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损失浪费影响因素评估



《粮食损失浪费影响因素评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损失浪费影响因素评估(22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粮食损失浪费的影响因素评估摘要本文针对收获、收购、存储、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的粮食损失浪费问题建立了评估模型,并提出了对河南省粮食浪费情况的调查方案。针对问题一,本文在对粮食损失浪费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后发现,影响粮食损失浪费的因素有五个:经济收入水平、粮食的质量和数量、饮食习惯和受教育程度、科技水平和硬件设施。而储藏、运输、加工这三个环节在粮食损失浪费中所占比重最大。在分析储粮中的虫害损失时着重介绍了计数称重法、埋袋称重法。以粮食发热、霉变损失作为储粮损失的主要考虑因素建立评估模型。针对问题二,由于所研究的对象较大、地域宽广,家户储粮方式和储粮数量存在很大差异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各种抽样方法的
2、比较研究,确定了一种优化的组合抽样方法:分层三阶段不等概率PPS系统抽样法及线性系统随机抽样法。该方法包括三阶段抽样、分层抽样、不等概率PPS抽样、线性系统随机抽样及现场随机抽样法,比较符合我省农户储粮的实际情况,可在今后的农户储粮损失调查中推广应用。在模型改进中,本文从储粮损失的外部因素着手,简要介绍了主成份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在粮食损失浪费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粮食产后各环节的减损对策以及粮食产后减损的政策及举措建议。关键词: 损失调查 埋袋称重法 不等概率PPS抽样 主成份分析法一问题的重述 粮食问题是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其中粮食产后损失浪费更是一个不容忽视与急需解决的问题。客观准
3、确地建立粮食损失浪费情况的模型,对于分析粮食产后损失的主要因素,寻求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的对策,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从收获、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对粮食损失浪费情况建立评估模型,并说明自己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2)了解河南省粮食产量分布情况,并提出对全省粮食浪费情况的调查方案,以减少在粮食损失浪费过程中出现的误差。2 问题的分析粮食的收获、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各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损失浪费的现象,但各个环节粮食损失浪费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对于问题一,在粮食的收获阶段,机械化程度在整个粮食损失中占很大的比重;而在收购、运输过程中造成粮食运输损失的主
4、要因素是亏量、撒漏、包装运输工艺落后、包装破损和霉坏;粮库储粮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储藏技术和仓库储藏的硬件设施,农户储粮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储粮习惯与技术设施;造成加工环节粮食损失的主要因素是原粮水分含量、加工工艺中的漏损;粮食消费环节主要有家庭粮食消费损失、饭店粮食消费损失、食堂粮食消费损失。在储藏、运输和加工这三个环节中一部分的粮食浪费是难以避免的。由于粮食总量的基数很大,所以减少很小的百分比就会避免大量的粮食损失。在这三个环节中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硬件设施的改善是减少粮食损失的关键,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技水平和硬件设施都比较落后,所以从这三个环节减少粮食损失存在比较大的潜力。从消费、储
5、藏、运输和加工的整体过程中分析可得粮食损失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经济收入水平、粮食的质量和数量、饮食习惯和受教育程度、科技水平和硬件设施。如图2.1所示,从这五个方面可以减少大部分的粮食损失,制定减损的方法应着重从这些方面考虑。由于无法收集到上述因素与粮食损失浪费之间较为准确的数据,我们在问题一中主要建立了储存、运输这两个环节的粮食损失评估模型,其他环节的粮食损失用经验数据代替。粮食损失相关因素科技水平与硬件措施饮食习惯经济收入水平粮食质量和数量受教育程度图2.1 粮食损失的相关因素对于问题二,目前我国农村储粮约占粮食总产量的60%70%,而绝大多数的农村储粮是储藏在农户家中,国内许多
