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道难教学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教学实录(27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蜀道难教学实录蜀道难课堂实录盐城市田家炳中学许万军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播放视频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银河落九天。同学们,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 渐渐成长,不断收获。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仙的文字, 一起神游蜀道难。说起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 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究竟这首诗 它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一起感受诗歌的 奇特之处。首先请同学们抬起头来,跟随老师的声音,一起进 入诗歌的情景,感知诗歌的风格。(配乐朗诵)(学生鼓掌)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真有些飘飘然了。而诵读一 直是我们解读诗
2、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诗歌的风格,它又是呈现 多样性的。比如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 是清新自然的。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它是雄奇奔放的。再比如说,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 多病独登台”,是沉郁顿挫的。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诗歌, 来初步感知蜀道难的主体风格是怎样的。读起来,发出声 音。放开声音读!放幵声音读!(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诵)师:好的,同学们,通过听读和诵读,你初步感知到这首诗的风格是怎样的?生 这首诗的风格十分雄伟。师:雄伟应该是表现景物的特点。风格?生:风格十分豪迈。豪迈的,豪放的。师:还有吗?生:富有气势的。师:富有气势,应该是比较雄浑的
3、,是吧?好,请坐。感 知比较准确。雄浑豪放正是这首诗歌的主体风格。(多媒体展示: 雄浑豪放)所谓“雄浑”,有空间感、立体感;所谓“豪放”, 是指感情的奔放。应该说诗歌的风格体现在其主旋律上,那同 学们来看,反复出现在这首诗歌当中是那句话?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出现了几次?生:三次。师:三次。好,同学们拿起笔,我们把它们标注出来。第 一次是出现在诗歌的开头第一句。然后第二句,是“凋朱颜” 那边,对吧!还有一句是在诗歌的结尾。那我们来诵读诗歌的 主旋律,再一次感悟诗歌的风格。现在看第一句“噫吁 嚱,危 乎高哉! ”怎么解释?生:哎呀呀,真是好危险,好高耸啊!师:啊,
4、好危险,好高耸啊!噫吁 嚱,是语气词。那“危” 怎么理解?危险?生:应该是高”。师:应该是“高”。我们说李白有一句诗是“危楼高百尺,12手可摘星辰”。那“危”还有什么意思?生:危应该还有危险” “危急的意思。师:危险的意思,危急的意思。那“正襟危坐”中的“危是什么意思呢?生:端正。师:端正,很好!请坐。这一句是“哎呀呀,太高,太高 了!”那么,它在抒情手法上是直接还是间接?噢,直抒胸臆。 再来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了什么修辞?噢,夸张的 修辞。所以这一句诗放在开头,犹如排空而来,劈空而入,奠 定了诗歌雄放的基调。那我们在读的时候,能不能拖得太长? 不能。我们要让它短促收势,响彻云霄。我
5、们一起来:噫吁 嚱,12生(齐声):噫吁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师:我们不妨正襟危坐一下,读出你们的气势。来!噫吁 嚱,生:噫吁卩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师:读得已经不错了。再看第二句“凋朱颜”,“朱颜”是什么意思?结合注解(看看),朱颜”是什么意思?是朱颜改”O那么此处为什么红润的脸色要变呢?们应该读出害怕的情态。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生:“凋朱颜”是指“红润的容颜为之凋伤,憔悴”师:红润的容颜变色了。 “朱颜”是指?生: 红润的脸色。师: 红润的脸色。李煜有一句词是“雕栏玉砌应犹在,生:因为看到蜀道是如此的凶险,是如此的咼耸入No师: 害怕,对不对?好,请坐。那么,既然是
6、害怕了,师:你要身临其境的想象一下,读出一种花容失色的情态把“凋朱颜”用颤音读出来, 是不是?“凋一朱一颜”, 好吗? 再试一试!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师:语速还可以再放慢一些,好,请坐。语速可以放慢一些, 我们女同学一起来一下。(示范读)生(女齐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师:好,不错!再看第三句“长咨嗟”,“咨嗟”怎么解释?注 解有“咨嗟”,“咨嗟”怎么解释?生:叹息。师:叹息。“长咨嗟”呢?生:深沉的叹息。师:深沉的叹息。长长地叹息,深沉的叹息,是不是?请坐。看来,诗歌到了最后是积聚了复杂的情感,化作了一句长长的 叹息。既然是“长叹息”,我们在读的时候
