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真相远没有看起来那么仁慈

本文介绍了豆瓣9.1,真相远没有看起来那么仁慈,对大家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朋友们下面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周五晚上和周一早晨,对很多人来说,就像是两段人生的分割线,周末,是属于自己的自由时光,到了工作日,又要进入不想工作,又不得不工作的状态。

工作带来的压抑和焦虑的情绪,难免会带入到生活中。

或许你也会有这样的念头浮起,如果可以将工作和生活彻底分开就好了,但是真有那么一天到来的时候,你会选择吗?假如看起来不需要付出代价的话。

4月8日完结的Apple TV原创剧集《人生切割术》(Severance)就是一部这样设定的反乌托邦科幻剧,第一季一共9集,目前豆瓣评分9.1,IMDb 评分8.7,是近期最受好评和关注的剧集之一。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不远的未来,资本巨头卢蒙公司发明了可以将工作和生活完全分离开的技术,可以将员工的“工作”与“个人生活”记忆完全切割开来,并受空间限制。身处公司内的时候(innie状态),只有工作记忆;离开公司后(outie状态),只有个人生活的记忆。

对于试图享受生活的人来说,好像就可以完美排除工作的烦心和干扰,看起来简直太棒了。只是我们都知道,从来没有这么完美的事情。在这部高分剧集里,世界是怎么崩坏的呢?

?本文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01.

完美解脱,是一种自我奴役

《人生切割术》对于未来工作状态的呈现,引发了很多人的吐槽,“八小时工作制?美国人的想象力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被限制住”、“如此邪恶的资本家公司竟然是下午五点下班的!”还有评论说,剧集的讽刺力度,已经远远赶不上现实的发展了。

马克思对“工作异化”的现象进行过深刻分析:异化状态下的劳动者,会被压榨得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劳动占了他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让他们难以去追求生命的意义,或者让自己活得更丰富的内容。

很多评论会关注剧集展示的工作对人的异化,但是或许《人生切割术》并不能算是一个典型的工作异化状态。可以这么说,当剧集进行下去,你会发现他们并没有被典型的“资本家”进行直白的、赤裸的“个人剩余价值”的奴役。

事实上,很多人选择加入卢蒙公司都是出于自愿,比如主人公马克是为了缓解现实中的丧妻之痛,这样他白天工作的时候,起码不会因为回忆往事而陷入悲伤的情绪中。马克部门的其他人,也都有着各自加入卢蒙公司的原因。

但在看似光鲜亮丽的工作环境中,却隐隐有些不对劲。

  • 新人入职时,每个人会自我介绍,为了让你“快速融入团队”。但只能讲一些其乐融融的鸡汤话语,任何跟自我性格,自我爱好有关的“闲话”,都会被“观察员”/“监督员”,面带微笑,但其实是笑里藏刀地打断。

  • 抢先完成工作会有奖励,奖励额外的零食,还有员工舞会。但场景,依然是一派假笑跟其乐融融。

  • 工作没有动力的员工会被带到“永恒区”,这里是员工的信仰充值区域,展示历代创始人的形象和他们的理念,还有受到卢蒙照顾的顾客的微笑墙,目的也是让员工为公司自豪。

  • 不鼓励部门间的交流,甚至放任诡异的流言产生(比如马克的同事所听信的光学与设计部把全公司杀了的谣言),让各部门彼此仇视。

  • 年度优秀员工会有特殊的华夫饼派对,这一天,你可以在永恒区创始人的房间内体验正常生活人格所能享受,而工作人格无缘的生活:早饭、晚饭以及性生活。

  • 出现消极情绪时会被要求接受“健康心理咨询”,医生会陈述一些outie人格的生活,但是要求你“平等对待”每一条内容,不显现出任何情绪波动和偏爱。因为这些内容中有真有假,只有平等对待,才能说明innie的情绪得到了控制,没有产生对outie外面生活的向往。

  • 做错事需要进入惩罚室忏悔,需要重复朗读公司规定的悔过书,并且需要通过严格的测谎仪测试,甚至需要念到嗓子沙哑,眼睛充血,几个小时不能动,直到被认为你是“真心忏悔”为止。

