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华家岭退化林分修复模式与成效.doc
                            上传者:玉柱儿
                            2022-06-08 10:07:56上传
                            DOC文件
                            16 KB
                            
                            
                        
                        
                        浅谈华家岭退化林分修复模式与成效
华家岭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安定、通渭、会宁三县接壤地带,海拔2000~2457米,境内地势高寒,阴湿风大,沟壑纵横,坡陡沟深。1985年行政区划变动后,华家岭林带分属定西、白银两市管辖,其中定西段林地总面积9.7万亩,全长200公里,分布于安定、通渭两县(区)9乡镇68个行政村。林地中有林地3.28万亩,疏林地0.15万亩,灌木林地5.01万亩,未成林地0.47万亩,宜林地0.35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5.35%。
一、自然地理概况
华家岭属南温带半湿润—中温带干旱区气候区,年平均气温3.6~6.3℃,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18℃,年降水量400mm以下,多集中于6~9月份。年蒸发量1300~1500mm,大气相对湿度60~70%,干燥度0.8~1.2。年平均日照时数2500.1h,无霜期148d,早霜一般出现在8、9月份,晚霜一般出现在4、5月份。土壤以垆土为主,包括黑麻垆土、黑垆土、淡黑垆土3个亚类,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2510m的大部分沟壑区,形成半干旱草原生态环境,占地面积的80%;其次为黄绵土,占18%,分布于黑垆土重度侵蚀区,PH值8.4,质地绵软,色淡,肥力差,有机质含量0.3~0.5%;余下的2%是潮土,占比相对较小,大多分布在河流、滩涂地带。植被属于我国温带草原地带的黄土高原中东部草原区。
二、退化林分现状及形成原因
华家岭林带退化林分主要分布在华家岭主峰两侧及支林带,海拔在2300~2475m之间,总面积9.3万亩,占林带保存面积的95.87%。其主要表现为:树冠平顶、偏冠、生长衰退,且影响正常发育,导致主杆枯梢,侧枝增多,削弱整体树势;生长缓慢,低矮呈灌丛状,其中8年生的大官杨整体高度仅为3.3米,每年平均长高0.21mm,长势相对较弱;树皮粗糙度厚,形成偏心、偏干,直径生长亦缓慢,10年生杨树胸径仅3.35cm,年平均直径生长量0.33cm,其生长速度只有条件较好地区的1/3。10年生小叶杨单株材积0.00629立方米,除条件好的地区外,大部分“小老树”不能长成椽材。华家岭林带林分退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树种选择不当。华家岭主峰两侧,海拔约2300~2460m,严重缺乏水、光以及热等适宜树种生长的自然资源。根据华家岭气象站观测,年平均气温仅3.4℃、年降水量467.4mm,而蒸发量达1212.4mm,高寒风大,加之大部分杨树林带大多设在梁峁风口及东南迎风面,立地环境相对恶劣,导致杨树生长发育缓慢,逐渐成为退化林分的一大重要原因。
2、树种单一,病虫危害严重。形成退化的林分都是杨树纯林,因其树种单一,加之生长不良,大大削弱杨树自身抵抗能力,增加病虫害侵入幾率并加大蔓延速度。截至目前,杨树已发生病虫害约20余种,重要正对杨树的树叶与主杆进行危害。小叶杨的发病株率和病感指数均为100%,最为常见的病害为灰斑病,虫害为潜叶蛾天牛和杨大透翅蛾,一旦发生,会迅速蔓延,对林分后期管理造成较大影响。
3、密度过大,抚育管理技术落后。在过去传统的林带营造中最为突出问题是初值密度过大,通常按照333~666株/亩进行种植,株间距较小,影响空气流通,再加上立地条件差,林木之间已进入干涉竞争阶段,相互之间争夺养分,影响幼苗正
                    华家岭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安定、通渭、会宁三县接壤地带,海拔2000~2457米,境内地势高寒,阴湿风大,沟壑纵横,坡陡沟深。1985年行政区划变动后,华家岭林带分属定西、白银两市管辖,其中定西段林地总面积9.7万亩,全长200公里,分布于安定、通渭两县(区)9乡镇68个行政村。林地中有林地3.28万亩,疏林地0.15万亩,灌木林地5.01万亩,未成林地0.47万亩,宜林地0.35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5.35%。
一、自然地理概况
华家岭属南温带半湿润—中温带干旱区气候区,年平均气温3.6~6.3℃,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18℃,年降水量400mm以下,多集中于6~9月份。年蒸发量1300~1500mm,大气相对湿度60~70%,干燥度0.8~1.2。年平均日照时数2500.1h,无霜期148d,早霜一般出现在8、9月份,晚霜一般出现在4、5月份。土壤以垆土为主,包括黑麻垆土、黑垆土、淡黑垆土3个亚类,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2510m的大部分沟壑区,形成半干旱草原生态环境,占地面积的80%;其次为黄绵土,占18%,分布于黑垆土重度侵蚀区,PH值8.4,质地绵软,色淡,肥力差,有机质含量0.3~0.5%;余下的2%是潮土,占比相对较小,大多分布在河流、滩涂地带。植被属于我国温带草原地带的黄土高原中东部草原区。
二、退化林分现状及形成原因
华家岭林带退化林分主要分布在华家岭主峰两侧及支林带,海拔在2300~2475m之间,总面积9.3万亩,占林带保存面积的95.87%。其主要表现为:树冠平顶、偏冠、生长衰退,且影响正常发育,导致主杆枯梢,侧枝增多,削弱整体树势;生长缓慢,低矮呈灌丛状,其中8年生的大官杨整体高度仅为3.3米,每年平均长高0.21mm,长势相对较弱;树皮粗糙度厚,形成偏心、偏干,直径生长亦缓慢,10年生杨树胸径仅3.35cm,年平均直径生长量0.33cm,其生长速度只有条件较好地区的1/3。10年生小叶杨单株材积0.00629立方米,除条件好的地区外,大部分“小老树”不能长成椽材。华家岭林带林分退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树种选择不当。华家岭主峰两侧,海拔约2300~2460m,严重缺乏水、光以及热等适宜树种生长的自然资源。根据华家岭气象站观测,年平均气温仅3.4℃、年降水量467.4mm,而蒸发量达1212.4mm,高寒风大,加之大部分杨树林带大多设在梁峁风口及东南迎风面,立地环境相对恶劣,导致杨树生长发育缓慢,逐渐成为退化林分的一大重要原因。
2、树种单一,病虫危害严重。形成退化的林分都是杨树纯林,因其树种单一,加之生长不良,大大削弱杨树自身抵抗能力,增加病虫害侵入幾率并加大蔓延速度。截至目前,杨树已发生病虫害约20余种,重要正对杨树的树叶与主杆进行危害。小叶杨的发病株率和病感指数均为100%,最为常见的病害为灰斑病,虫害为潜叶蛾天牛和杨大透翅蛾,一旦发生,会迅速蔓延,对林分后期管理造成较大影响。
3、密度过大,抚育管理技术落后。在过去传统的林带营造中最为突出问题是初值密度过大,通常按照333~666株/亩进行种植,株间距较小,影响空气流通,再加上立地条件差,林木之间已进入干涉竞争阶段,相互之间争夺养分,影响幼苗正
浅谈华家岭退化林分修复模式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