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银行学-上海交通大学,胡海鸥).



《第三讲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银行学-上海交通大学,胡海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银行学-上海交通大学,胡海鸥).(106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1 第三讲 货币需求理论 主讲教师: 胡海鸥博士、教授2本次课主要内容:首先讨论20世纪初由费雪、马歇尔和庇古等经济学家发展起来的传统货币数量论,然后介绍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最后比较分析凯恩斯与弗里德曼两个理论的区别,以及他们的争论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丰富完善。 3一、传统货币数量论一、传统货币数量论1、费雪现金交易数量说:美国经济学家艾尔文费雪考察了货币总量(货币供给)与整个经济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支出总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著名的费雪交易方程式,它揭示了名义收入与货币数量和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 MV=PY (1) 在这个方程式中,M、P、Y、V分别代表流通中
2、的货币量、价格水平,总产出4和货币流通速度,PY为名义总收入。 货币交易方程式表明,货币数量乘以给定年份中货币流通的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在货币流通速度为制度条件决定而相当稳定,Y为人口、资源、技术条件及其它社会因素决定,不会轻易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同方向同比例变化。 费雪的理论假定,货币只有交易媒介的功能,而不讨论它的价值储藏功能。5所以货币量供给量只决定和影响商品的价格,却不影响商品、劳务的产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流通中的货币数量。6问题1: 传统货币数量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2、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数量说: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货币,就是因为货币具有交易媒介和财富储藏功能,
3、因为货币也是一种财富,货币需求中由财富引起的部分也与名义收入成比例。 剑桥大学教授庇古根据他的老师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数量说,提出了剑桥方程式:其中P、R、K和M分别表示货币购买力、财富商品、货币占财富的比重和货币量。 该公式表明货币量M越多,货币购买8力就越低;反之就越高。人们持有的货币占财富的比重K越大,则币值越高,因为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少了;反之则币值就低。 该等式也表明货币需求与财富成同方向变动,因为该等式可以整理成M=KR/P 在K和P保持不变的情况下,R的大小关系到M的多少。 虽然剑桥经济学家常常将K看作是常数,并同意费雪的货币数量决定名义收入9的观点,但他们的理论却允许个人选择愿意持
4、有的货币数量,所以短期中,K存在着变动的可能性。如果其它资产的回报率和预期回报率发生改变,这就决定了货币需求并不与财富同方向同比例变化。10问题2: 费雪的理论与马歇尔理论在数学上颇为相似,其经济意义有什么差别,为什么?113、费雪与剑桥学派的比较:费雪和剑桥货币需求公式的数学意义基本相同,但是,经济意义有很大的差别,剑桥的公式比较费雪的有新的发展。费雪交易方程式(1)可整理成 P=MV/Y 因为该方程式中的P表示商品的价格,而在剑桥方程式(2)中的P则表示货币的购买力,于是这两个的公式具有倒数相等的意义。 Y/(MV)=KR/M (3)12等式(3)左边是费雪的货币需求公式的倒数,右边是剑桥
5、货币的细微差别,方程(3)的简约,就剩下1/ V =K 该计算结果表明这两个公式的数学意义基本相同, K与V之间的倒数关系就是货币的停留时间越长,而货币停留时间越长也就是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也就是人们持有货币占财富的比重越大,速度越慢;反之则反是。13 这两个公式的经济意义却有很大的差别。费雪的交易方程式着眼于货币交易媒介的职能,强调流通中的货币量对物价、币值的决定作用,而其流通中的货币量就是现金交易数量,其理论因此被称为“现金交易数量说”。 剑桥方程式不但考虑了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还着眼于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强调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量对物价、币值的影响,其货币量指的是现金14余额数
