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课例解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课例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课例解读(160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课例解读 柏 义 伟一、指导思想v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着眼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努力追求小学数学教研的高目标与高质量;v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基础,引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教师幸福教育人生、愉快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奠定良好基础;v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宗旨,着眼于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为初中提供优质的生源,夯实学生未来升学的数学基础。二、基本思路v以新课程教育理论为引领,通过对不同类型课例的剖析与诊断,实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升级与换代;以继承中国几千年来的优良教育传统为根基,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借鉴与吸纳,实现教学质量与学习方式的提升与转变;以新
2、时期人才观、质量观为导向,通过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普及与推广,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能力的创新与发展。三、基本原则v1、发展性原则v2、双主体原则v3、导向性原则v4、指导性原则v5、操作性原则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试行)五、课例解读 1、复习预习-布置任务【“-”前面文字表示学生主体地位,“-”后面文字表示教师主导作用。下同】v所谓“复习”,是将已经学过的内容重新温习一遍,以便唤起对旧知的回忆;所谓“预习”,既提前感知未学内容,较早建立与新知的联系,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困惑在哪里,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解。通俗讲,复习即是让学生把与新知联系最为密切且最容易遗忘的旧知识再重新学会,不让旧知成
3、为新课学习的拦路虎;预习即是让学生把新知中的显性知识简单内容先学会,以便上课时集中精力突破难点。v复习预习的作用可以用右图表示出来:中心圆点表示学习目标,外侧阴影大圆环表示复习预习前学生群体与学习目标的距离,内侧阴影小圆环表示复习预习后学生群体与学习目标的距离。可以看出,复习预习后,学生群体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v例1.化简比v 把14:21 1/10:3/8 1.25:0.4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v14:21=(147):(217)=2:3 需要有“公因数”方面的基础;v 1/10:3/8=(1/1040):(3/840)=4:15 需要有“公倍数”方面的基础;v1.25:0.4=(1.2
4、5100):(0.4100)=125:40=25:8 需要有“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和“公因数”方面的基础。v由于“公因数”“公倍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是前一个年级学习的内容,估计学生可能生疏或遗忘,因而有必要进行复习。例2.三角形的面积v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是组织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正是因为学生有了课前的预习基础,课上才有充裕的时间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活动。特别提醒:v由于新教材中取消了复习内容这一栏目,因而就需要老师在备课中设计与新内容学习密切相关的复习内容。 2、学具准备 -
5、指导制作v例3.圆柱的侧面积v难点:是理解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侧面展开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侧面展开后长方形的宽。v将长方形纸片拆开与合上的过程中,通过立体与平面的不断转换,丰富对圆柱体及侧面的感性认识。1、学习准备充分-提醒v上课伊始,要求学生打开课本至学习内容页码位置,并将课本翻放,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通过这种强制方式提醒学生要知道学习内容是什么,从思想上提早进入学习状态。v练习本及学习文具的合理摆放,能够减少许多因准备不足带来的时间浪费,提高练习效率。2、学具摆放整齐-检查将学具杂乱无章摆放在桌面上,有时会使教学过程难以调控。因为学生在与他人学具的比较中,总会发现学具在大小、颜色或质地等方
6、面的异同,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学具进行上下左右方位上的移动,无形中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例4.图形的周长v 学生带来了好多物品,如:扇子,绘画画盘,五角星,瓷砖,手帕,三角板,名片,乒乓球拍等。可以让学生把桌面清理干净,暂时将教材、练习本及文具盒放入课桌洞或书包中,把学具按照一定的次序(如从大到小)摆放整齐。由于是老师的统一要求,那种随意及无序现象会大大减少。3、学习姿势正确-纠正v学生坐、立、读、写等各种姿势,是与课堂上不同的学习活动相吻合的,因而,丰富而多样的学习活动,能够不断变换学生身体的各种姿势,是确保姿势正确的先决条件。v例5.分数应用题 “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的脑容量少2/
7、7,现代人平均脑容量是1400毫升。“北京人”平均脑容量是多尔毫升?v(1)读;(2)背(复述);(3)画;v(4)找:找等量关系,既:“北京人”平均脑容量比现代人的脑容量少2/7”“北京人”平均脑容量=现代人的脑容量(12/7)。v(5)写;(6)说;v(7)记:记住分数应用题思考与解答过程,既“画图-找等量关系-列式解答”。这是优化思考过程的梳理过程,同样也是课堂不能缺少的环节。特别提醒:v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坐如钟,站如松”来提醒学生注意“坐、立”姿势;用“一尺一寸一拳头” (眼离书本约3分米,身体离书桌约7厘米,手离笔尖约3厘米) 来提醒学生注意“读、写”姿势。4.课堂秩序良好-组
8、织(教学)v课堂上两个环节最容易导致纪律涣散-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v高水平的启发、有价值的问题,常常引人入胜,是课堂有良好秩序的保证。例6.分数初步认识 比较3/8和5/8的大小。v哪位同学知道,3/8和5/8谁大谁小?v怎样才能把“3/8小,5/8大”表示出来?(用什么符号才能把“3/8小,5/8大”表示出来?)v谁来说一说为什么3/85/8?v想一个什么样的办法,能够清楚地让小朋友看出来3/85/8?引导学生知道:画两个长方形,分别涂出它们的3/8和5/8,就能看出3/85/8。v看似简单的学习内容,在以上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思维活动逐步深入,平静课堂充满了智慧,学生没有理由不去认真听讲。1
9、.掌握知识-巩固双基掌握知识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又对又快”。这其实即是通常所说的“双基”,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保证“做得对”,运用知识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形成基本技能,也才能保证“做得快”。v突破难点是达成“双基”的重要标志,是在已有基础之上的重要发展。将难点分解,是以学困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形成技能的重要措施。例7.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反思v至少此处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纯粹是为适应所谓的“情境串引出问题串”。v结论:人为制造困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v策略:由简至繁,即从便于教学的“简单例子”入手。补充例1.小数除以小数:1.80.2=9。补充例2.小数除以小数:7.81.2=6.5。
10、v算法:v实际上,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算理的解释就一样了,即就按照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解释算理。v也就是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刚开始探求算式得数时,是按照“包含除”来解释算理的;当学完例题后总结算法时,因为此时要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首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就要按照“平均分”来思考了。v当然,作为大众教学的课堂教学来讲,这样的讲解可能不必要,有时候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v经常看到竞赛题有这样的题目内容。v作为教师,是应该理解与掌握的。这也算作教师“一桶水”的内容吧。v优秀的课堂教学,介于“大众之上,精英之下”。以下两种形式的练习,是“知道怎样算”向“怎样算才能算对”的桥
11、梁,是由基础知识向技能发展的重要过渡。例7. 1.把下面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v2101.4=( )14 4.681.2=( )12v19.765.2=( )52 1.1042.4=( )24v150.06=( )6 10.50.75=( )75v260.13=( )13 0.7560.18=( )18v100.004=( )4 25.60.032=( )32v35.560.127=( )127 0.3750.025=( )25“类化练习”,是技能形成的重要措施。例8.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一位数的笔算v6020 8040 9030v9040 8030 7020v8520 9830 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