7、要拖长一些,低沉一 些。我们一起来读。(示范读)大家一起来。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好,一唱三叹 之间,诗歌的风格就显现出来了。北宋欧阳修曾经说过:太白 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 笔生云烟。李白在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何处?李白 又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体现蜀道难的?下面就请同学 们再读诗歌,边读边品,找出你认为描写得特别精彩的句子, 来进行赏析。(多媒体展示:品读诗歌,感受意境)(学生品读)好的,有的同学已经思考得比较成熟了,我们来交流一下。生: 我找的句子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 之回川”,这句话用了对偶、夸张、用典的
8、修辞手法。它用了古 代神话中传说羲和每天驾着六条龙,拉着车子,载着太阳, 周行于天下”这个典故,六龙回日意谓六龙之驾都因蜀道太高而无法穿越,只得载日而回。这句话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衬 托出蜀道的高耸。师:用典的手法,哪里是用典?衬托出了蜀道之难。老师想问一下,“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写了什么内容。师:写的水急。那么,写水急跟山高有什么作用呢?还有生:六龙回日。师:六龙回日之高标,更准确的一点儿是用了神话传说,川”是生:写的是蜀道的蜿蜒曲折。师:蜀道的蜿蜒曲折吗?对,要从诗歌的句意理解正确。“回川”,“冲波逆折之回川”写的是蜀道还是写的水呀?生:水。没有同学能帮他解答一下?为何能表现蜀道之高?生:这里
9、用回川的溪流衬托出了山的高俊。师:用回川的急流衬托出了山的高俊,是不是?因为我们说,惟见水急方能见山之高危。好,你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生:暂时没有了。起,用水急来衬托山高。所以,老师想请你把这句话来读出山高水急之势”好吗?师:你不妨加强停顿,效果会更好一点。上 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一一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再试一试!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师:等一下好吗?我是说刚才那一句有没有补充的?师:暂时没有了。所以刚才那一句是将夸张与神话融合在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生:上一一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一一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已经有进步了,但是可能声音太温柔了。我们请这位男孩子来试一下,好吗
10、?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 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师:再浓厚一点味道,读岀那种山高水急之势。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 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师:同学们觉得读得怎么样?已经读得不错了,是吧?请坐! 还有同学吗?生:我要赏析的句子是“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两句是诗人李白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和“子规啼夜 月”这种非常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一种蜀道上十分空寂和苍 凉的气氛,也十分有力地烘托了蜀道的难。师:用这样一种孤寂苍凉的氛围,烘托了蜀道之难。你能不能 用比较优美的语言将这段景物描绘一下?生:只见一只只鸟悲哀地在古木中哀号,仿佛在诉说些什么, 但却听不清楚,因为它实在太高了。鸟儿们,雌鸟跟着
11、雄鸟绕 着林间飞行,只是绕着林间飞行而已,因为它实在太高了。又 隐隐地听见杜鹃鸟在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因为蜀道太高T,就像杜鹃鸟在啼血一样。师:好,你说得已经不错了,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修饰地更加优 美一些。使得文字优美,我们可以加一些修饰语,或者是,文 字方面精确一些。比如说, 刚才在古木之间, 你可以把它连起 来“在那千年沧桑古木之间”。还有老师刚才觉得,你说“雌鸟 跟着雄鸟在林间飞行”,“飞行”这个词能不能换一下?生:飞舞。师:飞舞! “飞舞”感觉还是太美了。我们在这边的意境应该是 比较凄凉的,对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呢?生:盘旋吧!因为那么多千年古木,它应该在找栖息的地方。师:对,盘旋!