由于员工没有任何现实生活的记忆,只有在公司习得的工作技能和生活方式,这样制度锻炼出来的员工,可以说完美符合卢蒙的“工具人”要求:没有额外的情绪、不会对现实生活有任何眷恋或者向往、不需要人际交往、不需要爱情和友情,全心全意为公司服务。

对于“996”等所谓资本剥削的新形式,剧集并没有过多着墨。剧中主角所在的团队只有四个人,工作方式是在电脑上对一些看起来无意义的数字进行分类,公司看起来很大但具体业务也没有过多展示,换言之,剧集的重点,其实不是去讨论这些人如何被工作所困。

下班也无法逃脱工作的社畜们,可能会觉得记忆切割后,可以有自己不受打扰的生活了,而且看起来也没有做出什么牺牲。

但是看看这些工作人格的遭遇,我们就会发现,真相远没有看起来那么仁慈。卢蒙公司的种种制度和策略,都为了打造忠于公司理念,不需要有生活的,可以抛弃种种人类“负面情绪”的完美工具人。

而且,即使工具人,也依然是以人的身体情绪为模板,因此牺牲还不止如此。

部门资历最老的员工欧文在工作中遇到了爱情,现实中的他一个人和一只狗相依为伴,所有的人际交往可能都只能在工作中了,但是记忆切割后,他对这一切都毫不知情。而随着爱慕对象从卢蒙退休,他喜欢的人将会永远“消失”。

年度优秀员工迪伦可能是部门最上进的人了,他不知道生活中的自己是怎样的,单身还是有家庭。直到有一天他因为突发事故被在家中叫醒(公司称之为加班,即在公司以外的地方唤醒工作记忆),他看到了自己的儿子,这时候他才知道,工作人格的他到底牺牲了多少。

而新晋员工赫利,从入职的第一天就一直试图逃脱公司,逃跑、离职、甚至自残,只为了和现实的自己取得联系。没想到接收到的outie人格的回复却是“我才是真实的人,你不是。我来下决定,你没有这个权利,给我乖乖在公司干活”。

还有剧集中主角的妹妹遇到的议员夫人,怀孕状态的她和正常状况截然两人,很明显她为了生育被做了记忆切割术。让另外一个自己来承受怀孕生子的受苦,而正常的自己可以尽享三胎后的家庭幸福。

在切割术之后,他们先是剥夺了另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剥夺了ta的爱情、生活以及可能的一切,接着到来的,是自己对自己的剥削和奴役。想要逃离工作的你,奴役起正在工作的你,而这一切,似乎都还不要外在的制度做些什么,一切就很自然地发生了。

所以不知不觉,“工具人”还是发生了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即人作为了手段存在,而不是作为目的存在。记忆切割开的不只是两个人格,而是一般成了目的,另一半成了手段。

02.

幸福与善良都是好的,

只是如果不需要牺牲人性

看似美好的技术,能够让人摆脱工作负担,带来的却是更严重的异化。只是在被压迫之后又颇为让人感到希望的是,人性无法永远被规训。

在剧集中,赫利至死也要离职、欧文不经意间遇到的爱情、迪伦对家庭的执念,虽然没有生活记忆,但是他们对于人性的追求、对于爱情、亲情和友谊的渴望,是天生刻在骨子里的。

卢蒙公司以及它的管理者,永远无法预料到,自以为管控得当的“工具人”,他们会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而突然醒来,毕竟人类不是没有意识的工具,必然需要面对正面和负面的情绪。生活中的任意一个瞬间,可能都是觉醒和发现自我的契机。

像分离术这样,以某个“美好愿景”为目标,借助于新的科技来让人类个体得到更好的便利,让社会进入一个会更理想的状态,似乎是人类对于科技最美好的想象,只不过,结果却常常跟理想背道而驰。

在另一本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中,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改造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不再是由父母所生,而是在试管中培养胚胎,统治者通过基因技术改变人的基因,预先设定人的社会阶层和社会责任,人在出生前就已经被划分为分为“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厄普西隆(ε)”五种“种姓”。

