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煤矿井田设计说明书

上传者:xx****m 2022-06-04 13:11:06上传 DOC文件 4.70MB
煤矿井田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煤矿井田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煤矿井田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煤矿井田设计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井田设计说明书(106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1 / 106第一章第一章矿区概述与井田特征矿区概述与井田特征第第一一节节矿矿区区概概述述一、地理位置一、地理位置方山汇丰新星煤业位于方山县县城西南 24km 处的峪口镇郝家焉村。行政隶属峪口镇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1106531110918北纬 374454374725井田距209国道9公里,方山县至临县的乡村公路从矿区通过,交通运输条件较为便利。详见交通位置图1-1-1。二、地形地貌二、地形地貌井田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吕梁侧,地形主要以黄土台、峁、梁与黄土冲沟为主,侵蚀切割严重,地形复杂。地势总体东高西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部,海拔1258.1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部,海拔1028.0m,相对高差

2、230.1m,属低丘陵区。三、地表水系三、地表水系本区属湫水河水系,井田围无河流,主要沟谷为中部的车赶沟和南部的沐浴沟,只有季节性水流,是雨季的洪水排泄集中地段。四、气象四、气象本井田地处晋西黄土高原,为大陆性季风气候,暖温带半干旱地区,气温变化昼夜悬殊,四季分明,降水量有限,多呈干旱状态,冬春季多西北风,少雨雪,夏秋季雨量集中,有时出现暴雨洪水灾害。据方山县气象站资料,各气象要素特征如下:1、气温:年平均12.5,一月份最低,平均为 -7.6,极端值达 -20.1,7月份最高,平均为22.6,极端值达38.5,平均温差30.2。一般气温降至 0的时间是 10 月中旬,回升到 0以上的时间是翌

3、年 4 月中旬。2、降水量和蒸发量:历年平均降水量为 545mm,最大降水量在 7 月份,为1299mm,最小在 12 月份,为 3.6mm。雨量集中在 7、8、9 三个月,占全年的 63%。蒸发量年平均值为 1900mm,最大在 6 月份,平均为 362.3mm。3、风向与风速:风向多为西北,风速年平均 2.5m/s,最大在 3-5 月份,风速可达3.1m/s。4、霜期、雪期和冻土期:初霜期在 10 月上旬,终霜期在次年 3 月份,一次最大积霜厚度为 14-30cm。最早冻土期在 11 月,最晚解冻日为翌年 4 月,最大冻土深度91cm。2 / 106五、电源条件五、电源条件本矿井位于吕梁市

4、方山县境,其供电电源采用双回 35kV 架空线:一回引自乔沟110kV 变电站,供电电压 35kV,供电距离为 9km,导线型号为 LGJ-120mm2;另一回引自大武园区 110kV 变电站,供电电压 35kV,供电距离为 18km。供电导线为 LGJ-120mm2。两回电源分列式运行方式,一回工作,另一回带电备用,以保证矿井供电的连续性。六、水源条件六、水源条件1、松散岩类孔隙水发育于井田沟谷中,水位埋藏较浅,易于开采,但由于富水性不均一,仅可供村庄小型生活用水。2、奥系中统上马家沟组石灰岩岩溶水井田以东奥系上马家沟组石灰岩岩溶水,水质好,水量丰富,埋藏浅,易开采。开发利用矿区奥灰水是未来

5、矿区供水的一个重要方向。七、其他建设条件七、其他建设条件矿井对外通讯依托方山县电信局网,以程控与全国各地联系,矿井建设所需要的材料,如砖瓦、砂、石、灰等土产材料由当地采购 。八、地震八、地震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1-02-02 批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加速度为 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据历年记载,未发生过大的地震。九、区域经济九、区域经济方山县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主要工业为煤炭、建材等,区耕地面积较少,并多为山坡地。农作物以玉米、豆类、谷子为主,粮食基本上自给自足。3 / 1064 / 106十、周边矿井十、周边矿井方山汇丰新星煤业煤矿,

