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始得西山宴游记》《墨池记》《诗话二则》科教版

上传者:7****8 2022-06-09 18:16:57上传 DOC文件 33KB
《始得西山宴游记》《墨池记》《诗话二则》科教版_第1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墨池记》《诗话二则》科教版_第2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墨池记》《诗话二则》科教版_第3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墨池记》《诗话二则》科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始得西山宴游记》《墨池记》《诗话二则》科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始得西山宴游记墨池记诗话二则一. 本周教学内容:始得西山宴游记墨池记诗话二则二.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始得西山宴游记1. 领悟本文的独特构思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2. 感受文章的景中之情 3. 背诵全文(二)墨池记1. 了解本文叙议结合、重在说理的特点2. 领悟学有所成,德有所修,都需刻苦努力的道理3. 背诵全文(三)诗话二则1. 认识本文简练明快、富有趣味的语言特点2. 体会炼字的道理,学习古人严谨的文风三.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始得西山宴游记1. 简介写作背景及“永州八记”: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县)在唐时贫瘠而荒

2、僻,却多奇山丽水,风景十分优美。柳宗元任永州司马期间,闲暇无事常徜徉于山水之间,日与花草木石为伍,借以遣送岁月和抒发胸中的抑郁愤懑之情,他写了许多优美的山水游记,其中以“永州八记”最为著名。 “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八记”是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所记下的永州八处名胜山水。八篇游记首尾呼应,脉络贯通,每篇各具特点,分之各自成篇,合之可为一文,是游记文中不多见的“组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居“八记”之首,具有领起后面诸记的作用。2. 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参考译文: 自从我成为有罪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总是惴惴不安。一有空闲,

3、我就缓步出去,漫无目的地四处游玩,每日和同伴们一起登高山峻岭,入原始森林,追溯溪水的源头。凡有幽深的泉水、怪异的岩石之处,没有我不去的地方;所到之处,压倒野草席地而坐,倾倒酒壶尽情而醉;醉了以后,彼此枕靠着就地而睡,心思想到哪里,梦也就做到哪里;睡醒以后就起来,起来以后就回家,自己以为,凡是永州的奇山异水间,都有我的踪迹,真没想到西山的景色才是胜景。今年9月28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眺望着西山,这才发现它的奇异之处。于是就吩咐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一路披荆斩棘,焚烧茅草,一直到达西山的峰巅才停下来。我随后攀援着爬上西山,在山顶上叉开双腿,恣意而坐,放眼四望,大约有几个州的土地,都在我的坐席之

4、下。它们的地势,高低起伏不一,有的开阔明朗,有的低洼幽暗,高的像蚁坟、低的像洞穴;看上去只隔几尺几寸,其实都有千里之遥,这林林总总的景象都聚集堆积在我的眼前,没有谁能逃脱隐藏得起来;山间萦绕着一片或青或白的山岚云气,逐渐与天空连接在一起,四下望去,如同一体。至此,我才知道这座山风光绝佳,不能和边上小土堆似的山峦相提并论,它遥远广大的与自然之气融为一体,不知道自己的边际在什么地方?浩浩荡荡地和神灵同游,不知道自己最终走到哪里才是尽头!高举酒杯,斟满美酒,畅怀大饮,直至醉入梦乡,我不知道太阳何时隐入山巅。苍茫的暮色由远而近,直到什么都看不见,而我还是不想回去,思维仿佛已经凝结,形体好像已经消散,形

5、神都与天地合为一体。从此之后,才知道我以前并未真正在游览,真正的游览,是从我身下的这座山开始的。所以我为此写下这篇文章来记载它。这一年,是元和四年。3. 分析段落层次及思想内容:第一段:写未得西山之前的漫游。从被贬永州、常怀恐惧而时乘暇寻山访水写起,接着介绍与同伴游山赏水的尽情与随意,自以为兴之所至,无远不到,却不知西山的“怪特”。这段描写似与西山无涉,却为下面写西山蓄势。第二段:具体记述始得西山宴游的经过和感受。可分四层。(1)从段首到“始指异之”,写始发现西山;(2)从“遂命仆人过湘江”到“穷山之高而止”,写始登西山;(3)从“攀援而登”到“而不知其所穷”,写始登西山回望所见;(4)从“引

