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地震



《环境地质学-地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地质学-地震(83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环境地质学-地震地震过后的四川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的一名遇难女生手上仍紧紧攥着笔理县317国道旁边突发山体滑坡,山上腾起巨大的浓雾团,大量沙石滚下地震发生后航拍的茂县受灾状况重庆梁平县中医院。小女孩在地震中失去了右臂,她今年8岁映秀镇国税分局办公楼,整个办公楼全部垮塌,二层房屋下沉到地下映秀镇政府办公楼,全部垮塌,只有侧面的一层会议室没有倒塌映秀镇中心小学,六层的主教学楼完全夷为平地,倒塌前十多秒,教室里坐满了上课的学生。学校400名学生加上47名老师,活着走出来的只有100多个5月14日,震后的北川。为了防止疫情发生,加之北川周边的多个堰塞湖已出现险情,5月20日早上,北川抗震指挥部决定,
2、对北川县城进行封城,救援人员也暂时撤离了救援现场。绵阳市北川县城 废墟中的一辆残破警车绵竹市汉旺镇 亲人们在死去的孩子身边痛哭一段通往汶川的道路被山体滑坡的巨石阻断,许多车辆被困在路上或者埋在山体下北川中学 废墟中,两名死去的女孩北川县城一片废墟一对夫妻在一堆遇难孩子的学生卡里,寻找着自己孩子的照片北川街道中,一辆被巨石砸得粉碎的出租车北川中学幸存者的名单前 ,原有2900余名师生的北川中学,幸存者只有1302人四川省都江堰市区内,戴着防疫口罩的士兵正在用棉絮遮盖一名遇难者已经肿胀的遗体北川县陈家坝乡的主要街道上,商店大多已经坍塌倾颓,店内的各种货品杂乱地洒了一街可怜的孩子想写下什么?对地震及
3、其诱发次生灾害的研究将是未来环境地质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分布及特点地震的分布及特点地震效应地震效应地震的形成机理及发生原因地震的形成机理及发生原因地震的活动特点及地震防范地震的活动特点及地震防范 地震是一种地质灾害现象,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一种地震是一种地质灾害现象,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即一种地球内部应力突然释放的表现形式,它表现,即一种地球内部应力突然释放的表现形式,它是现今正在进行的地壳运动激发的表现。是现今正在进行的地壳运动激发的表现。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岩石断裂错动,其能量以波动形式向各方向传播,这种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按其传播路径
4、又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 面波:在地面或地壳表层各不同地质层界面处传播体波纵波(P波):由震源通过介质的质点以疏密相间的方式向四周传播的压缩波,其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横波(S波):通过介质的质点在垂直于传播方向以蛇形振动的形式传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面波勒夫波(L波):质点在地面上作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的振动,以蛇形方式前进瑞利波(R波) :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与地面法线所确定的铅垂平面内,以滚动形式作逆进椭圆运动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时震动的发源地震源深度:震源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实际上是一区域 )震中距:某点至震中的地面距离
5、 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震级可根据地震波记录图的最高振幅来确定。而由于远离震中波动要衰减,不同地震仪的性能不同,记录的波动振幅也不同,所以必须以标准地震仪和标准震中距的记录为标准。按里克特的最初定义:震级(M)是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比0.8,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以um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地震烈度是根据人的感觉,地面及建筑物破坏的情况等综合确定的。共分为十二个不同烈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划分出若干个烈度不同的地区。地震烈
6、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点可产生不同烈度的后果。一般来说,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相同烈度点的连线称为等烈度线。1.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深源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总释放能量的80%。2.欧亚大陆断裂地震带为全球第二大地震带,释放能量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15%。此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在帕米尔、喜马拉雅分布有中源地震。3.大洋海岭地震带主要分布于各大洋的中部地带。多数地震仅产生于岩石圈内,震源深度小于30km,震级绝大多数小于5级。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在20世纪里,全
7、球共发生3次8.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 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 而08年汶川地震官方数据是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失踪1.7万人,这三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华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南北地震带西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滇西地震带我国地震灾害的数量分布特点:东少西多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 东重西轻发现:(1949 2000年)人口密度400人的地区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
8、200400人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地区的100倍。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我国地震死亡人口总体下降经济损失迅速上升探究分析: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者破坏地震效应振动破坏效应地面破坏效应衍生
9、效应振动破坏效应:主要指直接由地震本身或者地震力作用造成的破坏效应,如地面颤动、山崩、地裂缝和断裂等。地面破坏效应:主要由地震伴生的作用所产生的破坏效应,如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导致火灾,河堤、水坝决口和因滑坡、崩塌造成的河道堵塞,砂土液化、滑坡、海啸、地面沉降、泄毒和地下水位变化等。1976年7月28日于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的两次灾难性强震,震后数分钟大面积地区沙土液化,开始喷水冒沙达数小时,引起地表开裂与下沉,最终使建筑物成片倒塌。衍生效应:是指地震发生后由于救援工作不力致使灾区人民灾上加灾,如疾病传染、谣言传播导致社会混乱、生产停顿和盗匪活动增多,使社会动荡不安。地震的历史过程表明,一次强震发
10、生后,因直接灾害将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由间接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往往大于直接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甚至是数倍到数十倍。震中距离震中距离越近,地震烈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震害越严重岩土类型和性质相同地震力作用下,基岩上震害最轻,其次为硬土,软土上震害是最严重的发震断层发震断层是能量释放中心,越接近发震断层,其震害越重;反之,越远离发震断层,其震害越轻地形地貌孤立突出的地形震害加重,而低洼平坦的地形震害相对减轻地下水饱水的岩土体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使地震烈度增高,地下水埋深越小,则烈度增加值越大建筑结构和质地一般砖石建筑最易震害,其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而钢结构和低矮轻质建筑物受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