6、北与方山金晖瑞隆煤业煤矿相邻,西与临县晟聚煤业煤矿相望, 南与临县黄家沟创伟焦煤煤矿相望(见四邻关系图)。其余方位为空白资源区,现将各矿叙述如下: 1、方山金晖瑞隆煤业煤矿,批采 5-10#煤层,现采 5 号煤层,采用一斜两竖开拓方式。井下采用综采综掘开采,回采工作面为壁式放顶开采方式。设计生产能力为 120万吨/年。该矿采(古)空破坏区位于井田东北部,据调查无越层越界行为。据 2005 年度瓦斯等级鉴定表,5 号煤层瓦斯绝对涌出量为 0.166m3/min,相对涌出量为 1.54m3/t,为低瓦斯矿井,8 号煤层瓦斯绝对涌出量为 0.37m3/min,相对涌出量为 2.13m3/t,为低瓦斯

7、矿井。据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检验报告,5 号煤层煤尘火焰长度 50mm,岩粉量75%,煤尘具有爆炸性,吸氧量 0.3455ml/g,自燃等级级,煤层属于不易自燃煤层。据本次调查,该井田涌水量为 250m3/d。2、临县晟聚煤业煤矿,批采 5-10#煤层,现采 5 号煤层,采用一斜两竖开拓方式。井下采用综采综掘开采,回采工作面为壁式放顶开采方式。设计生产能力为 120 万吨/年。为改扩建矿井。该矿采(古)空破坏区位于井田中部,据调查无越层越界行为。据 2005 年度瓦斯等级鉴定表,5 号煤层瓦斯绝对涌出量为 0.126m3/min,相对涌出量为 1.45m3/t,为低瓦斯矿井。 据省煤炭工业

8、局综合测试中心检验报告,5 号煤层煤尘火焰长度 45mm,岩粉量75%,煤尘具有爆炸性,吸氧量 0.3266ml/g,自燃等级级,煤层属于不易自燃煤层。据本次调查,井田涌水量为 200m3/d。3、临县黄家沟创伟焦煤煤矿批采 5、8+9、10 号煤层,现采 5 号煤层,采用二斜一立三个井筒的开拓方式,井下采用综采综掘开采,回采工作面为壁式放顶煤开采,设计生产能力 120 万 t/a,为改扩建矿井。该矿采(古)空区破坏区位于井田中南部,据调查无越层越界开采行为。据 2007 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5 号煤层瓦斯绝对涌出量0.59m3/min,相对涌出量 1.06m3/min,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 0

9、.7m3/min,相对涌出量1.26m3/min,为低瓦斯矿井。根据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检验报告,5 号煤层煤尘火焰长度 120mm,岩粉用量 70%,煤尘有爆炸性,吸氧量 0.6665cm3/g,自燃倾向性等级为级,属自燃煤层。据本次调查,该井田涌水量为 130m3/h。5 / 106第第二二节节井井田田地地质质特特征征一、地质勘探程度一、地质勘探程度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在收集利用以往地质资料和矿井生产地质资料与补充勘探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报告。详细查明了井田构造,正确评价了构造复杂程度。详细查明6 / 106了 5、8、10 号煤层的层位、厚度、结构与可采围,正确评价了主要可采煤层的可采性

10、和稳定程度。查明了 5、8、10 号煤层的煤质特征和工艺性能,确定了煤类,评价了煤的工业利用方向。详细查明了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矿井充水因素,详细查明了采空区积水情况,并估算了积水量,预算了矿井涌水量。据该矿近年实测资料,确定了矿井瓦斯等级,评价了 5、8、10 号煤层的煤尘爆炸性和煤的自燃倾向性。评述了5、8、10 号煤层的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估算了 5、8、10 号煤层资源/估量,估算方法得当,估算参数选取符合规,资源/储量分类正确,估算结果可靠。井田 5 号煤层达到了勘探程度。二、地质构造二、地质构造(一)区域地质简况1、区域地质区域地质构造的发展史与整个华北古陆颇为一致。前震旦

