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进口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doc
上传者:十二贾氏
2022-06-24 18:07:35上传
DOC文件
16 KB
浅议进口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
摘要: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汇率风险的问题将伴随企业发展而存续,甚至有可能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针对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研究很多,理论也很成熟,但在实务中,企业往往难以找到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和平衡点,造成很多困扰。本文通过一个实例,介绍了一个进口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不同业务选择和潜在的风险问题,并阐述了汇率风险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 汇率风险 风险中性
一、什么是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简单说来,是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和境外投融资过程中,使用外币结算、持有外币资产负债,伴随汇率波动,导致交易价格、资产负债价值存在的不确定性,并进而产生汇兑收益或损失。通常,汇率风险被划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营风险。实务中以管理交易风险和折算风险为主,相关信息通过公开的汇率市场信息以及完善的核算体系获取。
以A铜冶炼企业为例,A企业与南美洲某铜矿山企业B签订铜精矿买卖合同,就支付结算,双方主要约定为:
1.结算货币:美元;2.作价期:M+3(即货物装船月后的第3月);3.价格:作价期内伦敦金属交易所内A级铜现货结算价的月均价,乘以相应计价比例,扣除相应费用;4.支付结算:发货前15天内开出国际信用证(即期或远期),到单后支付临时货款的90%,尾款于收到最终发票后支付。假设A企业于2017年1月3日通过中国银行开出国际信用证, 1月18日B企业发出一船铜精矿(约2000金属吨),1月25日A企业收到装运单据,按临时发票,该船铜精矿货值$1500万元,A企业于2月7日支付临时货款$1350萬元, 2月22日货物到达国内港口,4月28日双方最终结算,货值$1600万元,A企业于5月8日支付尾款$250万元。
通过比较发现:
1.按约定,该批货物实际货值为$1600万元×6.8931(4月28日中间价)=$11,028.86万元,但支付结算方式不同,其入账价值不同,实际现金流出也不同。
2.同一笔业务,不同支付结算方式下,在业务结清前,因本外币资产负债存续的期限不同,伴随汇率波动,记账采购成本和汇兑损益也大不同。对于业务量大、外币现金流量大的进口企业,经过不断积累,该差异对损益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针对外币业务,管理会计如何管理好风险和收益呢?笔者认为,一方面要以采购货物的价值为参照,加强本外币资金管理,节约本币现金流出;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外币资产负债,通过资产负债汇率折算的自然对冲,降低折算风险。
二、汇率风险管理实务中的几个难题
(一)风险认识片面化
实务中,存货以历史成本计量,随着物流周转,难以做到个别计价核算,故存货采购成本中的汇率,通常为初始折算汇率,汇率折算的差异,往往通过外币负债科目反映。因此,管理层通常以利润表下“汇兑损益”明细科目的结果来判断外汇管理的成效,而对企业购销环节中沉没于存货成本的部分,关注得极少。
(二)管理体系侧重于内部控制
通过观察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公告的《外汇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制度》,发现共同特点:第一,业务流程上普遍将外汇衍生品界定为一个独立的、特殊的业务环节进行管理;第二,管控流程上普遍关注职责界定、操作和审批流程,以及信息披露的要求;第三,管理方法上对原则、原理和目标的描述甚少,
摘要: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汇率风险的问题将伴随企业发展而存续,甚至有可能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针对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研究很多,理论也很成熟,但在实务中,企业往往难以找到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和平衡点,造成很多困扰。本文通过一个实例,介绍了一个进口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不同业务选择和潜在的风险问题,并阐述了汇率风险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 汇率风险 风险中性
一、什么是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简单说来,是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和境外投融资过程中,使用外币结算、持有外币资产负债,伴随汇率波动,导致交易价格、资产负债价值存在的不确定性,并进而产生汇兑收益或损失。通常,汇率风险被划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营风险。实务中以管理交易风险和折算风险为主,相关信息通过公开的汇率市场信息以及完善的核算体系获取。
以A铜冶炼企业为例,A企业与南美洲某铜矿山企业B签订铜精矿买卖合同,就支付结算,双方主要约定为:
1.结算货币:美元;2.作价期:M+3(即货物装船月后的第3月);3.价格:作价期内伦敦金属交易所内A级铜现货结算价的月均价,乘以相应计价比例,扣除相应费用;4.支付结算:发货前15天内开出国际信用证(即期或远期),到单后支付临时货款的90%,尾款于收到最终发票后支付。假设A企业于2017年1月3日通过中国银行开出国际信用证, 1月18日B企业发出一船铜精矿(约2000金属吨),1月25日A企业收到装运单据,按临时发票,该船铜精矿货值$1500万元,A企业于2月7日支付临时货款$1350萬元, 2月22日货物到达国内港口,4月28日双方最终结算,货值$1600万元,A企业于5月8日支付尾款$250万元。
通过比较发现:
1.按约定,该批货物实际货值为$1600万元×6.8931(4月28日中间价)=$11,028.86万元,但支付结算方式不同,其入账价值不同,实际现金流出也不同。
2.同一笔业务,不同支付结算方式下,在业务结清前,因本外币资产负债存续的期限不同,伴随汇率波动,记账采购成本和汇兑损益也大不同。对于业务量大、外币现金流量大的进口企业,经过不断积累,该差异对损益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针对外币业务,管理会计如何管理好风险和收益呢?笔者认为,一方面要以采购货物的价值为参照,加强本外币资金管理,节约本币现金流出;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外币资产负债,通过资产负债汇率折算的自然对冲,降低折算风险。
二、汇率风险管理实务中的几个难题
(一)风险认识片面化
实务中,存货以历史成本计量,随着物流周转,难以做到个别计价核算,故存货采购成本中的汇率,通常为初始折算汇率,汇率折算的差异,往往通过外币负债科目反映。因此,管理层通常以利润表下“汇兑损益”明细科目的结果来判断外汇管理的成效,而对企业购销环节中沉没于存货成本的部分,关注得极少。
(二)管理体系侧重于内部控制
通过观察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公告的《外汇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制度》,发现共同特点:第一,业务流程上普遍将外汇衍生品界定为一个独立的、特殊的业务环节进行管理;第二,管控流程上普遍关注职责界定、操作和审批流程,以及信息披露的要求;第三,管理方法上对原则、原理和目标的描述甚少,
浅议进口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