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煤矿开采学设计

上传者:97****76 2022-07-14 17:26:12上传 DOC文件 405KB
煤矿开采学设计_第1页 煤矿开采学设计_第2页 煤矿开采学设计_第3页

《煤矿开采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开采学设计(36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目 录前 言3第一章 设计采区地质概况4 第一节 井田概述4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征5第二章 采区储量、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2 第一节 采区的工业储量12 第二节 设计生产能力13 第三节 采区服务年限13第三章 采区方案设计13 第一节 采煤方法的选择13 第二节 采区设计方案的选择16第四章 采区设计说明21 第一节 采区巷道布置21 第二节 开采顺序22第五章 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的选择23 第一节 采煤方法的选择23 第二节 回采工艺的选择23第六章 采区生产系统24 第一节 采区提升运输系统的设计25 第二节 采区排水系统的设计24 第三节 采区采区通风系统的设计24 第四节 安全监测系统

2、设计26 第五节 压风系统的设计13 第六节 供水、灌浆系统的设计27 第七节 瓦斯防治设计28 第八节 通讯系统29 第九节 避灾线路29 第七章 施工组织设计29 第一节 贯通工程施工组织29 第二节 投产工程施工组织30第八章 其他 30 后记31 参考文献32 XX矿XX采区的巷道布置与采煤工艺设计前言 第一节 设计目的1.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理解“煤矿开采学”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对现代化的采煤方法,准备方式等的内涵有基本了解。2. 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第二节 设计内容1.一个采区(盘区)

3、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2.一个采煤工作面的采煤工艺设计及编制循环图表;3.采区中部车场线路设计; 第三节 进行方式1.学生按设计大纲要求,按设计小组下达的任务书所给定的煤层赋存条件等,综合运用“煤矿开采学”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采区或带区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等设计。每位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规定的课程设计全部内容。2.完成设计任务使每位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提高和锻炼,设计中提倡设计者之间相互讨论,借鉴参考,有疑难问题可以与老师共同研究解决。 第一章设计采区地质概况 第一节 井田概述 一、交通位置龙滩矿井位于广安东约40km处,行政区划属广安区的龙滩、小井、桂兴,大竹县的欧家和邻水县的柑子。地理坐标:东经1

4、06°5615107°0117,北纬30°280830°3400。襄渝铁路从井田西侧通过,设计选定的地面工业广场距襄渝铁路的观阁车站约0.7km,该站至广安站9km,北至达州106km,南至重庆149km。汉渝公路、渝渠公路均通过矿区,矿井交通方便。矿井交通位置见图1-1-1。二、地形地貌龙滩井田位于华蓥山主脊部位。脊背较宽缓,背斜隆起成山,向斜低下为谷,山脉走向与构造方向基本一致,呈N25°30°E延展,最高点叶家大梁子,标高+1092.81m,一般山脊标高在+1000m以上。山脊东西侧为槽谷地带,标高+500+600m,两侧边沿地

5、形标高+300+400m左右,属山岳分带中的低山。三、河流受地形控制,横向冲沟与纵向河谷形成井田地表水系,成为该区地表水,地下水的排泄通道。区内多为季节性溪沟,仅有龙滩河一条是常年性河流,它的源头为发育于飞仙关组三段灰岩中的泉水,由北向南经张家桥、大堰塘、白岩潜入K728号落水洞,潜流约3.1km从K559号溶洞流出,同时汇集W330号泉水,成为龙滩河。河水继续向南流约600m后,急转90°向西流出井田。龙滩河从发源地到井田外的龙滩子,总长5.2km,河床坡度35,河水流量150.33 L/s12462.702L/s。四、气象及地震本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山地温湿气候,年平均气温16.6,

