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公开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力学小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公开课)(4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一、课题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二、教材简解认识三角形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的名称、高与底的定义、画法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认识角、垂线和平行线的基础上教学的。例题1提供的长江大桥的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看到的三角形。例2通过让学生动手量人字梁的高度,体会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并通过“试一试”使学生掌握在三角形内画高的方法。本节课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积累学习平面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操作、抽象和概括能力。三、目标预设1.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
2、过观察、画图、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指定底对应的高(在三角形内)。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特征及高的特点的过程;积累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知相关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以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只限于在三角形内部作高)。难点:会用三角尺正确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五、设计理念以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
3、动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和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为理念。因此设计时从现实情境出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画图、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发现不同三角形高的特征,积累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发展空间观念,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六、设计思路教学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先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找三角形的活动中再现三角形的表象,然后在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和画三角形的操作中逐步抽象出三角形的各部分的特征,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感受三角形的广泛应用。再通过相应练习和“试一试”的教学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最后利
4、用生活中的情境图“人字梁”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意义,并会用三角尺做出三角形中与底对应的高(只限于在三角形内部作高)。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出示例1场景图。谈话: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出三角形吗?交流:请一位同学将你找到的三角形到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还有和他找到不一样的吗?(生在白板指出三角形)2谈话: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形状,那三角形还有哪些特点呢?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情境找和说,激活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形成表象。)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1教学例1提问:在
5、图上找到这么多三角形,那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呢?欣赏: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见过的表面有三角形的物体。(白板缩略图展示,师生互动)谈话:我们在生活中找到这么多三角形,请你用直尺在自己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观察、思考:画三角形时要注意什么?交流:指名学生介绍怎样画?要注意什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相机板书)。提问:观察、比较,两位同学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结强调: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生齐读)练习:(1)提问:我们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一般要几根?谁来摆一摆。(指名演示) 辨析:(2)练一练(第76页)第一题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谈话:(师画
6、三角形),老师想检查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你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交流:请同学扮演三角形,自我介绍各部分名称并板书。(生角色扮演)强调:围成三角形的线段就是它的边,两条边的夹角就似三角形的角,两条边端点相交的点就是它的顶点。操作: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写出各部分名称。并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小结:(动画演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特点和各部分名称,它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白板出示,生齐读)。(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愉悦主动地进行新知学习,掌握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和意义。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与自己生活紧
7、密联系的。)3教学“试一试”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谈话:“任选”什么意思?学生按照学习要求自主学习:(出示自主学习提示,师巡视指导)(1)想一想:任选3个作为顶点是不是都能画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不能的,是哪三个点不能画成?有什么发现?(2)画一画:请你尝试按要求在课本第75页“试一试”上画一画。(3)说一说:将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你有什么发现?(小组汇报,集体评议)小结: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就不能连接成三角形。也就是说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就能连接成一个三角形。(白板出示)4教学三角形的高出示例2场景图。讲述:这是人字梁,对屋顶有支撑作用,人们通常称为房梁,
8、由于上面两根梁摆放的像“人”字,所以又叫人字梁。(配合实物图)提问: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想办法在课本上量一量,并和同桌说一说你量的是三角形中哪一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学生测量,教师巡视)交流:你量出人字梁的高度是几厘米?你量的是图中哪条线段?(生指出从哪里量到哪里)它和人字梁横梁所在的线段有什么关系?(小组活动)谈话:通过刚才的讨论,人字梁的高度实际上就是从三角形的顶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如果把人字梁表示的三角形画下来(边画边说),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板书:高、底)追问:刚刚老师画高的方法和我们以前学
9、过画什么的方法是一样的?强调高用虚线。小结:回忆刚才老师画高的过程(停顿),再看下画高的过程(动画演示),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底?(出示概念,生齐读)5教学“试一试”出示题目和学习要求:(1)想一想:你准备怎样画出这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要注意什么?选用什么学习工具?(2)画一画:自己尝试独立画高。(3)说一说:同桌相互边说边演示画高的方法。 (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交流:(指名上前演示)你是怎样画高的?这条高和已知的底有什么关系?(小组汇报,集体评议补充)小结: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要从三角形所对的顶点起向底边画垂直线段,这条高和底是对应的,高和底的位置关系是互相垂直的。(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
10、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生生交流学习中,实现生教生的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小组活动和汇报中经历作高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三、梳理知识,巩固反馈1练一练第二题(1)生独立完成测量,组织交流汇报。(2)追问:这三个三角形的底的位置相同吗?他们对应高的位置相同吗?(3)小结:三角形的高和底是一一对应的。(相机板书)三角形任何一条边都可以看作是底,只要从这条底相对的顶点起到它底边的垂直线段,就是这条底边上的高。(4)找出第一个三角形另外两条底边上的高。集体纠正。(设计意图:练习体现层次性,利用找出另外两条底边上的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举一反三能力,帮助学生深化对应底边上的高的认识。)四、全课总结,掌握新知通过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反思,构建知识体系。)五、布置作业,当堂检测1练习十二第一题2练习十二第二题六、板书设计边角顶点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 底高底 高垂直对应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559257.html
文档标签:认识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