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隐喻的可译性和翻译方法.docx
上传者:文档百货
2022-06-21 16:08:16上传
DOCX文件
18 KB
论英语隐喻的可译性和翻译方法
第23卷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 No.22006年5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zhou (Social Science) May. 2006论英语隐喻的可译性和翻译方法 朱俊松(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摘 要: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中的使用频率甚高。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翻译时,译好隐喻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隐喻;可译性;探索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695(2006)02-0134-03一、引言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的有机结合,使用隐喻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使信息接收者不但收到信息,而且还得到美的感受,从而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地领会语言信息的精神。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使用频率甚高,因此,翻译时,译好隐喻十分重要。翻译是跨文化的信息交流,翻译工作者是这种跨文化信息交流的桥梁。翻译工作者的目的是帮助处于B文化环境的信息接收者得到A文化环境中发出的信息,并使其对这一信息的反应尽可能近似于处于A文化环境的信息接收者对该信息的反应。然而,翻译工作者的这一愿望能否实现,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语言和文化上的千差万别给翻译带来极大的困难,隐喻的翻译尤为如此。本文首先分别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隐喻的可译性问题进行探讨,然后,讨论隐喻翻译的具体方法。二、从语言角度看隐喻的可译性隐喻是一种奇异的语言形式。所谓“奇异”,是指语言单位的使用脱离常轨。从语义学角度来看,一个词的词义包括一系列定义性成分(definitional components)和一系列关联性成分(associative compo-nents)。这些语义成分不依赖于语境而存在,但受语境的选择,特定的语境选择出特定的语义成分,传达特定的信息。当语境的作用排除了某些成分(尤其是某些定义性成分)而突出了另一些成分(特别是某些关联性成分)时,该语言单位的使用便脱离了常轨,成为隐喻。请看例句:In the pastten yearsMore than 2,000 French terms have been invented to oppose an incomingEnglish tide.(The Economist)[1]句中“tide”一词含有下列语义成分:(1)由水构成,(2)由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引起,(3)发生在海面、港湾,(4)处于运动状态:(5)气势澎湃等等。在语境的影响下,“tide”的其他语义成分均被排除,剩余的是(4)和(5)。语境具有排除某些主要定义性语义成分的作用,这就为英语隐喻的汉译提供了某些方便。例如,汉语中“潮流”一词
第23卷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 No.22006年5月Journal of Univers
第23卷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 No.22006年5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zhou (Social Science) May. 2006论英语隐喻的可译性和翻译方法 朱俊松(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摘 要: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中的使用频率甚高。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翻译时,译好隐喻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隐喻;可译性;探索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695(2006)02-0134-03一、引言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的有机结合,使用隐喻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使信息接收者不但收到信息,而且还得到美的感受,从而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地领会语言信息的精神。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使用频率甚高,因此,翻译时,译好隐喻十分重要。翻译是跨文化的信息交流,翻译工作者是这种跨文化信息交流的桥梁。翻译工作者的目的是帮助处于B文化环境的信息接收者得到A文化环境中发出的信息,并使其对这一信息的反应尽可能近似于处于A文化环境的信息接收者对该信息的反应。然而,翻译工作者的这一愿望能否实现,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语言和文化上的千差万别给翻译带来极大的困难,隐喻的翻译尤为如此。本文首先分别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隐喻的可译性问题进行探讨,然后,讨论隐喻翻译的具体方法。二、从语言角度看隐喻的可译性隐喻是一种奇异的语言形式。所谓“奇异”,是指语言单位的使用脱离常轨。从语义学角度来看,一个词的词义包括一系列定义性成分(definitional components)和一系列关联性成分(associative compo-nents)。这些语义成分不依赖于语境而存在,但受语境的选择,特定的语境选择出特定的语义成分,传达特定的信息。当语境的作用排除了某些成分(尤其是某些定义性成分)而突出了另一些成分(特别是某些关联性成分)时,该语言单位的使用便脱离了常轨,成为隐喻。请看例句:In the pastten yearsMore than 2,000 French terms have been invented to oppose an incomingEnglish tide.(The Economist)[1]句中“tide”一词含有下列语义成分:(1)由水构成,(2)由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引起,(3)发生在海面、港湾,(4)处于运动状态:(5)气势澎湃等等。在语境的影响下,“tide”的其他语义成分均被排除,剩余的是(4)和(5)。语境具有排除某些主要定义性语义成分的作用,这就为英语隐喻的汉译提供了某些方便。例如,汉语中“潮流”一词
第23卷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 No.22006年5月Journal of Univers
论英语隐喻的可译性和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