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_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



《第9章_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章_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59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第第 九九 章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 的,其运用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 标的实现。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 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三类。 定义: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和一般利率水平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根本特点:针对总量进行调节,又称数量数量工具工具 第一节第一节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
2、策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涵义(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涵义 涵义: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就目前来看,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一般都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 流动性。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3.调节货币供给总量。(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优缺点(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优点:它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
3、度快,效果明显。 局限性: 其一,对经济的振动太大。 其二,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四)金融创新对准备金政策效率的影响(四)金融创新对准备金政策效率的影响 融资证券化 降低了实际提缴的法定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率的弹性增强 (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及其世界(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及其世界 范围内的降低趋势范围内的降低趋势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适时调整,是该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 我国在1984年开始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中央银行降低了它们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我国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是有息的。美国
4、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特点为:1)准备金不付息:对超额准备和结算账户付息。2)准备金构成宽泛: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3)分段计提和起征豁免:存款未达到一定数量时,其准备率为零,超过这个规模才需缴纳准备金。这种规模每年调整,它反映银行系统的发展。1984年的准备金资料负债种类准备金率波动范围所有负债的0220万0交易账户的02890万2890万以上3123814个人的定期和储蓄存款非个人的同类存款期限短于1.5年1.5年和1.5年以上者030009对外国银行的净负债3联储相机决定随后,美联储采取措施降低准备率,1990年十二月以来,对非个人的定期存款的准备率由3%降至零。1992年四月交易账户准
5、备率由12%降至10%。 1994年,400万以下的负债不要交准备金。 2000年,5190万以下的交易账户只要交3%准备金,超过这个规模要交10%的准备金。 美国准备率的降低反映美国商业银行的自律谨慎作风的加强和货币银行制度的完善。4)对不同银行计提不同的准备金:小银行的准备金比例相对要低。5)准备金可以追加:货币控制法授权联储委员会在非常时期,为贯彻货币政策的需要,可以对交易账户征收高达4%的补充准备金。 与一般准备金不同,这种补充准备金可以获得利息。此外,该法还授权联储委员会征求国会意见后,对180天的普通债券征收准备金,这种准备金还可以运用于其它负债。6)准备金可以结转提前:为了满足银
6、行缴纳准备的适当弹性,联储要求银行保持两周准备的平均余额,而不是要求每天有个特定的数量。联储也提供在某种限制中的准备金结转,超过4%的准备和结算账户可以用于满足下一个时期的准备需求; 这个时期4%的准备不足可以用下个时期超额准备来弥补,超过这个结转率的准备不足要征收高于再贴现率2%的罚息。7)按照平均余额计提准备金:中国准备金制度的特点: 1)一刀切的准备金率:由40%的高位下跌至13%准备金率加8%备付金率,6%准备金率加57%备付金率,然后两金合一6%,2004宏观调控,又使其回升到8%,目前约为20%。2)准备金构成狭窄:仅指在中央银行的存款。3)没有起征豁免:4)对准备金支付利息:不符
7、合中央银行存款不付利息的国际惯例。二、再贴现政策二、再贴现政策(一)再贴现政策的主要内容(一)再贴现政策的主要内容 涵义: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一般包括: 一是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 二是再贴现率的调整; 三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的操作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的操作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金融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 的需要,不定期公布再贴现优先支持的行 业、企业和产品目录。 中国人民银行对各授权窗口的再贴现操作效 果实行量化考核
8、。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存款利率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央行对金融机构央行对金融机构1年期贷款利率年期贷款利率金融机构金融机构1年年期贷款利率期贷款利率个人个人1年期定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期存款利率1993-5-157.567.5699.369.181993-7-119.189.1810.6210.9810.981995-1-19.189.1810.8910.9810.981995-7-19.189.1811.1612.0610.981996-5-18.828.8210.9810.989.181996-8-238.287.9210.6210.087.471997-10-237.5
9、67.029.368.645.671998-3-215.227.927.925.221998-7-13.515.676.934.771998-12-73.245.136.393.781999-6-102.073.785.852.252001-9-115.311.982002-2-211.893.242003-12-201.622004-3-253.872004-10-295.582.25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单位:单位:%调整时间对金融机构贷款再贴现1年6个月以内3个月以内20天以内1996.05.0110.9810.1710.089*1996.08.2310
10、.6210.179.729*1997.10.239.369.098.828.55*1998.03.217.927.026.846.396.031998.07.015.675.585.495.224.321998.12.075.135.044.864.593.961999.06.103.783.693.513.242.162001.09.112.972002.02.213.243.152.972.72.972004.03.253.873.783.63.333.24注:*按同档次中央银行贷款利率下浮510%。(二)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二)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 1. 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等
11、存款货 币机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 2. 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效果。 3. 再贴现率的升降可影响公众预期。 4. 防止金融恐慌。 (三)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三)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 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局限性: 其一,调整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 其二,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 的波动。 其三,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 中央银行。 三、公开市场业务三、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