11、纪地层为巨厚的混合岩化强烈的关帝山花岗岩与其它古老变质岩系,分布在关帝山周围,为隆起褶皱。震旦纪被一些厚度不大的陆相碎屑岩沉积到寒武纪后由于地壳运动下降而沉入海底,一直到中奥纪,沉积了很厚的深海相石灰岩。后又上升为陆地,遭受长期剥蚀形成沉积间隔,到中石炭纪又缓慢下降形成浅海相沉积。不久又开始上升,在二叠纪、三叠纪形成很厚的陆相沉积。中生代末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大量花岗岩侵入,关帝山急骤隆起,形成吕梁背斜,铸成了今日地貌的雏形。境地层齐全,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都有出露。2、太古界(1)中太古界河口群是区最古老的地层。以白云母片岩、白云母变粒岩为主,夹岩,有些地段可见白色含

12、白云母花岗伟晶岩与石英脉。(2)上太古界吕梁群自下而上(即从老到新)可分为赤坚岭、杜家沟组。赤坚岭组上部以黑云变粒岩为主,夹黑云斜长片麻岩。杜家沟组是一套较厚的变质酸性火山岩,夹几层厚度不大的变基性火山岩。上太古界混合杂岩带与中粒、粗粒黑云母花岗岩。3、元古界下元古界野鸡山群(分两组) ,青家湾组与白龙山组,从下至上为变质砾岩,含砾石英岩和石英岩,淡红色条带状角闪岩、变粒岩、黑灰色条纹状、带状钙质黑云千枚岩夹钙质石英岩。4、古生界(1)下古生界寒武系,可见中统和上统:主要是由砂砾岩、石英岩状砂岩、砂岩、页岩、灰岩、砂质白云岩等组成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沉积层。(2)下古生界奥系,分下统和中统。为

13、黄绿色砾岩与竹叶状白云岩,上层中上部7 / 106以石灰岩为主。(3)上古生界石炭系,可见中统和上统:中统,组:主要是铁铝岩、铝土岩、页岩、灰岩,在吴城局、家塔、石站头等地出露。上统,组:主要岩性为灰白灰黑色泥岩、砂质页岩、砾岩、灰岩以与煤层。与下伏奥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主要分布在家塔一带。(4)上古生界二迭系,分下统和上统:下统分组、下石盒子组;上统分上石盒子组。地层间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主要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以与煤层组成的陆相沉积地层,分布于家塔附近。5、新生界(1)新生界上第三系,新生界上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底部为红色砾岩,上部以半胶结砾岩、松散

14、砾石层、紫红色棕红色粘土和砂质粘土为主。主要分布在举人头村。(2)新生界第四系,可见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主要是黄土、马兰黄土以与冲洪积物。出露在北川河两岸与其它沟谷中。本井田所处构造位置为吕梁太行断块、吕梁山块断、吕梁山块隆、菱形复向斜的北端,区域构造以褶皱为主。主要受-中阳向斜构造控制。(二)区域含煤特征区域上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组和二叠系下统组。组(C3t):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粒砂岩、灰岩与煤层组成,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该组旋回结构清楚,厚度很稳定,一般含6、7、8、9、10 号煤层,其中 8 号煤层稳定可采,10 号煤层较稳

15、定可采,其余为局部可采或不可采煤层。组第一段为主要含煤段,由晋祠砂岩 K1至 L1灰岩底部,岩性主要由灰、灰黑色泥岩、页岩、粉砂岩与煤层组成,本段含可采煤层为 8、10 号煤层,其中 8 号煤层稳定可采,10 号煤层较稳定可采。底部 K1砂岩为组和组的分界线。组(P1s):组是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地层岩性由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灰色砂岩与煤层组成,本组含有 1、2、3、4、5 号煤层,其中 5 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详见表 1-2-1 区域地层一览表)。表表 1-2-11-2-1区域地层一览表区域地层一览表8 / 106界系统(群)组代号厚

