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故作高深,而要学会肤浅.doc
上传者:雪雁
2022-07-18 03:25:38上传
DOC文件
20 KB
不要故作高深,而要学会肤浅
周士红 谢迪● -周士红, ○ -谢迪
● 按年龄层次来划分,你应该属于相对年轻的乐迷,请你首先来聊一聊作为年轻人,你是如何喜欢上古典音乐的?
○ 我的年龄属于八O后,四到七岁时曾在父母的安排下短暂学****过钢琴,但我想要特别澄清的是,仅就个人而言,我学****钢琴的痛苦经历和我日后喜欢古典音乐基本无关。我真正痴迷古典音乐是从十六岁开始,至今大概十六年左右,主观上属于一不留神,客观上算是顺理成章,因为我从十岁起就有收藏流行音乐卡带的爱好,所以应该是一种****惯的延续。
● 听起来很简单。我知道你本人曾在唱片公司工作多年,作为唱片从业者和乐迷在欣赏古典音乐时的角度有何不同?
○ 最大的不同在于当你以唱片公司职员的角度去听一张唱片时,你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产品去对待,而乐迷则完全是在听作品。我个人喜欢的音乐作品未必就是一个好卖的产品。但我必须去适应这种角色转换,唱片公司的本质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机构,而不仅仅是怀抱崇高理想的艺术团体。
● 那么你认为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年轻朋友进入古典音乐之门?
○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个人理解所谓入门的概念应该是针对一个人对于古典音乐兴趣的培养,当他对古典音乐产生了兴趣以后,到底听了多少部作品或者收藏了多少张唱片都无所谓。换句话讲,不论资深乐迷还是家藏上万张唱片的超级发烧友通常都属于业余爱好者,不会被划入专业人士行列,他们只是在享受音乐的快乐而已。一位超级乐迷可以不认识五线谱,但一位三岁琴童却必须先掌握谱子,所以不要动不动就把欣赏古典音乐的门槛比作圣殿,我们需要的不是故作高深,而是学会肤浅。
从唱片从业者的角度来讲,无非是把古典音乐尽量用符合所处时代的方式去包装,以及通过传媒去吸引年轻人,但我个人认为效果不会太明显,因为我不相信商业性的营销手段或者眼花缭乱的艺人造型会使在互联网数码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完全醉心古典音乐。我向来对“我国古典音乐普及形势喜人,青年听众与日俱增”这样的说法深表质疑,作为前唱片公司的职员,我更有机会目睹那些血淋淋的销售数据。普及某项事物的前提是建立在有相当多的群体希望去了解这项事物而苦于没有捷径上,但现实问题是有很多年轻人认为根本没有了解古典音乐的必要。一场在内地举办的音乐会经常沦为业内“职工大聚会”,大家都是手持赠票陶醉于某种自我营造的氛围之中,赠票已然成为一种福利,不少人都感觉得到赠票才能体现自己是资深人士。
上述情况都是我们长久以来不愿意去面对的残酷现实,从音乐爱好者的角度讲,我还是希望大家自愿地去欣赏古典音乐,而不是把它当作学****任务或某种使命,有兴趣就听一点,若无这份心情不听也无妨,我非常反对不听古典音乐乃人生一大缺憾的卫道士观点,按照这种逻辑,世间一切对人类有益的文化都应该去了解,但显然不可能做到。总之我本人非常倾向抱着“玩”的心态去欣赏古典音乐。
● 那我想知道你是如何“玩”的呢?
○ 我最近刚买了一套卡拉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为EMI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这套唱片恰恰是卡拉扬生前四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录音中最为内地乐评所诟病的,而我买它的原因是出于想了解卡拉扬初到欧洲发展时和瓦尔特·里格(EMI天皇级唱片监制)合作的录音到底是什么风格。乐评界对这套唱片的褒贬并不能影响我个人的收藏取向,这就是我的玩法——去购买那些你真正喜欢的唱片,去欣赏那些真正能感动你的作品,去热爱那些你真正喜欢的大师,一切都忠实于内心,而不仅仅是从汗牛充栋的“唱片圣经”出发。我并不反对各种唱片指南,我自己也曾当过多年的唱片软文写手,但必须承认这类书刊存在一些非客观的商业性推广。欣赏音乐其实是一种很私人化的活动,况且大多数情况下支付昂贵唱片花费的人是你自己,何必自欺欺人?
● 既然你建议大家听音乐时完全忠于自己的内心,那你自己在收藏唱片初期面对众多权威推荐时又如何取舍呢?你的唱片收藏中参考唱片指南类书籍购买的比例又占多少?
○ 十多年来,我收藏的古典唱片数量大约在八百多张,其中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安妮-索菲·穆特、亚沙·海菲兹三位小提琴家的唱片就占去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分别被钢琴、大提琴、交响乐、歌剧以及少量发烧碟瓜分。当然这和那些动辄拥有上千张甚至上万张唱片的超级发烧友来比,无论从收藏总量,还是从作品曲目来说,我只能算是超小规模,这与我曾在唱片公司工作、可以免费听不少样片也不无关系。刚入门时我也是奉各类唱片指南为圭臬,但很快发现如果完全按图索骥,收齐最常听的基本曲目至少就需要五百张,倘若再加上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等巨作数量还会攀升。最重要的原因是,即使在所谓必听曲目中也存在大量作品是我个人不喜欢的或是只会听一遍的,于是彻底
周士红 谢迪● -周士红, ○ -谢迪
● 按年龄层次来划分,你应该属于相对年轻的乐迷,请你首先来聊一聊作为年轻人,你是如何喜欢上古典音乐的?
