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浅谈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oc
上传者:小雄
2022-06-21 09:09:52上传
DOC文件
91 KB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oc到位灵动实在
浅谈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如何上好阅读课的第一教时,是一个总让我烦恼的问题。 聆听周围同事的第一课时,也大都让人失望,机械呆板,了无生趣,学生学的乏 味,教师教学的创造力仿佛进入了禁区,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自我价值也成了奢谈。 循着前辈的足迹,翻开一些教育家的著作,也发现鲜有第一课时的论述。
“魔由心生”这是佛家的禅语,但也许对教学有一定帮助。偶然间,看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关于程序教学的论述,豁然开朗。罗杰斯认为:“一种 编制合理、使用恰当的程序,可以有助于学生直接体验到满足感,掌握知识内容, 理解学****过程,以及增强自信心,感到任何内容都可以学会的。”当然,罗杰期 同时也认识到程序教学的不足:“(程序教学)倘若它成为思维的替代物,或成了 强调事实性知识比创造性知识更重要的例子,那就会构成真正的危险。”诚然, 第一课时应该有一定的范式,但是也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 采取由不同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也就是说,从大教学的角度来说,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仅仅是学生学****过程中某一阶段。从这个 意义上来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第一课时,我便发现了许多问题,笔者在寻求对策 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得到了些许体会,尝试归纳如下: 问题一:呆板
常见的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是“三部曲”,第一部是学****生字和词语,第二部 是指导朗读课文,第三部感知课文,理清条理和归纳主要意思。此外,更无新鲜 的招数。如此呆板僵化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意味索然。究其原因,主要是教 师观念上不够重视,认为第一课时仅仅是为了第二课时作准备,没有什么太大的 价值追求,因而,很少自发地探索和实践,也就很难认识第一课时的地位和作用, 当然更不会从学生的学****兴趣出发去探究教学的基本规律。
对策:灵动而不呆板
例:《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这篇文章是典型的“文包诗”写法,为此, 我设计了 “品诗、读文、赏画”的第一课时教学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板块:品诗。教师先播放《烟花三月》歌曲,让学生感受诗文意境。然
后,重点训练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好诗。最后,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这 首诗,自然导出新词“脍炙人口”,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第二板块:读文。首先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片段朗读,教师指导流利地 朗读课文。再次,在朗读的过程中重点指导理解“依依惜别”的意思,并将其中 的“依依”和“杨柳依依”中的“依依”进行区别。并结合语境理解“海内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最后,指导学生谈谈自己独立阅读后的认识和感受。
第三板块:赏画。教师出示描写诗境的画面和场景,让学生用书上的一些词 语进行描绘或概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运用中了解和掌握词语的意思。
1、 在求活上在做文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破了传统的第一课时“三部曲”上法,根据这篇课文 既要理解古诗,还要读通课文,又有大量的词句需要理解的要求,进行了灵活处 理。第一步:“品诗”。将文章最后的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大体感受诗意。第二 步“读文”。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引导感知内容,归纳主要意思。第三 步“赏画”。将词语集合组块,让学生运用词语描绘画面强化运用。教师完成了 第一课时理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浅谈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如何上好阅读课的第一教时,是一个总让我烦恼的问题。 聆听周围同事的第一课时,也大都让人失望,机械呆板,了无生趣,学生学的乏 味,教师教学的创造力仿佛进入了禁区,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自我价值也成了奢谈。 循着前辈的足迹,翻开一些教育家的著作,也发现鲜有第一课时的论述。
“魔由心生”这是佛家的禅语,但也许对教学有一定帮助。偶然间,看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关于程序教学的论述,豁然开朗。罗杰斯认为:“一种 编制合理、使用恰当的程序,可以有助于学生直接体验到满足感,掌握知识内容, 理解学****过程,以及增强自信心,感到任何内容都可以学会的。”当然,罗杰期 同时也认识到程序教学的不足:“(程序教学)倘若它成为思维的替代物,或成了 强调事实性知识比创造性知识更重要的例子,那就会构成真正的危险。”诚然, 第一课时应该有一定的范式,但是也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 采取由不同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也就是说,从大教学的角度来说,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仅仅是学生学****过程中某一阶段。从这个 意义上来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第一课时,我便发现了许多问题,笔者在寻求对策 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得到了些许体会,尝试归纳如下: 问题一:呆板
常见的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是“三部曲”,第一部是学****生字和词语,第二部 是指导朗读课文,第三部感知课文,理清条理和归纳主要意思。此外,更无新鲜 的招数。如此呆板僵化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意味索然。究其原因,主要是教 师观念上不够重视,认为第一课时仅仅是为了第二课时作准备,没有什么太大的 价值追求,因而,很少自发地探索和实践,也就很难认识第一课时的地位和作用, 当然更不会从学生的学****兴趣出发去探究教学的基本规律。
对策:灵动而不呆板
例:《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这篇文章是典型的“文包诗”写法,为此, 我设计了 “品诗、读文、赏画”的第一课时教学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板块:品诗。教师先播放《烟花三月》歌曲,让学生感受诗文意境。然
后,重点训练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好诗。最后,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这 首诗,自然导出新词“脍炙人口”,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第二板块:读文。首先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片段朗读,教师指导流利地 朗读课文。再次,在朗读的过程中重点指导理解“依依惜别”的意思,并将其中 的“依依”和“杨柳依依”中的“依依”进行区别。并结合语境理解“海内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最后,指导学生谈谈自己独立阅读后的认识和感受。
第三板块:赏画。教师出示描写诗境的画面和场景,让学生用书上的一些词 语进行描绘或概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运用中了解和掌握词语的意思。
1、 在求活上在做文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破了传统的第一课时“三部曲”上法,根据这篇课文 既要理解古诗,还要读通课文,又有大量的词句需要理解的要求,进行了灵活处 理。第一步:“品诗”。将文章最后的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大体感受诗意。第二 步“读文”。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引导感知内容,归纳主要意思。第三 步“赏画”。将词语集合组块,让学生运用词语描绘画面强化运用。教师完成了 第一课时理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