12、同学们觉得怎么样?比较靠拢,是不是?所以 这样修改我们觉得语言比较优美一些,是不是?请坐。在那千年沧桑古木之间,一只只斑驳的鸟在悲哀地啼叫。下面呢,同 学们,在悲哀地啼叫,然后是,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也 许它也害怕孤独吧!又听见子规在夜月下啼血,似乎在为这空 无一人的山峰悲鸣。好,身临其境,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氛围 呀?生:感受到了蜀道上那种空寂苍凉的氛围。师:空寂、孤寂、苍凉的氛围。那么,我们说这段文字,诗人 主要是选取了一些意象,来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那些意象呀, 同学们?可以把它们圈起来。生:悲鸟、古木,还有雄鸟、雌鸟、子规和夜月。师:雄鸟和雌鸟,这应该是悲鸟,是吧?悲鸟、古木,还有子
13、 规,还有呢?生:空山。师:空山,夜月,是不是?请坐!那么我们说,抓住诗歌的意 象,也是我们解读诗歌的方法之一。而且在诗歌之中,有很多 典型的意象,有其固定的含义。比如说,“梧桐”,它是凄苦的 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再比如,“明月” 是寄托情思的载体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再有,“江 水”代表了愁苦的绵长,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而此处的“子规”有这样的一个神话。传说, 古蜀国有一个英勇的皇帝,他叫杜宇。他爱戴子民,有自己心 爱的恋人。 后被奸臣所害, 凄惨地死去。 他心系百姓, 牵挂爱 人,所以他的魂魄,幻化为子归鸟,在日夜啼叫。这就是子
14、规 啼血的典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内涵,所以“子规”成了 古代文人表达悲情的重要载体。请看一下这些诗。(多媒体展示)我们一起来读出这些诗句愁苦的味道。“蜀国曾闻子归鸟”,一一丨-生(齐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师:“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而李白在蜀 道难中是“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空山古木间,日之所 见是雄雌盘旋最苦,而夜之所闻是子规月下啼血最苦。此景此 情,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不妨齐读一下这段文字。“但见 读到“凋朱颜”。“
15、但见悲鸟”,一起来!生(齐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 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师:好的。值得自己品味的句子,还有吗?生:我选择的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句,它 是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的这样一种反应,来烘托蜀道 之高。人在蜀道之中走的时候,他是扪参历井仰胁息,然后“以手抚胸”,通过这样的一个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因为蜀道 的高峻,所以使人在蜀道上走的时候,呼吸紧张,抚胸长叹。 用这样一些夸张的手法,首先渲染了蜀道之高,也渲染了在蜀 道之上,这样的一个空寂和悲凉的环境的气氛。所以,这一句, 它不仅写出了蜀道之高,还渲染了一种气氛。也
16、就是说,蜀道 之高,使人感觉到它的空寂和苍凉。师:好的,你对这一句理解得比较深刻。那老师刚才听到了你 说这边是抓住了人行走在蜀道上的一些细节,哪些细节?生:是“以手抚膺”,还有“长叹”,还有“仰胁息” 师:“坐长叹”,“坐”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师:“坐长叹”的“坐”是什么意思呢?生:应该是表现一种惊惶的一种师:(要)准确地理解!我们说“坐”在古代用的很多的意思有“因为”,还有“犯罪”是吧!那么在这边呢,应该是“徒劳的”“空长叹”, 徒劳地长叹。 是吧! 抓住了几个细节, 现在是“曲 折盘桓”,还有是“手扪星辰”,还有是“呼吸紧张”,是什么呀? 抚胸长叹。那么在这边,你想象一下,如果是诗人行走
17、在这样的蜀道上,应该是能够读出诗人的眼神的。几分惊叹,几分惶恐,几分无奈。你读读看!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师: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你试着读读看,请再 投入一点儿。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师:已经好多了,请坐。还有其它同学吗?没有了?生:我选的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其中前半句“连峰去天不盈尺”用的是夸张的手法。连绵的山之高距离 广阔的天空连一尺的长度都不到,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让人想 象蜀道山峰之高。这样的话,显得更加富有文采。这里使用了 夸张的手法,“盈”是什么意思啊?生:“盈”是“满”。师:“满”和“足”的意思,就是不足一尺。我们在传说中有“武