6、部门和单位都开展过有关农村储粮损失的调查,这些不同区域和范围的损失调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储粮损失一般在8%10%,损失高的有15%以上,损失低的有5%以下。由于每次采用的调查方法各不相同,而且都是采用典型调查方式取得的损失数据,因此其调查结果不能用于推断全省农户储粮的损失情况,从而造成调查数据的代表性、可比性和权威性不强。考虑到全省农户储粮损失调查所研究的对象总体巨大,地域宽广,农户储粮数量、储粮方式和损失情况都存在很大差异。根据统计抽样方法的设计原理,为确保抽样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结合我国农户储粮实际情况,确定了一种优化的组合抽样方法:分层三阶段不等概率PPS系统抽样法及线性系统随机
7、抽样法。3 模型的假设1. 不考虑粮食的形状、尺寸、密度、成熟度、水分及杂质含量给实验结果带来的影响;2. 忽略品种、区域、土壤的影响;3. 评估粮食储存过程中的损失时,由于现代储存技术的提高,鼠害、虫害对粮食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主要考虑发热、霉变的因素;4. 在对河南省粮食浪费情况进行调查时,不考虑粮食种类的影响以及被调查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四. 变量说明储粮总重量,储粮被害率,虫蚀重量损失率,检验样品的总粒数样品中虫蚀粮粒数,粒完善粮粒千粒重,虫蚀粮粒千粒重, 储粮虫害损失总量,温升1的粮食发热损耗率,发热粮食的比热,粮食水分含量,3000粮食发热中, 微生物分解每公斤干重的粮食所释放的热
8、量, 粮食发热损耗量,发热粮食的数量,温升度数,散落(运输)损失收获损失收购(销售)损失储存损失加工损失消费损失产后粮食损失5. 模型的准备 整个粮食经济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l)粮食产前系统;(2)粮食生产系统;(3)粮食产后系统。粮食产前系统为粮食生产提供必需的生产要素,粮食生产系统将这些要素进行组合和配置,从而转化为一定的粮食产品,粮食产后系统则是将粮食产品收获起来转化为最终消费品的一个系统。因此,粮食产后系统连接着粮食生产与消费,以生产过程的终结为起点,以消费过程的终点为终点。一般认为,粮食产后系统包括七个基本环节,即收获、脱粒、干燥、运输、储藏、加工、消费。其中收获、脱粒、干燥、消
9、费四个环节一律属于单一环节,即同一批粮食只流经这些环节一次;而运输、储藏、加工则属于非单一环节,即同一批粮食有可能经过多次运输、储藏和加工。种子饲料粮食产后系统干燥脱粒收获储藏加工农户口粮运输储藏加工城市口粮在加工食品加工饲料行业用粮图5.1 河南省产后系统的现实模型对于单一环节的粮食产后的损失而言,损失数量的测定比较简单,因为它往往属于同一主体行为下的数量减少,而且这类环节一经完成则不再重复;但非单一环节下损失数量的测定则比较复杂,因为非单一环节的可重复性一般意味着粮食权属主体的变更,而不同主体的技术、观念、价值标准或效用评价尺度的不同,将导致同一批粮食在同一环节的不同重复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损
10、失率。粮食产后损失率作为评价粮食产后损失的综合指标或核心指标,它在粮食产后损失的评价与分析中具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还有用以说明粮食产后系统各个环节粮食损失程度的指标,它们是:收获损失率、脱粒损失率、干燥损失率、运输损失率、储藏损失率、加工损失率和消费损失率等。总之,评价粮食产后损失的指标体系由下列各项指标构成:(1)粮食产后损失量;(2)经验产量;(3)各环节粮食损失量;(4)粮食产后损失率;(5)各环节粮食产后损失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粮食各环节存在的损失收获中的损失:收获季节短,成熟的粮食不能颗粒归仓,穗粒脱落田间比比皆是。加之农民缺乏适用的烘干设备,收获后的粮食遇到阴雨绵绵,霉烂、发
11、芽时有发生。据调查,我国粮食收获中的损失就达到4.9%,每年约有220亿公斤粮食损失于田间,晒场。销售过程中的损失:据有关方面调查,我国粮食在进入市场后,由于销售环境,销售方式不同,造成销售中损失差异也较大,但就我国国营粮店常年销售中损失通常在0.325%。存储中的损失:由于我国农村储粮没有归口管理部门,按我国现行体制,农业部门只管产前,产中的选种播种、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着重点是如何使粮食增产,而粮食部门仓储系统主要管入库后的粮食,对农村储粮也只是作为一种支农性服务工作,因此我国农村的产后粮食管理工作处于空白地带。加之产后粮食分散在千家万户,储粮规模较小,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种的粮,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