6、量,剑桥方程式因此被称为“现金余额数量说”。 剑桥方程式比较费雪方程式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大进步,K与V在在经济意义上有着因果关系,是货币的停留时间决定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只是描述现象,k的研究才探讨现象的原因,后来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公式,实际上都是研究K具体化,也就是沿着庇古的方向作进一步展开。15问题3: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及其含义?16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是: MV=PQ M=QP/V只有在纸币,而不是金币流通的条件下 P=MV/Q17问题4: 马克思的公式与费雪的公式有什么不同? 18 费雪的公式表明商品和货币都没有价值,是货币的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马克思的公式表
7、明商品和货币都有价值,不是货币的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而是商品和货币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因此不受货币量的影响,除非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金币必要量才会导致物价上涨。19问题5: 马克思的公式与费雪的公式的论断是否对立?20 马克思公式与费雪的公式并非完全对立,尽管马克思并没有正面回答1718世纪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致使世界物价水平上涨一倍的现象,但是,劳动价值论中已经包含着黄金数量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的思想。 因为,黄金产量增加,就是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是单位黄金价值含量的降低,这还将导致所有存量黄金价值下降,在商品价值量不变21的情况下,黄金价值量的
8、降低就是物价水平的上升。所以马克思的结论实际上与货币数量说殊途同归,但是,货币数量说不以劳动价值论,而是以边际效用论为基础。22问题4: 马克思以及传统货币数量说的通胀与宏观经济学中的通胀有什么差别?问题5: 货币储藏手段功能能够保证商品价格的稳定的吗?23 确实黄金货币比信用货币稳定得多,因为黄金是有价值才进入流通,纸币则是流通才具有价值。 黄金具有蓄水池的功能,流通中的金币多了,其价格低于价值,用金币购买商品就不合算,金币就会退出流通,以其它形式储藏起来。反之,则会进入流通。 金币的这种调节作用可以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保持适中,物价相应稳定。然而,黄金的这种调节作用只是相对于纸24币而言的,因
9、为,它只能将黄金价格调节得与其价值一致,却不能阻止黄金价值的下降。 如果黄金价值下降,即便黄金的价格与价值一致,物价还会普遍上升。这就是说,在黄金产量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物价仍然会上升,只不过比等量纸币的幅度要小而已。25问题6: 改革开放前,我国理论界如何推导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 26根据货币必要量公式得出这样的推导,(1)纸币必需代表有价值的东西,黄金或者实物,从而有黄金派和“两白一黑”派之争。(2)纸币流通要与金币流通相适应,货币流通要与商品流通相适应。 (3)货币发行要有物资保证,然后人民银行要在宏观上制定与国民经济计划配套的信贷计划,在微观上每笔贷款的发放都要有物资保证。27 物
10、资保证并非抵押贷款,而是甲企业以它准备买入的乙企业的商品为保证要求银行贷款。它不是以此商品为还款的保障,而是为了保证发出的贷款有相应对等的物资。28问题7: 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的理论对我国货币银行制度的影响? 29 为保证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相适应,在所有的商品都由国家生产的情况下,所有的货币供给都应为国家控制。 这就决定了所有的银行贷款都要根据总行分解下达的指标来进行,所有的存款都要上划总行,银行只能执行上级的指令,而没有自己独立的业务活动和信用创造活动。 没有银行间的交易也就没有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工具,计划经济中的银行因此30不是真正的银行,甚至至今还有部分银行没有成为完全真正的银行
11、。我们不难从偏高的不良资产比例和政府对银行业务的干预上找到证明。 根据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的理论,还可得出货币供给过多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的结论。31问题8: 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是否要相适应,为什么? 32 根据这个论断,在生产扩大、农业丰收、国际收支顺差时货币供给增加,反之则减少,然后可以实现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相适应。 这种情况即便在完全的计划经济中也无法做到,因为物资保证原则所指的只是全部已经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却没有包括精神产品、无形产品和潜在的商品,也没能排除冷背残次、卖不掉的商品。也不能排除商品价格波动致使贷款33规模过大的可能。 如果实现了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那就一定使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