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1.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2.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见于”式。3.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 ?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5.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6.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 ?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7.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8. 劳心者治人,
2、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2. 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 (孟子 ?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3.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 ?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4.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
3、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5.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6.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7. 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 ?画策) 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 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8.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襄公十四 年)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 后置。9.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
4、相)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10. 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 (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 长。宾语后置。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 么不同?1.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 ?匈奴传) 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2.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3.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 ?淮南王传)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4. 不可,直
5、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5.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6.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 ?张骞传)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7.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 ?刘敬传) 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8. 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九 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教材引 文下加
6、处,本书改为下加点):(A)组1.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树:建立、树立,引申义。2.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膑)树:树木,引申义。3. 后稷教民稼穡,树艺五谷。(孟子 ?许行)树:种植,本义。(B)组1.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涉:进入,引申义。2.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 ?察今) 涉:趟水过河,本义。3. 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苏轼教战守策)涉:经历,引申义。(C)组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 章) 信:诚实,本义。2. 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一年)信:相信,引申义。3.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世
7、说新语?雅量)信:使者,引申义。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 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 释义。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 的文字。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 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
8、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 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 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 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 ?孔 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 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 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
9、(汉 ?何休解诂, 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 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 ?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 疏)。四 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原文见教材第747页)1 “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雱,的读音是“普康反”,即pcng ;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2 “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这是毛亨的注。3 “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好”是动词。根据有二:一是它后面有宾语“我”;二是它的读音为“呼报
10、反”,即hdo。4 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邪,读如徐。”郑玄认为“邪”是“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5 “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只且,语助也。”即认为“只且”是语气词。这是孔颖达的解释。六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标点: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 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 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 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 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
11、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 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 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译文: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 着刀去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走上前 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 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 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