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上传者:jiz****88 2022-05-27 17:01:44上传 DOC文件 79.03KB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复习资料_第1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复习资料_第2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复习资料(17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实用文案一、绪论(1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 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实现了人 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 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 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 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 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 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 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

2、余价值论两大发 现的基础上, 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 阐明了无 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2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4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马克思 主义最重

3、要的理论品质(5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6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 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不断地 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 以实践来检验一切, 用发展 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 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

4、宜的观念、 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 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第一章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纯在的, 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 础。(1) 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 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 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

5、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 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5) 发展的知识点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问,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而旧事物丧失了 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

6、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 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添加了 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6)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7)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旧的矛盾解决了, 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

7、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8)量变,质变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体现了 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 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 量变和质变 是相互渗透的( 9 )肯定,否定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10 )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

8、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1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章(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 )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 答。(3 )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9、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4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首先,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 识的依赖关系, 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 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 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 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5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

10、环往复以至无穷,一 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6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 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7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 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 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 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 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

11、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第三章(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 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 存在的发展。(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1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 变革。 第二,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 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4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13、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 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 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5)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6)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14、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 发 展起来的, 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 性。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 是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也是判断马克思 主义政党的试金石。(7)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世纪,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马克思 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

15、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8)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9) 什么是辨证否定观 (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 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

16、物, 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 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 保留其积极因素。(10)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 律。主要表现: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 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其次,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 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必然是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同时, 社会 意识也具有历史

17、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最后,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任何社 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 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 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 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 影响历史发展。 先进的社会意识, 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及作用; 落后的社 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11) 哲学上的价值及其基本特性哲学上的 “价值” 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 是指具有特定属 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

18、最大的普遍性, 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 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 价值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 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的需要具 有客观性、用来满足认得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满足人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 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第三,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因此人们的需 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第四, 价值具有多维性。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

19、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12) 简答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 历史的创造者。2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 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13 简答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

20、哪里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即遵 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标准,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一种认识只要是真理,就会或迟或早地显示出岂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即显示出自身的价值。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和价 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 一方面, 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 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 着价值实现的程度; 另一方面, 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 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

21、的状况。 价值的实现表明, 在实践中所遵循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真理。 真 理和价值的相互引导表现在: 一方面,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 满足人们需要的价 值追求引导这人么去探索相关真理, 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规定的; 另一方面, 真理的不断发 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 人们在那一个领域中获得真理越多, 人们就会在 那一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 一方面, 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 也就是说, 真理的发 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 更全面的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 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

22、求更合 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14 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但和 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只有矛盾双方处于平衡、 协调、合 作的情况下, 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 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 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 实现的。 事物

23、是多样性的统一,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因素的相互关系, 促成最 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15 简要回答在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中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含义 :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16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P64

2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 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 心来确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 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地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 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

25、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17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P38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 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 人的关系和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这些关系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 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 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 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6、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造社会的 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四,经济学部分1. 商品二因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P144 ) 商品的二因素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即商品的有用性, 它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 质关系,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通过交换 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 会

27、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 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表现在: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 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2.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P147-P148)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进行, 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由于供求关系 的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

28、自发地 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3.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P154)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 维持劳动者本人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 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是剩余价 值的源泉。4.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怎样划分的?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P158-P159)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29、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生产过程中, 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 价值量不发生变化。 可变资本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由工人再生产出来,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 划分的意义: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即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 而是由 可变资本产生的,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5. 什么是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P165) 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变化,又回到出发点形式的运动。 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

30、式必须在空间上并 存,即资本必须按比例并存于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二是三种职能形 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即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6. 为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是怎样从物质上和价值上划分的? (P166) 在物质形态上, 根据社会总产品的最终用途, 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 相应, 社会生产可以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I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n。 在价值形态上,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 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和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构成,即 c+v+m 。7. 什么是利

31、润?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P168)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 就是利润。 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就是 利润率。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 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好尽可能多的利润, 不同生 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 门转移。 资本的自由转移,导致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增加,生产扩大,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利润率下降;相反,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减少,生产缩减,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 率提高。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等于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社会总资本。各部门的资本家

32、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剩余价值就是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形成之后, 商品不再按价值出售, 而是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出售, 生产成本与 平均利润之和就是生产价格。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8. 垄断为什么不能消除竞争? (P184)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即垄断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而 且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 在取得垄断地位之后, 由于 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社会生产复杂多样, 垄断组织不可能把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还存在大量非垄断企

33、业, 一个 部门也会存在多个垄断组织。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客观上要求通过国家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P186-P18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化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 主义的产生。 即垄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的力量,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加深, 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在垄断阶段, 在科技革命的推 动下, 生产力迅速发展, 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 资本主义

34、经常为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 所困扰。因此,要求借助国家的力量,对付经济危机,消除危机的影响。 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收入分配和财产的两极分化愈加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化。 为加强垄断资本的统治, 缓和社会 矛盾,要求国家介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调节社会利益关系。10.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P196)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进步加快了信息传递的 速度,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打破了地域和国家的限制,把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 势组织生产,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分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过渡。 发达国家为摆脱滞胀而 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加快了贸易和 投资的自由化进程。上述变革,促进了就全球化的发展。标准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465444.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