16、度(m)岩性描述全新统亚砂土、亚粘土、粉细砂与砾石层第四系中上更新统+0-170上部粉砂岩、亚砂土、中部细砂与砾石层;下部淡红色亚粘土、亚砂土夹钙质结核层,底部有砾石层。新生界上第三系上新统N20-540上部深红色粘土、砂质粘土夹砾岩,含钙质结核;中部棕红色砂质粘土、亚粘土、灰白色砾岩;下部紫色砾岩、黄色粉砂互层,黄色细砂夹砾岩。石千峰组P2sh96.5-126.8灰绿、黄绿色砂岩、砂质页岩、页岩。上统上石盒子组P2s296.2-536.8上部黄绿、灰紫色砂岩、砂质页岩、近顶部一层燧石层;中部灰紫、灰绿色含砾砂岩、砂质页岩、页岩;下部灰绿、杏黄色砂岩、砂质页岩、页岩。下石盒子组P1x101.4

17、140.1上部灰绿、黄绿色砂岩、砂质页岩、页岩、顶部一层紫色铝土质页岩;下部灰黄、黄绿色砂岩、砂质页岩、页岩与薄煤层。二叠系下统组P1s20.3-97.2灰白色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煤层。上统组C3t63.8-140.7上部砂岩、页岩、灰岩与煤层互层;下部页岩、煤层与不稳定灰岩;底部有灰白色石英砂岩。石炭系中统组C2b8.5-59.5上部粘土质页岩、砂岩、灰岩、局部见煤线;下部式铁矿、铁铝岩、铝土矿、硬质粘土矿。峰峰组O2f63.6126.8上部灰岩、白云质灰岩;下部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夹灰岩与石膏层。上马家沟组O2s154.2250上部白云质灰岩,灰岩夹白云质泥灰岩、泥质白云岩;中部白云质豹皮

18、灰岩、灰岩、白云岩;下部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白云质泥灰岩。中统下马家沟组O2x91.7146.8上部白云质灰岩,灰岩夹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中部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下部角砾状白云质灰岩,白云质泥灰岩;底部见含砾砂岩。奥系下统O1103.7137.7上部厚层状白云岩、燧石白云岩;中部薄层状泥质白云岩夹页岩,中厚层状燧石白云岩;下部薄层状泥质白云岩、竹叶状白云岩。古生界寒武系上统376.4133.2上部巨厚层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中部竹叶状白云质灰岩、竹叶状白云岩;下部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页岩。9 / 106中统2116.5167.9上部泥质条带灰岩、页岩、白云质鲕状灰岩;下

19、部白云质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紫红色页岩夹石英砂岩、海绿石长石砂岩。上下元古界震旦系野鸡山群Zc18.2-32.3石英砂岩太古界吕梁山群界河口群上部变流纹岩、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互层;中部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岩。上部斜长角闪岩夹黑云变粒岩;中部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下部粗粒间粒状混合岩夹黑云斜长片麻岩;底部斜长角闪岩夹石英岩。混合岩化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夹黑云变粒岩、黑云片岩。(三)矿井地质1、井田地层井田广为第四系黄土,上第三系红土、砾石层所掩盖。现根据地表与钻孔施工资料将井田地层由老到新分述于后:(1)奥系中统峰峰组(O2f)为含煤岩系之下伏地层,岩性为青灰色石灰岩,夹有泥灰岩、