不同的种姓,不同的命运,高贵的阿尔法,低贱的厄普西隆,人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被创造出来。你是谁,属于哪个阶层,应该获得什么样的幸福,在出生时便是已经注定的事情。

而在这个世界的日常生活中,规训也无处不在,甚至无时无刻不提醒着人们遵循社会原则。催眠教学成为了社会最重要的教育环节,通过催眠反复告知每个阶层的人要遵循的社会规范。社会为民众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看似无穷无限制的娱乐方式,每个阶层的人都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看起来,这样的社会某种程度上似乎是完美的,因为经过基因改良后的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阶层和自己的幸福,人类所梦想的乌托邦世界似乎近在眼前。

但是造就出来的,却是一个静止的、病态的,使用各种方式规训人类与消除不良个体的社会:有着技术支撑的完美社会、精英主义的阶级分层,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分工,各种娱乐最大限度地限制人类的原始欲望,但是对于精神的“异动”和不良个体会进行消除,能留下来的只有符合规训后的听话个体。

人本是有血有肉、有情绪也有欲望的生物,这样的科技却消除了天然的情绪,制造了虚伪的欲望,这种给予人类的幸福是制造出来的幸福,将人类变成纯粹的条件刺激的产物。牺牲的是人之为人的复杂性,只能被“给予”幸福,而无法选择何为幸福。

同样的事情在《发条橙》中更为极端,主人公阿历克斯一开始是一位无恶不作的问题少年,在事发被抓后为了获得自由,参与了当局的暴力倾向改造实验,用药物治疗让身体对暴力和邪恶产生本能的排斥,改造后的阿历克斯成为善良的一份子,却也沦为了以前他欺负的人和陷害他的同伴们的凌辱对象。然而当局和医生都并不关心他本人,而只是关心实验成果带来的政治支持率的上升。

药物改造带来的“完美的善”是善吗?小说里监狱的牧师坚决反对这种疗法,他认为人之为人,是因为人能够做出选择。疗法剥夺了人选择的权利,是通过将一系列所谓“正确”的行为标准强行注入到人的身体之中,将决定的权利交给了他人,如果这样就能够决定你的一切,那么与法西斯主义有什么区别。

原著小说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在解释他的观点时曾说:“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而从事着魔鬼般罪恶勾当的阿历克斯就在这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中生存,他的外表是有机物,似乎具有爱的色彩和汁液,实际上仅仅成为了一个发条玩具。

而可怕的上帝或曰魔鬼,以及更日益完善的,发挥着比他们更大作用的国家机器,从未停止操纵一切的手,它们在黑暗中不动声色地为这些发条玩具拧紧发条,看着这些“玩具们”走上自我毁灭之路。

《人生切割术》里的卢蒙公司通过种种规训的手段,让选择记忆切割的你开始奴役自己;《美丽新世界》中达到的幸福乌托邦,却让人丧失了人的复杂性;《发条橙》选择的完美的善,却是以剥夺人类的选择权为代价。

到底这一切的规训与惩罚是如何发生,以至于让人类丧失掉种种人之权利而被控制?

03.

一个全景监视主义的大型实验

剧集中呈现最多的,是这些人在记忆分割后,他们的工作人格(innie状态)所遭遇到的种种制度上的规训,以及记忆分割所带来的对于人类个体更进一步的自我剥削。

情绪的惩罚取代肉体的暴力,工作手册和工作理念的反复洗脑,部门之间、工作人格和生活人格的刻意区分及分割。无所不在的监控、规训和统治。而这一切,生活中的人并不知道,你以为工作人格的你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已,但是真实的他们,已经不经意间的成为你寻求某种自认为的自由的牺牲品。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再回来看卢蒙公司,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异化的资本家工厂,而根本是一个彻头彻尾,想要去控制你的“全景监视监狱”,这是福柯在《惩罚与规训》中提出的概念。