○ 我的年龄属于八O后,四到七岁时曾在父母的安排下短暂学****过钢琴,但我想要特别澄清的是,仅就个人而言,我学****钢琴的痛苦经历和我日后喜欢古典音乐基本无关。我真正痴迷古典音乐是从十六岁开始,至今大概十六年左右,主观上属于一不留神,客观上算是顺理成章,因为我从十岁起就有收藏流行音乐卡带的爱好,所以应该是一种****惯的延续。
● 听起来很简单。我知道你本人曾在唱片公司工作多年,作为唱片从业者和乐迷在欣赏古典音乐时的角度有何不同?
○ 最大的不同在于当你以唱片公司职员的角度去听一张唱片时,你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产品去对待,而乐迷则完全是在听作品。我个人喜欢的音乐作品未必就是一个好卖的产品。但我必须去适应这种角色转换,唱片公司的本质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机构,而不仅仅是怀抱崇高理想的艺术团体。
● 那么你认为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年轻朋友进入古典音乐之门?
○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个人理解所谓入门的概念应该是针对一个人对于古典音乐兴趣的培养,当他对古典音乐产生了兴趣以后,到底听了多少部作品或者收藏了多少张唱片都无所谓。换句话讲,不论资深乐迷还是家藏上万张唱片的超级发烧友通常都属于业余爱好者,不会被划入专业人士行列,他们只是在享受音乐的快乐而已。一位超级乐迷可以不认识五线谱,但一位三岁琴童却必须先掌握谱子,所以不要动不动就把欣赏古典音乐的门槛比作圣殿,我们需要的不是故作高深,而是学会肤浅。
从唱片从业者的角度来讲,无非是把古典音乐尽量用符合所处时代的方式去包装,以及通过传媒去吸引年轻人,但我个人认为效果不会太明显,因为我不相信商业性的营销手段或者眼花缭乱的艺人造型会使在互联网数码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完全醉心古典音乐。我向来对“我国古典音乐普及形势喜人,青年听众与日俱增”这样的说法深表质疑,作为前唱片公司的职员,我更有机会目睹那些血淋淋的销售数据。普及某项事物的前提是建立在有相当多的群体希望去了解这项事物而苦于没有捷径上,但现实问题是有很多年轻人认为根本没有了解古典音乐的必要。一场在内地举办的音乐会经常沦为业内“职工大聚会”,大家都是手持赠票陶醉于某种自我营造的氛围之中,赠票已然成为一种福利,不少人都感觉得到赠票才能体现自己是资深人士。
上述情况都是我们长久以来不愿意去面对的残酷现实,从音乐爱好者的角度讲,我还是希望大家自愿地去欣赏古典音乐,而不是把它当作学****任务或某种使命,有兴趣就听一点,若无这份心情不听也无妨,我非常反对不听古典音乐乃人生一大缺憾的卫道士观点,按照这种逻辑,世间一切对人类有益的文化都应该去了解,但显然不可能做到。总之我本人非常倾向抱着“玩”的心态去欣赏古典音乐。
● 那我想知道你是如何“玩”的呢?
○ 我最近刚买了一套卡拉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为EMI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这套唱片恰恰是卡拉扬生前四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录音中最为内地乐评所诟病的,而我买它的原因是出于想了解卡拉扬初到欧洲发展时和瓦尔特·里格(EMI天皇级唱片监制)合作的录音到底是什么风格。乐评界对这套唱片的褒贬并不能影响我个人的收藏取向,这就是我的玩法——去购买那些你真正喜欢的唱片,去欣赏那些真正能感动你的作品,去热爱那些你真正喜欢的大师,一切都忠实于内心,而不仅仅是从汗牛充栋的“唱片圣经”出发。我并不反对各种唱片指南,我自己也曾当过多年的唱片软文写手,但必须承认这类书刊存在一些非客观的商业性推广。欣赏音乐其实是一种很私人化的活动,况且大多数情况下支付昂贵唱片花费的人是你自己,何必自欺欺人?
● 既然你建议大家听音乐时完全忠于自己的内心,那你自己在收藏唱片初期面对众多权威推荐时又如何取舍呢?你的唱片收藏中参考唱片指南类书籍购买的比例又占多少?
○ 十多年来,我收藏的古典唱片数量大约在八百多张,其中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安妮-索菲·穆特、亚沙·海菲兹三位小提琴家的唱片就占去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分别被钢琴、大提琴、交响乐、歌剧以及少量发烧碟瓜分。当然这和那些动辄拥有上千张甚至上万张唱片的超级发烧友来比,无论从收藏总量,还是从作品曲目来说,我只能算是超小规模,这与我曾在唱片公司工作、可以免费听不少样片也不无关系。刚入门时我也是奉各类唱片指南为圭臬,但很快发现如果完全按图索骥,收齐最常听的基本曲目至少就需要五百张,倘若再加上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等巨作数量还会攀升。最重要的原因是,即使在所谓必听曲目中也存在大量作品是我个人不喜欢的或是只会听一遍的,于是彻底
不要故作高深,而要学会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