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G汽车使用中的几个安全问题



《CNG汽车使用中的几个安全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NG汽车使用中的几个安全问题(8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CNG汽车使用中的几个安全问题 近年来,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尤其足推广CNG汽车升格为政府行为之后,"以气代油"的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足在使川过程也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1.气瓶 1.1瓶阀上的安全泄压装置不该动作时动作了。 目前国内最大的两家车刚CNG钢瓶制造厂配用在瓶阀上的安全泄压装置都是爆破片-易熔塞组合式。一些城市相继多次发生过该泄压装置远未达到膜牌爆破压力(工作压力的53倍即33.3Mpa)甚至尚未达到工作压力,(即20Mpa),也远未达易熔塞的动温度(100C±5)就爆破动作了,造成瓶内CNG猛烈喷射,甚至引发了水险事故
2、。虽经阀门厂多次改善,但尚未完全奏效。这是因为制造厂分别作的是常温下的耐压试验和常压下的耐压试验和常压下的耐温试验,而气瓶的实际使用条件是压力和温度这两个物理量同时作用在爆破片-易熔塞上的。理应按严于实际工冲的条件来进行试验,鉴于这个问题尚未见诸文章,特先提及,期望引起制造厂家重视,早日消除此隐患。 1.2容积残余变形率超标引发的问题 去年,某使川单位在当地送检的气瓶中,有几只出现了残余变形率超标(6),而被判报废。制造厂提出,按照CBI3004-91"钢质无缝气瓶定期试验与评定",容积残余变形率超过6时,应测定瓶体的最小壁厚,其值小于制定壁厚的90时,才予报废。但当地主管
3、检测部门称,为了CNG汽车安全起见,只要发现该变形率超过6,就马上报废,不必再作其它检验项目,那么,谁的看法更正确呢? 制造厂把上述几只气瓶又运回另一城市的有权检机构,进行复测,结果居然是一只超标。这又应以谁为准呢?笔者深感国家技术监督部门有必要委托一个权威机构对此类问题进行仲裁,使其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准确,让用户放心使用。 1.3检测周期 过去,依据JBTBl4-89"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制造规范",我省绝大多数CNG汽车按每3年送检1次的规定行事。可是该标准现已作废,而GB17258一1998"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这个新标准又未提及此事,于是,有
4、的地方按法地主管部门的文件规定,将CNG气瓶(不分车用还是站用)检测周期改为2年,有的则按GBl3004-91标准,将CNG视为即非惰性又非腐蚀性气的其它气体,每3年检测1次。 据悉,意大利和前苏联CNG钢瓶的检测周期均为5午。依据我国的钢瓶制造水平,使用条件和10来年的使用施行,个人建议,该周期以前9年每3年1次,之后每2年1次为宜。车用瓶的压力等级和受压缩环次数毕竟均低于站用瓶,具检测周期应长于站用瓶。另方面,不能简单地认为检测;周期逾短就逾安全。过于频繁的检测,不仅会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还可能影响气瓶的紧固性和气密性,增加其它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进而挫伤车主"油改气"
5、的积极性。 2.气质 2.1部分CNG充气站无脱硫装置 这些充气站负责人几乎异口同声说,本地天然气不含硫。其实这种说法很不科学。要知道天然气中或多或少都含有硫化氢和硫醇。即便是通过脱硫厂净化处理过的天然气也会因净化和输配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影响其硫含量的升降,故其含量多少是一个变量。某市首座CNG充气站最初几年检测硫化氢含量均低于20ppm,可是到了1998年就发现多次超标,于是才紧急补购安装了脱硫装置。 2.2部分CNG充气站无脱水装置 这是一个令人费解但又确实存在的一个安全问题,由于未通过深度脱水,经常使CNG汽车供给系统发生"冰堵"现象,严重的气瓶内可放出水来。水跟硫化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