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古诗词诵读临 安 春 雨 初 霁临 安 春 雨 初 霁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习目标u 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u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u 3.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u 4.背诵全诗。E r壹预读先学作 者 介 绍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1),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
2、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作 者 介 绍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作 品 介 绍在陆游的众多著名诗篇中,有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如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寄梦抒怀、悲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陈词,就是笔墨纵横,抚古思今,都是雄壮的
3、大气磅礴之作;作者也有优美淳朴的乡村生活描写,如游山西村;也有缅怀爱情、追思往日幸福的伤感之作,如沈园。等等这些,都与临安春雨初霁极不相似。临安春雨初霁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题 解临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初霁,刚刚放晴。陆游的这首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阴( (今浙江绍兴今浙江绍兴) )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的赋闲了五年
4、。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 (今浙今浙江杭州江杭州) )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传诵的名作。写作背景夯实基础1.明确字音。霁(j)明朝(z
5、ho)2.解释下列词语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京华:京城之美称。矮纸:短纸、小纸。斜行:倾斜的行列。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E r贰精读研习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研读课文【鉴赏首联】如何解读首联的内容?明确: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薄则直道穷,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
6、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研读课文【鉴赏颔联】颔联写了什么?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听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又听到深巷叫卖杏花,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令人想起江南美丽的春色。但细品一下,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在这春夜里他为何事辗转反侧呢?那远远传来的如断如续的卖花声,又能给他一些什么样的愉悦和抚慰呢?不能。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清幽得空寂的春晨中独自惆怅。而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记了亡国的危险。研读课文【鉴赏颈联】如何解读颈联的内容?哪两个字用
7、的最精妙?明确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在诗人眼中,临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索薄,壮志更是无从去提起一字,只有在“闲”“戏”中打发时光。研读课文【鉴赏尾联】分析尾联的精妙之处。明确: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因为“素衣莫起风尘叹”里,已经包含了“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内容;诗人告诉家人“莫起风尘叹”,也是自己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思。这样来结住全诗,跟开头的“世味年来薄似纱”是紧紧呼应的,真是绝妙的章法。研读课文【小结】
8、在深夜,万籁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把春天写成了无情之物。研读课文【整体鉴赏】如何理解陆游在这首诗歌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明确:一个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一开
9、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明晰主旨名家点评l 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清舒位书剑南诗集序)l “小楼”一联,从诗的意境看,有三个层次:身居小楼,一夜听雨,
10、是一诗境;春雨如丝,绵绵不断,杏花开放,带露艳丽,另一诗境;深巷卖花,声声入耳,又一诗境。(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3l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此句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S an叁自读检测【情境默写】 1.临安春雨初霁中用独具易懂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的一句是“_”。2.临安春雨初霁中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如此形象而又深致的两句是“_,_”。3.临安春雨初霁中诗末“_,_”这两句,写诗人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4.临安春雨初霁中诗人用“_,_”两句写了自己的日常消遣练书法和品茶。这两项都是需花费精力慢慢去做的,表面上闲适悠然,实际上可以看到诗人无事可做、消磨时光的焦灼的心。【答案】1.世味年来薄似纱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4.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本课结束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533151.html
文档标签:临安春雨初霁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课件 临安 春雨 教学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