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及秦汉美术



《夏商周及秦汉美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商周及秦汉美术(37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中国美术史林叶青 15807983886夏商周朝代建立的历史背景夏朝(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商朝,又称殷、殷商1-3,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夏朝诸侯国商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b)建立商朝4-9。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
2、,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历史背景历史背景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以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
3、命名的同类型文化遗存出土的青铜器。年代约当公元前21前16世纪。可分为4期,目前发现的青铜器大部分属于第三期。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的年代,有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两种不同看法。在这个遗址的晚期堆积中,曾发现过一些小件青铜器。1973年第一次在第三期堆积层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容器爵,以后又陆续有所发现。青铜纹饰分类青铜纹饰分类 动物纹样动物纹样饕餮纹饕餮纹请同学们用纸画下饕餮纹样青铜纹饰分类青铜纹饰分类 动物纹样动物纹样夔纹龙纹青铜纹饰分类青铜纹饰分类 几何纹样几何纹样云雷纹请同学们用纸画下云雷纹样青铜纹饰分类青铜纹饰分类 几何纹样几何纹样绳纹环带纹司母戊方鼎司母戊方鼎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
4、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量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后无法辨认,砸去一只鼎耳,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
5、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什么是陶范法什么是陶范法青铜器的铸造,首先要制“模”。制模制模:如果铸造一件器形简单、又是实心的铜器,可以用实物当“模”。如果要铸一件器形复杂的青铜器,也要先制“模”,即用陶土塑出一件青铜器的器形,叫“泥模”或“初胎”,其制坯和刻花的制作过程与做
6、陶器完全相同。范座范座:先用陶泥堆出一个小平台,叫“范座。翻范翻范:将“模”放在其上,在“模”外直接敷上陶泥压实。这后敷上的陶泥就是“外范”。待陶泥半干时,为了便于取下(叫脱模),要将“外范”切成几块(切痕一定要整齐),然后将相邻的两块泥范上做几个三角形的榫卯以便连接;然后将外范取下阴干后用微火烘烤,这个过程叫“制外范”。制内范制内范:先将制外范用过的“泥模”,趁湿刮去一薄层。这刮下去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刮去一层的泥模就是“内范”。合范合范:将“内范”倒置于底范座上,再将几块“外范”置于内范周围,外范块与外范块用榫卯接实。在“合范”时为了调整内、外范的位置,要在内,外范之间垫上铜片(垫片
7、)。垫片摆放时要避开有纹饰和铭文的部位,故垫片多放在器物的底部和下腹部。制作浇注孔制作浇注孔:合范后要在上面制作封闭的范盖,范盖上做浇注孔和排气孔,以便浇注铜液和排出空气,防止阻塞铜液。浇铸浇铸:将熔化的青铜液从浇注孔灌入。取物取物:青铜液冷却凝固后,将外范打碎,掏出内范,将所铸铜器取出。打磨修整打磨修整:铜器铸好后,表面粗糙,有残存在器表的范土,或铜液中的杂质残存于器物表面,或有部位纹饰不够清晰,需要用砺石修平磨光,最后要用木炭进行擦磨抛光。什么是陶范法什么是陶范法青铜器的铸造,首先要制“模”。制模制模:如果铸造一件器形简单、又是实心的铜器,可以用实物当“模”。如果要铸一件器形复杂的青铜器,
8、也要先制“模”,即用陶土塑出一件青铜器的器形,叫“泥模”或“初胎”,其制坯和刻花的制作过程与做陶器完全相同。范座范座:先用陶泥堆出一个小平台,叫“范座。翻范翻范:将“模”放在其上,在“模”外直接敷上陶泥压实。这后敷上的陶泥就是“外范”。待陶泥半干时,为了便于取下(叫脱模),要将“外范”切成几块(切痕一定要整齐),然后将相邻的两块泥范上做几个三角形的榫卯以便连接;然后将外范取下阴干后用微火烘烤,这个过程叫“制外范”。制内范制内范:先将制外范用过的“泥模”,趁湿刮去一薄层。这刮下去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刮去一层的泥模就是“内范”。合范合范:将“内范”倒置于底范座上,再将几块“外范”置于内范周围
9、,外范块与外范块用榫卯接实。在“合范”时为了调整内、外范的位置,要在内,外范之间垫上铜片(垫片)。垫片摆放时要避开有纹饰和铭文的部位,故垫片多放在器物的底部和下腹部。制作浇注孔制作浇注孔:合范后要在上面制作封闭的范盖,范盖上做浇注孔和排气孔,以便浇注铜液和排出空气,防止阻塞铜液。浇铸浇铸:将熔化的青铜液从浇注孔灌入。取物取物:青铜液冷却凝固后,将外范打碎,掏出内范,将所铸铜器取出。打磨修整打磨修整:铜器铸好后,表面粗糙,有残存在器表的范土,或铜液中的杂质残存于器物表面,或有部位纹饰不够清晰,需要用砺石修平磨光,最后要用木炭进行擦磨抛光。四羊方尊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
10、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人物龙凤帛画人物龙凤帛画人物龙凤帛画画面的下部偏右绘一侧身站立的妇女,头后挽一插有冠饰的发髻,细腰,身着绣有卷云纹的宽袖长袍,袍
11、尾曳地,并向两边张开,状如花瓣,细腰上系着很宽的腰带。这种造型样式与青铜器上的人物有相似之处,但因这是绢上线描,更见流畅之韵,人物唇口与衣袖上施点朱色,使画面增加生机。妇女的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妇女的前方绘有一只展翅飞舞的凤,它引颈抬头,尾上的两根翎毛清晰可见,凤的双足一前一后,一曲一伸,有力的脚爪呈现出腾踏迈进的姿态。妇女的前上方,与凤相对的,是一条体态扭曲、向上升腾的龙(一说为夔),龙头生有双角,身上有一道道环形纹饰,双足张举。龙和凤的动态与妇女的静态形成了对比,全图将人物置中而周围留有大量的空间,动态物体却置于边缘而没有多少空间,在空间感觉上造成了一种对比中的和谐,使三个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