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第三章4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第三章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第三章4(42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惯性约束聚变惯性约束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靶丸的设计与生产一、靶丸设计的一般要求 ICF靶丸的设计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困难的任务,目前ICF靶丸的设计有两大类型:p一类叫直接驱动型,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有大量的文献报道;p另一类叫间接驱动型,因与核武器设计有关,处于保密状态。 虽然靶丸设计因实验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对惯性约束聚变靶丸要求如下:(1)其中必须含有毫克级的D-T燃料,以保证产生足够的核聚变反应。这些靶丸聚变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的破坏作用有限,完全在可控的范围内。(2)靶丸要有合适的大小,直径大约在毫米量级。由于驱动束的能量限制,靶丸不能太大,靶
2、丸越大需要的驱动束的能量越高。由于束流聚焦的限制,靶丸不能太小,若靶丸很小,而束流焦斑比较大时,大部分束流就会白白浪费。希望聚变反应产生的带点粒子能对等离子体进行自加热,要求靶丸的半径要大于粒子的射程,靶丸不能太小。(3)靶丸的构造有利于束流的能量沉积和容易得到高的能量增益。靶丸应是完全球形且具有多层结构,每一层的厚度要均匀,各层要高度同心,靶丸表面必须有很高的光洁度,靶丸材料中能产生长寿命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核素应尽量少等。这些因素中有些相互制约,因此制备比较令人满意的靶丸需进行各因素的综合平衡。(4)从将来的聚变堆应用考虑,靶丸的生产工艺还应该简单,价格要便宜,还要易于操作和储存。 另外,现在
3、人们对ICF的各种物理过程了解得并不很清楚,多数过程的物理学图像还没有建立起来,对在极高温度、极高压力和极高密度下,物质又会出现怎样的特性也还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些都对靶丸的设计有重大的影响。 研制和生产符合上述要求的靶丸,会涉及到多种学科和许多高精度技术,如需要开发微加工技术、中空小球的制造技术、多种涂层技术和低温靶丸技术等。二、靶丸设计的制约因素1、多层壳结构n 最早使用的靶是平面靶,就是由某种材料构成的平板,使用它来进行驱动器和靶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n 较早使用的球形靶为玻璃球壳靶,它是在玻璃壳中充以D-T气体构成的。n 为了提高驱动束能量的吸收效率,产生稳定的聚爆,抑制超热电子的产生、提
4、高聚爆速度等,靶丸通常设计成多层结构。 消融靶丸示意图(1)消融层 使用低Z的轻材料(如聚乙烯、聚四氟乙烯、LiH和Be等),作用是充分吸收束流热能,减少X射线和高能电子的产生,以便减少对燃料靶心的预热。 当束流打在靶丸的表面时,大部分能量将被消融层吸收,消融层吸收能量后迅速爆炸而产生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急剧膨胀产生压缩冲击波向内压缩和加热里面的推进层。(2)推进层 由高原子序数、高密度材料所组成,其作用为:使靶丸结构具有一定的刚性以便在常温下盛装初始的气体燃料;聚爆时对里面的燃料起屏蔽作用,进一步减少X射线和高能电子对燃料的预热;可以使燃料加热均匀,从而改善压缩,向内会聚产生聚爆动能,提高聚爆
5、效率;在燃料燃烧期间,作为反射层使燃料得到更长时间的约束。 在某些设计中第一推进层里面还有第二推进层,两层之间用真空、气体或泡沫塑料隔开,这种双层推进器的设计有可能使聚爆速度倍增。 根据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1 11 1222221 11 122111222mumum umumum u式中 和 分别表示外、内推进器碰撞后的速度。1u2u 由以上两式可以求得内推进器碰撞后速度和能量转移效率:21 11222221 112212211224 umummm umum mmm 设m1/m2=1,2,4,8,由以上结果可求得m2的速度倍增和能量转移效率分别为1,4/3,8/5,16/9和1,8/9,16/
6、25,32/81。 虽然内、外推进器的碰撞不可能是完全的弹性碰撞,但可以看出,采取这样内、外推进器的结构可使内层的速度增加,在两层之间充入气体或加入塑料,也是为了使碰撞过程得以光滑的进行。 研究表明,如果靶丸的聚爆是不对称的,那将严重影响内层速度倍增和能量转移效率,而且还有其它更严重的危害。(3)燃料层 可以是D-T气体,也可以是冷却在推进层内壁上的D-T混合物。当推进层受热爆炸喷射时,D-T燃料被高度压缩和加热,发生聚变燃烧。 靶丸的最里层是空心的。研究认为,使用空心靶比用实心靶能使燃料得到更大的压缩。2、燃料的装载和R值在设计中,人们希望燃料的燃烧率达到30%50%,比能量产额达340MJ
7、/mg,因此一个靶丸应能产生100MJ的能量产额(这是堆用要求的指标),那么靶丸中大概需要有1mg的DT装料。要想得到较高的燃烧率,燃料应达到较高的R值和靶丸应具有其他较好的特性。 R值越大,燃料燃烧就越充分。进行有效的热核燃烧,燃料的R值应在0.33g/cm2之间,较大的R值意味着要对靶丸进行高度的压缩。3、中心火花塞(点火器)n 靶丸中的燃料并不是一下子全部聚变燃烧起来,因冲击波在靶丸中心会聚,首先使中心的“火花塞”的密度R值达0.33g/cm2以上、温度达到5keV以上的聚变条件,率先点火燃烧。n 火花塞的质量仅占燃料的一小部分(10%),率先点燃的优越性在于能降低对驱动器能量和点火温度
8、的要求。n 其作用就像一个点火器,点燃后,其聚变产物在周围燃料中的能量沉积,进一步将四周的燃料点燃,形成一个由内向外传播的球形热核燃烧波。4、驱动器脉冲形状和冲击波序列为了对燃料进行等熵的、高密度的压缩,需要一系列强度逐渐增大的冲击波,并且还要对它们在时间上进行适当的调制,以便它们在达到最大压缩的时刻能同时到达靶丸中心。 一般来说,驱动器脉冲波形在开始时刻要低功率,脉冲的尾部要求高功率使脉冲最后达到坍塌。V1V0VP0P1PP1=H(V1,P0,V0),H曲线P1=P(V,S),绝热曲线 PV曲线下面的面积表示压缩气体所需要的功,H曲线位于绝热线之上,这意味着通过一次冲击波压缩比绝热(等熵)压
9、缩需要做更多的功。冲击波越强, H曲线偏离绝热曲线越远,则冲击波压缩需作更多的功。这就是说强冲击波进行压缩是不合算的。 另外系统的熵随冲击波的强度做对数增加,在弱冲击波条件下,压缩几乎是等熵的,即101 0 pSp ,u研究表明,对于球形的向中心汇聚的冲击波,一次压缩能产生30多倍的压缩比,即密度增大30多倍。u若继续采用这种方式使燃料经过多次冲击波的压缩,就能达到越来越高的密度以达到热核燃料燃烧的条件。u同时,从前面的结果可以知道,强冲击波压缩是不等熵的,但却能大大地提高燃料的温度,表明简单的强冲击波更适用于热斑的点火。n 于是可以产生一连串强度越来越大的冲击波,同时在时间上调节使它们在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