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kV交流海底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500kV交流海底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00kV交流海底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18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港口防雷与接地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起草组2019年12月一、工作简况1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6三、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说明13四、与我国有关现行法律、法规和其他强制性标准的关系14五、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和依据14六、强制的理由、预期的社会经济效果15七、贯彻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措施建议及设立标准实施过渡期的理由15八、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16九、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16一、工作简况(1) 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按照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平安交通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交办安监201886号)的要求,
2、坚持以安全生产、人身财产安全为中心,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化平安交通建设工作。根据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8年12月通过立项,本标准计划编号为20183392-Q-348。港口防雷与接地技术要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提出并归口,由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招商局蛇口集装箱码头、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起草编制。(2) 目的及意义。雷电是一种伴随闪电和雷鸣的自然天气现象,它一般形成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发生时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自然界每年都有几百万次闪电,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
3、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最新统计资料表明,雷电造成的损失已经上升到自然灾害的第三位。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主要伤害有火灾爆炸、人员触电、大规模停电、设施毁坏等;另外,雷电产生的电磁环境危害日趋严重,雷电发生时,雷电波会沿着架空线路和金属管道侵入室内,损坏设备和室内设施,严重的还会危及人身安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以及雷击负效应造成的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财产损失在50亿元到100亿元人民币。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更需要安全发展的环境。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
4、枢纽,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也是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港口码头设备和人员密集,对于雷电的防护就显得尤其重要。港口防雷与接地技术要求旨在分析国内外防雷技术与接地技术,调研我国港口防雷技术和接地技术,研究形成交通运输行业港口防雷技术要求和接地技术要求,为我国港口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保障。(三)主要工作过程。1. 第一次工作会。项目申报后,标准编写组开展了关键技术调研和工程考察,并完成了港口防雷与接地技术要求国家标准技术框架和标准草稿。2018年4月24日,编写组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会上主要对编写组完成的技术框架和标准草稿进行了详
5、细的讨论,明确条文编写以贯彻国家基本安全建设方针,体现国家的经济技术政策,适应港口安全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为原则,以指导港口防雷接地系统构建、维护和管理为目的,明确和规范港口防雷接地系统技术标准。结合我国港口防雷接地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以近年来国家颁发的技术标准以及相关行业科研、标准、信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重点依托现行国家标准雷电保护所有部分(GB/T2171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和行业标准港口防雷与接地技术要求(JT5562004),充分吸收港口码头、设计单位、设备
6、制造单位的实践经验,针对当前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关键技术调研和工程考察,并根据调研结果实施制订本标准。2. 技术调研和工程考察。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技术调研和工程考察。首先,编制组进行了技术交流和调研考察,主要涉及防雷和接地技术标准研究单位(中国气象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气象服务协会雷电专业委员会、教育部防雷与接地工程研究中心等)、港口企业单位(大连港、天津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等)、工程设计单位(中交第一航务勘察设计院、重庆交通勘察设计院等)、高等院校(北京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等单位和组织。另外,通过互联网查询和标准出版物查询等方式,收
7、集国内外有关防雷接地的法规、文件和技术标准;通过技术调研、技术座谈会等方式,充分了解、掌握当前防雷接地在构建、设计、建设、管理、维护、检测等方面的相关规范、技术标准的要求。最后,通过走访、实地考察等环节,与国内相关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进行深入技术沟通,并以技术研讨、工程考察、设备演示的方式,开展规范的技术研究编制工作。3. 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专家咨询会。2019年1月15日,标准编写组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专家咨询会,邀请了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会上各专家就标准编写文本框架、防雷接地关键技术、防雷接地系统指标、防雷接地
8、检测要求等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和技术建议,并对编写组完成的征求意见稿初稿中技术关键点和核心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讨,对标准的条文内容及编制说明进行了初步确认。会后,编写组根据会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研究和讨论,进一步修改完善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4. 第二次工作会。2019年3月26日,标准编写组组织编写相关人员在大连举行了第二次工作会。会上主要对编写组完成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了研究和讨论,重点对标准关键点和核心技术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并进一步完成了标准条文内容编制。会后,编写组根据会议相关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标准文稿。5. 初步征求意见工作。2019年4月4日,标准编写组向有关单位和专家发出
9、征求意见的函。本次初步征求意见共发出40份,其中,(a)各地港口企业,20家,主要是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广州港,深圳港,北部湾,重庆港,南京港,武汉港等;(b)交通运输设计单位,8家,主要是中交一二三四航院,水规院,苏交科,重勘院等;(c)高校科研院所企业,12家,主要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北京交大,中石化安科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四川中光,天津中力,广州华伟等。根据本次初步征求意见的反馈情况,行业各单位对本标准非常重视,征求意见回函31个单位,共提出具体建议和意见159条。6. 第三次工作会。2019年7月3日,标准编写组会同主要参编单位在北京举行
10、了第三次工作会。会上标准编写组对回函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逐一讨论,借鉴了GB50057、GB50343、GB50650、GB50601、GB15599、GB/T50065等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内容,经研讨,采纳或部分采纳的有152条,未采纳的有7条,标准编写组形成了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7. 第二次专家咨询会。2019年7月19日,标准编写组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标准征求意见稿专家咨询会,会议邀请了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交通航海安全标委会、大连港集装箱码头、中海油集团深圳公司、中石化安全科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厦门港港电公司等单位的专家。会上各专家就标准范围、规范
11、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防雷技术、接地指标、检测要求等内容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和技术建议,并进一步对标准的条文内容及编制说明进行了确认。会后,编写组根据会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研究和讨论,进一步修改完善标准征求意见稿。8. 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本征求意见稿的编制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内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借鉴了国内外现有相关技术和标准,初步征求了交通运输行业、气象行业、电力行业等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在征求意见稿编写期间,标准编写组先后组织召开了2次专家咨询会,3次工作组研讨会,并在多位知名防雷接地技术专家的审阅和指导下,使标准技术力求科学、严谨、实用。港口防雷与接地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