6、最高气温37.5,最低气温-1.7。年平均降雨量1284.5mm,最大降雨量1538.4mm,年蒸发量1275.4mm,冬季山上常见积雪并伴有冰冻现象。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图1-1-1 龙滩矿井交通位置图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征一 地质概况(一)地层本井田为一隐伏背斜构造的井田。出露最老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三、四段,主要呈“天窗”式出露在井田北端911勘探线间的龙王洞背斜轴部。最新地层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各地层走向呈北东延伸。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分布最广,其次是嘉陵江组,第四系坡积物主要分布在两翼嘉陵江组槽谷内。井田内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

7、下:1、第四系(Q):残积、坡积物为褐色、黄褐色粉质粘土、粉质砂土,一般厚012.76m。2、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总厚398.34m。(1)雷口坡组三段(T2l3):灰色、浅黄灰色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岩,厚165.09m。(2)雷口坡组二段(T2l2):灰色、黄灰色钙质泥岩,灰色泥质灰岩,白云岩灰岩,盐溶角砾岩,灰色、黄灰色钙质泥岩,厚182.50m。(3)雷口坡组一段(T2l1):黄灰色、灰色白云岩、灰岩夹盐溶角砾岩,底部为2.00m左右黄绿色钙质泥岩(俗称“绿豆岩”),厚50.75m。3、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总厚524.04m。(1)嘉陵江组四段(T1j4):黄灰

8、色、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间夹粉晶灰岩,顶部为深灰色块状盐溶角砾岩,底为浅黄灰色白云岩,刀砍纹发育,厚67.02m。(2)嘉陵江组三段(T1j3):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粉晶灰岩,厚159.91m。(3)嘉陵江二段(T1j2):灰色、浅黄灰色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间夹盐溶角砾岩,厚74.31m。(4)嘉陵江一段(T1j1):厚222.80m。上亚段(T1j1-2):浅灰、灰色薄中厚层状石灰岩,厚182.42m。下亚段(T1j1-1):灰色薄层状泥灰岩,厚40.38m。4、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厚450.45m。(1)飞仙关组四段(T1f4):紫红色、灰紫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夹灰色泥灰

9、岩,厚30.29m。(2)飞仙关组三段二亚段(T1f3-2):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粉晶灰岩,紫红色钙质泥岩,厚49.70m。(3)飞仙关组三段一亚段和二段三亚段(T1f3-1+T1f2-3):灰色中厚层状粉晶灰岩、鲕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厚195.37m。(4)飞仙关组二段二亚段(T1f2-2):紫色、黄灰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夹泥灰岩,厚25.44m。(5)飞仙关组二段一亚段(T1f2-1):灰色中厚层状粉晶灰岩夹薄层状泥灰岩,厚45.48m。(6)飞仙关组一段二亚段(T1f1-2):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含泥灰岩,厚36.28m。(7)飞仙关组一段一亚段(T1f1-1):灰紫色中厚层

10、状泥质灰岩夹泥岩,紫色、暗紫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厚67.90m。5、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总厚193.33m。(1)长兴组三、四段(P2c3+4):灰、深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及粉晶灰岩,厚129.00m。(2)长兴组一、二段(P2c1+2):深灰色中厚层状粉晶灰岩,厚64.33m。6、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厚136.85m。(1)龙潭组五段(P2l5):深灰色薄中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细粉砂质泥岩,厚28.48m。(2)龙潭组四段(P2l4):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含大量燧石结核及动物化石碎屑,厚57.24m。(3)龙潭组三段(P2l3):深灰色薄中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薄层泥晶灰岩

11、,厚5.68m。(4)龙潭组二段(P2l2):深灰色中厚层状粉晶灰岩,厚20.48m。(5)龙潭组一段(P2l1):深灰色、灰色薄中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硅质灰岩、粉粒砂岩、铝质泥岩,含K1、K2煤层,厚24.97m。7、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中厚层状灰岩,厚度不详。(二)煤系地层特征本井田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与下伏地层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长兴组呈整合接触。含煤地层层厚为128.34153.24m,平均为136.85m。岩性由灰岩、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铝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含煤24层,一般2层,含煤系数1.6%,其中全区可采2层(K1、K2)。整个煤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707239.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