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北京诗歌答案详细

上传者:17****9 2022-07-25 12:25:27上传 DOC文件 73KB
北京诗歌答案详细_第1页 北京诗歌答案详细_第2页 北京诗歌答案详细_第3页

《北京诗歌答案详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诗歌答案详细(13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北京卷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参考答案诗词意象顺口溜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诗歌的几种分类:1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2从体裁上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常见的有“歌”(如长恨歌)“行”(如琵琶行短歌行)“吟”“曲”等,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体裁            律诗(每首有首、颔、颈、尾四联,每联两句,共八句)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近

2、体诗 绝句:(每首四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注:超过八句的叫排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3从题材上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战争诗、行旅或闺怨诗、送别诗等。 【2002年】(1)BE 解析:B “真实客观”错,应为夸张;E“壮志豪情”错(应为“超俗脱尘、奋发向上的精神”?)(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颧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2003年】(1)BE解

3、析:B“约好同来”错,应为与“独上”照应,今昔对照,突出“孤独”之感;E“对去年所见”错。(2)(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2004年】12(1)C“透露出一丝无奈”有误,从“寒心未肯”可知,此句是写红梅开时的冰容雪姿,孤瘦高洁。(2)A“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错,从“未肯随春态”可知。13第一问2个要点

4、。(1)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2)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3个要点。(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2)“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3)“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

5、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2005年】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声此起彼落回应。梦里我不知来到哪里,竟有这边关风情。骠勇的战马寂寂无声,看着像急流滚滚向前挺进。呵!不由我联想起那雄关大河的边地情景,想起金人占领着的雁门,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醒来在寒

6、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漏声停,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万里外封王拜侯我还有自信。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但决不会死去我那报国的雄心!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

7、说了。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有谁知”三字,照应“

8、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4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 D“漏声断”错,应为“漏断”; C“以动衬静”错,都为梦境,应为“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  

9、;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2006年】本诗描述了和令人相处的快乐。陶渊明为我们描述了他的闲适的生活:登高、赋诗、饮酒。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隐士的侃侃而谈,向我们描述他的隐居生活,他眼中的农村的生活,而没有一丝士大夫所特有的骄持。“衣食当须己,力耕不欺吾”则是陶渊明向我们讲述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简单而朴素的真理,这也应该是他在自己的人生中

10、所领悟到的。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要忽然抛弃它。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12.(1)DE  解析:通过“农务”“力耕”等词语可知这是一首田园诗,故A错。B中“斟酌”应与酒有关。C中“夜不能寐”和“彷徨”错。 (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

11、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2007年】)赋  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2008年】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这是一首赠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728117.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