸实施。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变革,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必须变革,要 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本文试就课堂教学中变革学习 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谈一些粗浅看法。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 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而 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意味着要变 革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而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以自 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这三个基本维度之上的。所谓变革学习
3、方式,就是要大力 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很多现代的中外教育家、心 理学家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达成了以下一些共识:1学习方式是学习质量的基本变量,高质量的学习效率必须依赖高效率的学 习方式。2. 学习目标决定着学习方式的层次,单一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 相对单一,层次也不够高;综合性的教学口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必然具有多元 性(如认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3. 高质量、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从动机与行为参与必然体现出自主性、探究性 与合作性。自主性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来说,相对于被动性、机械性和他主性; 探究性是就学习行为(策略与方法)来说,相对于接受性,
4、具有更强的问题性、 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合作性是就学习的组织形式来说,相对于”个体性“, 强调在小组或大集体中有强烈的责任感、主动性与合作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 式起源于孔子时代的私塾学堂,世代相继,以他主、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一 提起学习,学生想到的行为是读书、听讲、做习题、考试,其价值取向是长知识, 过门槛,上台阶。大量的课堂教学现象显示出“以教师为中心”的特色;所看到的 是教师在讲什么,怎么讲;教师即使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也是设法把学生的 思维引导到他所设定的标准答案上来,而不是学生会有哪些疑问,怎样使学生自 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诚然,这样的教学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有一定的功
5、效的,不过从课堂教学的功能来看获取知识与技能并非唯一的价值取向。如果忽 视了水平(特别是思维水平与学习水平)的培养,就大大削弱了促动学生发展的 功能。我们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并不是以取代或削弱知识与技能为代价。问题的 实质不是要不要知识与技能,而是怎样获取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 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准确的价值观。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最 大的弊病在于削弱乃至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导致学力的低下,严重的满 堂灌、一刀切、一锅煮,必然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以低效或无效劳动,影响 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言以蔽之,不改变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全 面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发
6、展“是硬道理,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是硬举措。变革学习方式,是指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 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 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据此在课 堂的教学中我们倡导以下儿种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改变学习方式,促动学生发展 的目的。1. 探究式:依据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按照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解规律,设讣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程序, 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或使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准确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方式的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
7、自主或者合作(师生合作、生生 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水平为核心,它适用于大量的学科性的 课堂教学。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注意以下儿个问题:(1)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 工具。其中以教本内容为重点。对于教本的处理,教师要富于创新,要把握好主 干,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确立教学LI标,选择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最近发展 区,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此外,要充分了解学情,包括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的潜能。(2)要确定恰当的供学生探究的问题。一节课之中,问题不宜过多、过泛、 过浅、过深;问题的指向性要求比较单一,否则泛泛而探,探而无效。
8、探究问题 的确定可先111学生质疑,不过实行选择,也可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 此外,探究的形式要体现学科的特点,切不可千篇一律。(3)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 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教师要千方口计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 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参与的面更宽;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恰当地向广度、 深度的方向引导,使参与的水准更高。(4)探究式学习方式,绝不是离开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训练,而是要 改变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科学地获得知识与技能, 从而学会学习,增长学力。离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而架空地去探索,是徒劳而无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