6、觞满酌”到段末,写宴游西山的心情。这段虽不正面描写西山,却句句可见西山的“奇特”。面对怪特的名山胜景,作者兴奋异常,忘却戴罪之人的恐惧,而完全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于是举杯畅饮,乐不欲归,从而得到精神解脱。可见作者登山临水不单是为了游景览胜,更重要的是可以寄寓情怀,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抒写,反衬了他平日的恐惧不安。4. 重点理解以下几个问题:()关于游西山前的“漫游”描写。开篇先交代作者居永州“恒惴栗”的心情,为以下写他寻幽探胜找到了情感上的依托。所谓“漫游”,正妙在一个“漫”字上,随意地走,随意地做,随意地想。“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三个短语写出了漫游的行程,为排遣内心苦闷而“无远不到

7、”。作者和同伴在寻幽探胜中,累了就“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了就“相枕以卧”,“卧而梦”;梦则“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醒则“觉而起,起而归”。真是尽情而随意,无拘又无束。把作者那赏玩山水的率性任情刻画得惟妙惟肖。然而就是这位“无远不到”、率性任情地漫游永州的作者,竟然未始知西山之“之怪特”。于是引出下文对西山“怪特”的描写,铺垫得非常巧妙。(2)西山“怪特”景象的描写。作者描绘西山的景象,主要突出西山的“怪特”。先写坐在法华西亭上初望西山,“始指异之”。然后坐在山顶上向远眺望:“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以所见之远衬西山之高,是总括之笔。“岈然”者,似蚁垤,“洼然”者如洞穴,是以众山之总

8、貌衬西山之雄峙特立。“尺过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写所见远近景物重叠压缩,尽入眼内,畜所见之广。青山萦回,白水缭绕,直到与天相接,四方望去,所见如一,是写西山有众山拥戴之形势,于是“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这里作者不写西山上的景物,却着力写在山顶上望到的景物,并且把千里美景缩小在尺寸画面之内,令人感到境界开阔,一览无余。如此“怪特”的西山又引发了作者的联想:“不与培塿为类”,这是从形貌而言;“悠悠乎”无涯无际,这是从精神而言;与造物者相始终不知穷尽,这是从生命力而言。由此,“始得”的人格化了的西山,也陶冶了诗人的襟怀。“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人。”由游而宴,虽说“颓然”,却非以前“相枕以

9、卧,卧而梦”,是真的为西山所陶醉了。“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与前“觉而起,起而归”相比,已见此番眷恋正是心灵充实的表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则进一步点明涤荡灵魂,开拓心胸,使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恒惴栗”的心态被破除了,“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至此,以西山之游否定昔日之游。无西山之“怪特”,何有作者不类培塿,与灏气俱,与造物者游的联想?无西山之“怪特”,何有作者“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的心情?无西山之“怪特”,何有作者物我两忘、出世超尘的境界?作者“从对面着笔”不写西山本身,却用衬托之法突出了西山绚丽多姿的“怪特”。然后以自己对西山的感情、与万物冥合

10、,展现了西山的精神魅力。实与虚的结合,表现了西山的恢宏气势和脱俗境界。(3)描山绘水与言志抒情的结合。山水游记并非始于柳宗元,但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却是柳氏独造之境。本文以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写起,透出了当时作者的处境和心情。然后由一般游览引入西山之游,重笔写了西山景象之“怪特”。再由此感受西山的不类培塿、与灏气俱、与造物者游,写出了西山超尘脱俗、卓立不群的个性。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格和人生理想的体现。可以说,西山熔铸了他的幽愤,陶冶了他的胸襟,也启迪了他的悟性,他赞美西山正是借此以言志抒情。(二)墨池记1. 作者简介:曾巩(1019一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南丰(

11、今江西南丰县)人,嘉祜进士。少以文章见赏于欧阳修,曾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为王安石所推许。其散文平易典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2. 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参考译文:临川城的东面,有一片地,其地势隐隐约约高于别的地面,对着一条小溪,人们把这里叫做新城。新城上,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池塘,传说,这就是当年王羲之练字的墨池,荀伯子的临川记上就是这样说的。羲之曾经钦慕东汉草圣张芝在池边练书法、洗笔砚,直到把池水都染黑了的刻苦精神。但因为池水全黑,就说这是王羲之的陈迹,这可信吗?王羲之在不肯答应做官的日子里,曾经浪迹于东方之巅,荡舟于沧海之上,将他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山水之间。莫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611363.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