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第一次作业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第一次作业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简史第一次作业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中国教育简史第一次作业答案一、填空1、生产劳动、社会生活2 、祭祀3 、口耳相传、行为仿效4、国学、乡学、大学、小学5、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6 、兴学校、重选士、独尊儒术7 、 124、官方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额8 、唐、孔颖达、五经正义9、女真国子学、女真太学10、大成至圣文宣王、孟子、程朱理学11 、 27612、学生出身门第不同13、全国最高学府、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国子祭酒14、太医署、医科,针灸科、按摩科、咒禁科15、北魏16、县考、府考、院考17、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18、乡试、会试、殿试19 、杭州诂经精舍和广东
2、学海堂20 、史籀篇21、状元、榜眼、探花二、名词解释1 、六艺:西周官学的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又有 “大艺”和“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 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将诗、 书、礼、乐、 易、 春秋也称为六艺。2 、学在官府: 西周教育制度特点。 学术和教育为朝廷及各级政府所把持, 民 间无学术。 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 教师都是官吏。 政教合一, 教育机 构 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政事合一。3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 稷 门之下而得名。 从性质上说, 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 但实际上又
3、是由许多私学 组成的,是私学联合体。 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 不治而议论、 自由辩论、学 无 常师、学士守则等。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 150 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 中 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4 、六学二馆:唐代的官学。唐代在隋朝的基础上,中央设置国子学、太学、 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即六学。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属于大 学性质,书学、算学、律学属于专科性质; 二馆,即崇文馆、 弘文馆,是集教学、 藏书和校勘书籍三位一体的场所。5 、三舍法:宋代熙宁四年, 在从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有利于加强学 校 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太学实施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
4、就 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 内舍、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 定期考试, 依 次 升舍。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士 作 官直接挂钩。6 、监生历事:即监生到监外“历练政事”或称实习历事, 这是一项培养官 吏 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洪武年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而创立的, 规定凡是 在 监十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 诸司教习政事, 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 3 个 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7 、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 178 年), 因校址在洛 阳 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 与以儒学为主的官学不同, 它讲求辞赋、 尺牍、 绘
5、 画、 书法等, 是中国, 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业学校, 具有开创性的 意义。8、文翁兴学:西汉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 推行教化,采取委托培养的 方 式, 先从郡吏中聪颖者若干, 送到长安进行培养, 就学于博士, 而后返回蜀 郡, 兴办教育事业,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免除其徭役,学成者重用或荐至朝廷 做官, 史称之为文翁兴学。9、学田:学田即学校所有的田产, 或由政府拨给,或由地方官绅捐赠, 或 由 学校筹款购置,学校将学田佃给农民耕种,收取田租,作为办学的经费来源。北 宋在诸州设学田,解决了多年来州县学校经费不济的问题, 为州县学校的长远 发 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0、苏湖教法:苏湖教
6、法:胡瑗是北宋著名教育家,早年在苏州、湖州两地 讲学 20 多年,主张“明体达用”,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 属于“明体”之学, 以培养高级的统治人才; 治事斋 分为治民、讲武、历算等科,属于“达用”之学,主要培养各职能部门的专业技 术管理人才。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 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11 、讲会:讲会是书院讲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区别于一般学校的重要标志。 一般是为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 在院际之间或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讨论会。 这种 形式的讨论会旨在论证、 阐发各自学派的学术思想, 论辩不同学派观点
7、的真伪异 同,交流各学派学术研究的心得, 以及议评时政得失等。 讲会有助于推动学术研 究, 发展学术思想, 活跃学术风气,丰富教学内容。 因而很快便成为各学派 传播、 论辩学术思想的主要方式。12 、次相授业:或称次相授受:汉代私学大师教授弟子的一种教学方法或 制 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 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 可 以二 传、 三传乃至更多。次相授业大大扩展了教育范围和成效,缺点是弟子难 以直接 得到教师教诲。13、三、百、千: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简称,“三、 百、千”是明清时社会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蒙学教材, 这些教材以识字教学 (包括 读写训练)为主,同时传授一些知识
8、和道理。14、九品中正制: 是一种由“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 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 制度。中正官根据标准评定士人, 将其分为九个品级: 上上、 上中、上下,中上、 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即所谓“九品”,朝廷择“上品”任官。这种 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15、八股文:亦称时文,均为俗称。正式称谓是制义或制艺,是一种严格注 重内容和形 式的文体。作文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者必须“依 经按传”,用“古人语气”, 代“圣贤立言”,不能作任何发挥。八股文包括 破题、承题、起讲、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 等几个部分。 明清八股文取士是 封建时代科举考试
9、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 有其合理性的一 面,但同时禁锢了 士人思想,严重地败坏了学风。三、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1.我国的学校教育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学校产生的最 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有的可学、有的可教;三是要有适 合教学的载体和方式。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增多,这 样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 随着生产经验的日益丰富和 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教育内容逐渐丰富, 那些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要有专门的场所和机构来从事。特别是文字的产生, 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 的积累,也改变了单纯以口耳相传和行为仿效的最初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