卢蒙公司的一举一动,几乎可以说对应书里提出的种种分析跟构想。而《美丽新世界》与《发条橙》,也与福柯的写作互为注脚。

对于惩罚,卢蒙公司有各种明确的规定,而且都不是身体惩罚,以精神惩罚为主。比如上班状态不佳或者情绪不佳,就需要接受“健康咨询”;做错事需要进入惩罚室忏悔,需要重复朗读公司规定的悔过书。

卢蒙公司这样对待员工的种种行迹,非常符合福柯《惩罚与规训》中对于“惩罚”的定义:现代社会,惩罚早已去除暴力隐秘化,人的身体被当做了一种工具和媒介,被控制在一个强制、剥夺、义务和限制的体系中。

惩罚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终结错误,而是在于控制个人,“不仅控制他们的行为,而且控制他们现在的、将来的、可能的状况”。

看起来就像人的大脑

对照剧集,卢蒙公司内的那些看似现代主义,线条简洁明快,一丝不苟的装修设计,干净的走廊和门扉紧闭、不知道在发生什么的会议室,和按部就班的工作安排,也恰好符合福柯定义里对纪律惩罚的四个要素:

  • 一个与外界不同的、自我封闭的场所。

  • “封闭”和规训的原则,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会根据现实切割和打散。

  • 打断人与其他人的联系,以便每时每刻监督每个人的表现,给予评估和裁决,统计其性质和功过。

  • 在规训中,制定的层级、要素、奖惩,都会根据现象互相互换。

每个部门是单独封闭的空间,不同部门之间不联系甚至彼此仇视。功能性奖惩部门分布在不同的空间,用于奖励和鼓舞员工的永恒区距离很远,而惩罚室需要经过一条狭长且黑暗的走廊。

奖惩分明、需要严格执行的繁琐而细致的规章制度,从新人入职的流程到办公室的合影照应该如何放置,都有着详细的规定。

工作内容控制也是如此,从日常的一言一行到工作的每个细节,公司内布景都是蓝绿色、着装要求单色调、每天至少洗十次手,不仅在乎工作的最终结果,对于日常工作的过程也极为关注。

在福柯看来,这种模式意味着一种不间断的、持续的强制。它监督着活动过程而不是其结果,它根据尽可能严密地划分时间、空间和活动的编码来进行。这些方法使得有人可以对人体的运作加以精心的控制,不断地征服人体的各种力量,并强加给这些力量以一种“驯顺-功利”关系。

从进入电梯开始,卢蒙公司的走廊和会议室遍布监控,虽然没有固定的人时刻盯着监控,但是随时会有人在看着监控,只是你不知道是谁。这里实行着严格的空间隔离和监控。

在这种封闭的、被割裂的空间,个体处处受到监视,每个人都被镶嵌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任何微小的活动都受到监视,每个人都被不断地探找、检查和分类。处处都被人盯着,监视你的人却处于隐形中。

建筑内极简的摆设风格,没有一丝多余的工位和桌面,所有多出来的物件都需要获得许可后才可以摆放。在全景监视监狱中,层级监视的空间“筑巢”——就体现在卢蒙公司的建筑规划中,体现在工作区、休息区、反思室、永恒区中,到处都是一种“嵌入”(encastrement)原则。

所有的一切,都一起构成了规训机制的某种模式,秩序借助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权力,确定了每个人的位置、肉体、成就和幸福。这种权力有规律地、连续地自我分权,以致能够最终决定一个人,决定什么是他的特点、什么属于他,什么发生在他身上。

这可能是《人生切割术》带给我们最恐怖的预言,即使你看似拥有光鲜的生活,看似能有自主的选择,看似生活在真实中,却依然无所不在地被控制着。

参考资料 

1.《规训与惩罚》,米歇尔·福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美丽新世界》,赫胥黎,上海译文出版社

3.《发条橙》,安东尼·伯吉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4.《发条橙与福柯》,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3114745/

5.《人生切割术》50个细节汇总,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319036/

图:《人生切割术》撰文:万户编辑:苏小七监制:猫爷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这篇关于豆瓣9.1,真相远没有看起来那么仁慈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希望我们推荐的答案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