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防护功能纤维



《第六讲防护功能纤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讲防护功能纤维(34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第六讲防护功能纤维第一部分 抗静电纤维一、抗静电纤维的发展现状 化学纤维具有较高的绝缘性能 ; 静电对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都会带来影响; 60年代中期,日本东丽公司最早开发成功了尼龙抗静电纤维; 70年代末,日本帝人和东丽公司相继开发成功抗静电涤纶。二、消除静电的方法 常用的静电序列: 从正电荷 负电荷顺序: 羊毛、锦纶、粘胶纤维、棉、蚕丝、醋酯纤维、维纶、涤纶、腈纶、氯纶、腈氯纶、偏氯纶、聚乙烯、氟纶。 抗静电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静电荷的产生; 2、消除静电 ; 使用抗静电剂 ; 内部使用抗静电剂; 使材料表面改性 ; 与导电材料混用。 三、制造方法 方法分为二大类:使用外部抗静电剂
2、附着在纤维表面的方法;使用内部抗静电剂渗入纤维内部的方法。 1、外部:又分二种: 一是临时性的抗静电处理方法: 外部喷洒、浸渍和涂覆等方法。 优点:是最容易、最经济、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缺点:耐洗性、耐久性差。;加工过程中完成后抗静电性就消失。 另一种是在纺织、印染工厂对织物进行抗静电表面处理或树脂整理的方法:优点:具有一定的耐洗涤、耐磨擦和耐久性。 缺点:这种方法使织物的风格和外观受到一定的影响。 2、内部方法: 在聚合阶段用共聚法引入抗静电单体; 通过化学法引入吸湿和抗静电基团; 采用复合纺丝法在纤维内部生成连续的、含有抗静电剂的条纹结构。 采用共混纺丝制备海岛型纤维来达到耐久性抗静电目的
3、。四、抗静电剂及其作用机理 能消除和减弱合成纤维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因摩擦而产生静电的助剂大多是表面活性剂,有: 永久性; 暂时性。 永久性抗助剂可在合纤生产的聚合或纺丝过程中加入 ; 暂时性助剂通常复配于化纤油剂中,在纤维表面上均匀涂布。 抗静电剂的结构不同,可分为: 阳离子型、阴离子型、两性型、非离子型以及高分子化合物型、复合型、无机盐型等抗静电剂类型。五、抗静电纤维的制造 1、抗静电表面加工法 :(1)表面处理法:在纤维后加工处理时,用离子和非离子型外部抗静电剂涂在纤维表面 ;(2)树脂整理法:设法将抗静电树脂固着在纤维表面的一种抗静电加工法。 2、共混纺丝法 采用内部抗静电剂(聚醚类)在
4、聚合或纺丝前加入到聚合物熔体或原液中,然后挤出纺丝。 3、复合纺丝法 有关抗静电的复合纤维有许多形态,如皮芯型,海岛型,多层型等。一般芯层含有抗静电剂,皮层为聚酯类。 4、共聚或接枝共聚法 在疏水性合成纤维大分子主链上引入亲水性、导电性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合纤的导电性。六、防静电纤维纺织品六、防静电纤维纺织品 1、金属纤维目前所用的金属纤维是含合金的不锈钢纤维,它的细度为416m,断裂强力515cN/dtex,断裂伸长率3%5%,相对而言,该纤维柔性差,刚性较大,且耐折曲性能差。 采用金属纤维生产防静电织物,一般采用混纺的方法。 防静电织物的防静电性能取决于金属纤维素的含量和均匀性: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