18、 功太白去天三百”,武功和太白也是山,因为那个时候才去天三 百,而此处李白更能夸张,“不足一尺”对不对?那除了修辞之 外,老师希望你连着下面一起去品味,“飞湍瀑流争喧腕,砒崖 转石万壑雷”,他写景的角度有没有变化?生:写景的角度,一开始是视觉上的描写,是用蜀道的高耸, 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之感。后来又写了瀑布的声音,就是从视 觉又转到听觉上。师:视觉和听觉的变化,还有吗?好,有没有其它同学可以补 充呢?这句话还有一些比较明显的角度,有吗? “连峰去天不 盈尺”,应该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刚才除了视觉,还有吗?生:“连峰去天不盈尺”,是从远处来写,“枯松倒挂倚绝壁”是 近,这边使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的。
19、这一句写的是近景,然后 下面一句写的是动景。I师:是动态的!是动静结合,对吧?好的,角度非常地多样, 有远近,有动静,还有视觉和听觉的一个变化,还用了夸张的 修辞。那老师请你将这段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 可以吗?生:连绵的山峰离天不足一尺,枯松有的倒挂在绝壁上,有的伴在上面,飞流湍急澎湃,瀑布哗哗地响,撞击着山崖,滚动着石块,发出了万谷雷鸣的声音使人感到惊叹。师:使人感到惊叹!你主要是借助于注释,是不是?其实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修饰,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优美一些。比如说,的瀑布,真像撞击山崖,发出雷鸣般的声响,用一些修饰,一些修辞。好,请坐。那老师在这边想让同学们当一次小小 电影导演,如果让你将
20、这一组画面拍摄成一组电影镜头,你怎 么推进?来,别忘了让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怎么推进这组电影 镜头?先是什么镜头,然后是什么呢?你来试一试。生:应该会先拍“连峰去天不盈尺”,由远到近。师:由远到近,应该是山峦起伏、连峰起伏的远景。然后呢?生:然后转到枯松。师:然后转到枯松,应该是平缓地推出“枯松倚绝壁”的什么? 这个同学说是特写,不错。然后呢?接下来应该是一组快镜头“湍瀑流争喧豗”飞急的、湍急的流水和大有“飞流直下千、 的7,出现了哪些景物啊?生:出现了飞湍和师:飞湍、瀑布,还有呢?生:还有石块。师:石块、转石、悬崖,飞快地从面前闪过,还伴有什么声响 呀?生:雷鸣般的声响,目不衔接,惊恐万状,所
21、以形成一种排山 倒海之势。请坐。那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这边的排山倒 海之势。来,你来试一试。生: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 腕,冰 崖转石万壑雷。师:你的语速要加快,读出排山倒海之势。(泛读)连峰去天不 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M,砒崖转石万壑雷。好,再试一试生: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M, B崖转石万壑雷。师:语速把握得是不错,但情感不够投入。来,我们集体来一 遍好吗?生(齐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 争喧腫冰崖转石万壑雷。师 好的。所以说,在这样一个品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以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瑰丽的想象、浩荡的
22、激情,李白 用他“落笔摇五岳”的笔法,以及“笑傲里沧州”的气度,为 我们再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噱、高峻、崎岖的面貌。那么李 白为何要尽写蜀道难呢?著名的清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 语皆情语”,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课前所查阅的李白生平及相关 的背景资料,看看李白借助蜀道之景,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前后左右讨论一下。生:蜀道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李白高度的爱国思想。这个感情可以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里可以看出,同 时也可以看出他对大好河山的赞颂,又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社会 的担忧。师:你说到了两种情况。刚才你说在文中找到了依据,“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为什么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岀他对时局 的担忧呢?生:
23、“狼与豺”比喻残害人民的叛乱者,和“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些意象都属于属地可能出现的叛乱者,这样就可以 表达出作者高度的爱国思想师:其实在这节里有明确的解释,对不对? “猛虎”和“长 蛇”比喻叛臣逆贼,警戒统治者对时局的担忧。好,第二个情 感是?生:他对大好河山的赞颂师:他对大好河山的赞颂。你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生: 作者他在描写蜀道的艰险, 他使用了大量的文笔, 比 如说,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些景象都是描 写了蜀道的景物。师:也就是说你读出了李白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激情、豪情,是不是?请坐。还有吗?生:根据当时的背景,这首诗是作者规劝友人王彦不要进入蜀地,早日回归长安。师:
24、你说根据当时的背景,是你查了相关的资料,是他送别友人的。这是背景,那么在文中可以找到依据吗?他是送别友人的!生:倒数第二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师: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还有吗?生:还有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可以看出来师:这一句也可以看出来。有没有更加直接的句子?生:问君西游何当还,畏途 巉岩不可攀。师:不错!还有吗?生: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师: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呢?注意前面的短句 “其险也”, 后面“也”是表停顿的语气词,对吧?好,请坐。那么同学们 看一下,她说的是用文中这样的三个句子,表达了对友人的送 别之意。可是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啊,老师
25、在诵 读的时候,没有丝毫感受到哀婉之情,他在劝诫友人吗?劝诫 友人什么呀?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问君西游何时还”, 劝友人什么呀?早点回家,不要入蜀,是不是?在劝诫友人, 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嘛。还有吗?还有没有?没有 了。我们说刚才那位同学结合当时一个与背景相关的资料,老 师在课前查阅了李白的生平之资料。别忘了,我们说,鉴赏诗 歌,还要知人论世啊,对不对?那结合李白的生平,能够揣摩 出怎样的情感呢?生:从李白的生平来看,这是他第一次出蜀以后到达长安 所作,所以其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怀才不遇、不受重视, 然后感叹世事艰险。也就是说他是从蜀道之难来到世事之难。师:世事之难,仕
26、途难,人生难,是不是?好,请坐。那 老师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这首诗大约是创作于天宝初年。我 们说李白二十六岁只身出蜀,怀着他济苍生,安社稷的使 命,一路来到长安。可是此时的玄宗已经不是当年励精图治的 玄宗了。他任用奸臣,沉迷声色。而气质傲岸的李白怎容于当 时的官场?所以他仅在长安三年就被赐金放还。所以刚才那位 同学说,在这首诗中,蕴含着他感叹仕途难、人生难,是有道 理的。再有刚才的一个背景,我们说,天宝初年,地方割据势 力开始膨胀,怀觊觎之心者,不仅仅是安禄山、史思明之徒啊! 所以结合上面的背景,我们可以揣摩出当时丰富的情感。那老 师也读了这样的诗歌,除了刚才同学们品出的情感之后,认为 李白饱
27、含情感地描绘蜀道之难,也许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这样 一种敬畏之心。而这样的一种敬畏,未尝不给千年之后的我们 以启示。复杂的情感淤积在胸,李白此时是慷慨而歌,发出了 撼人心魄的长啸,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劝慰友人不要入蜀,因为那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叹仕途之难,人 生多舛,再道一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热爱山河,敬畏自然,仍道一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将满腔的赞 颂、忧愁、豪情与悲愤,只化作一句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蜀道 难啊!而此时我们也唯有用动情、动人的诵读,去感受诗人这 样一份胸肠了。蜀道难,李白,同学们一起来,“噫吁嚱”(学生、教师共同朗诵诗歌)在此,老师想借用于丹的一句话,喜欢李白是因为他对生命的挚爱与执着。我们不仅要读李白,还要读更多的经典, 涵养我们的心灵。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不仅要学会品读诗歌, 应该在品读诗歌中体悟人生。感谢山水激活了李白的灵感, 谢李白激活了同学们的审美之心,感谢同学们激活了今天的课 堂。下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