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说课讲解



《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说课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说课讲解(9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练习二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 “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 其意符为 “邑”,旧注训为“边”, 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 、“见识短”,为引申义。2.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 ,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3. 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
2、.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 :“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 ,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义为“到” 、“至”,是引申义。4.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 :“疾, 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 “病”,与字形以及 说文解字 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 、“急速”,是引申义。5.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
3、在一起共食,故其本 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 、“同 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 ,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在古代汉语中, 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 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 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 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 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句中的“东” 字
4、本来是个方位名词, 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 “向 东流” ,作谓语,是词类活用。 又如蝜蝂传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 大其禄。” 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 是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 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 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 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
5、”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 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 形容词等, 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 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 “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6、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 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 败坏, “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4. “见”字被动句式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 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5. “见于”被动句式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 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
7、。”“见欺”即被欺骗,又用 “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6“被”字被动句式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 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 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 “尚书”。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 什么?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 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
8、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 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 “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 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 “是开始作乱” ,故“维” 不是判断词。 “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 它是否定副词, 不是判断词。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1.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2.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
9、列传)是,“见于”式。3.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后句是,“为所”式。5.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6.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后句是,“为所”式。7.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2. 姜氏何
10、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3.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4.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5.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6. 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7. 奚
11、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 罕)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2. 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 (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3.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4.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