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pptx

上传者:1485173816 2022-06-03 19:55:59上传 PPTX文件 125 KB
第一页,共25页。
一、概述
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7种。
甲类传染病2种
鼠疫
霍乱
第三页,共25页。
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第四页,共25页。
丙类传染病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第五页,共25页。
1.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显性感染
死亡
第六页,共25页。
2.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第七页,共25页。
3.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到出现最早临床症状前的这一段时间。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
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第八页,共25页。
4.传染期
传染期是指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
第九页,共25页。
5.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霍乱、痢疾等。这类携带者多数在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相关的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 。
暂时性病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
(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
第十页,共25页。
6.疾病的流行强度
(1)散发
(2)暴发: 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3)流行
第十一页,共25页。

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


文档来源:https://www.taodocs.com/p-690561827.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