20、泥岩与石膏岩。本组厚度大于 100m。(2)石炭系中统组(C2b)该岩性以泥岩为主,夹有石灰岩、砂岩、铝土岩、钙质泥岩、炭质泥岩,该组厚度 21.536.2m,平均厚度为 28.85m。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3)石炭系上统组(C3t)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钙质泥岩、石灰岩、泥质灰岩与煤层,为井田主要含煤建造之一。底部以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K1)与组整合接触,该组厚度为 61.00-106.50m,平均为 95.62m。(4)二叠系下统组(P1s)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为井田主要含煤建造之一。该组厚度为 52.3166.28m,平均 59.70m。与下伏组整合接触。

21、(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井田大部地段剥蚀严重,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砂岩、粉砂岩与砂质泥岩、泥岩互层。厚度 61.08111.73m,平均为 79.71m。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6)上第三系上新统(N2)10 / 106该地层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区广泛分布,为褐红、浅紫红色亚粘土,含有钙质结核,中部和下部常含有砾石或构成砾石层,砾石成分以石灰岩为主,次为砂岩。该层厚度 38.0111.17m,平均为 66.03m。(7)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为土黄色亚砂土、砂质亚粘土,表层有腐植土,局部有底砾石层。厚度0145.00m,平均为 80.00m,区大面积出露,多分布在山顶或山

22、坡上,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8)第四系全新统(Q4)为冲、洪积物,坡积物,主要分布于大的沟谷中。2、井田构造本井田所处构造位置为吕梁太行断块、吕梁山块断、吕梁山块隆、菱形复向斜的北端,区域构造以褶皱为主。井田构造简单,总体上为一轴向呈北东向的向斜构造与背斜构造,向斜轴部位于井田中东部,背斜的轴部位于井田的北西部,向斜两翼产状较缓,倾角为 37左右。赋煤区为向斜构造,即中阳向斜构造的北部,而西部的背斜构造形成煤的剥蚀区。井田发育有 2 条正断层,该 2 条正断层是井下开拓巷道中发现的,基本查明了断层的倾向、倾角、落差等,地表由于为黄土覆盖,未发现断层。F1正断层:位于井田南部,走向南东 -北

23、西,倾向北东,倾角为70,落差 18m,井田延伸 290m。F2正断层:位于井田东北部,南部,走向南东-北西,倾向北东,倾角为 70,落差 10m,井田延伸 450m。井田未发现陷落柱、岩浆岩等其它构造现象,总体构造属简单。三、水文地质三、水文地质(一)区域水文地质矿区处省河东煤田中部,地形复杂,切割强烈,基岩出露少,大部为黄土覆盖,区域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砾石含水层;第三系上新统砾石含水层;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二叠系下统组砂岩含水层;石炭系上统组灰岩、砂岩含水层;奥系中统石灰岩含水层。本区地表水属黄河流域湫水河水系。本井田所处构造位置为吕梁太行断块、吕梁山块断、吕梁山块隆

24、、菱形复向斜的北端,区域构造以褶皱为主。区域地层由东向西依次出露奥系、石炭系、二叠系。区大部分被第三系上新统和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全新统地层所覆盖。区域地貌可分为:剥蚀构造、剥蚀构造黄土丘陵和侵蚀堆积的河流谷地三种地貌形态。11 / 106含水岩组的划分是以地下水、含水介质与其赋存特征和水动力条件来划分的。1、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区域主要指奥系石灰岩地层。含水层岩性为石灰岩、豹皮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各种岩性富水性不一。岩溶裂隙主要发育在马家沟组顶部的石灰岩中,以溶洞、溶孔为主,溶洞直径约 1020cm,溶孔直径为 15m。峰峰组地层岩溶发育相对较弱,特别是石膏层富水性最差。在水平方向上

25、,受区域构造控制,补给区富水性一般较差,径流区逐步加强,排泄区富水性最强。总的说来,本层在区大部分面积由于埋藏较深,其富水性较强,埋深 600m 以上,富水性很强。2、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1)石炭系上统组碎屑岩类夹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含水亚组。含水层由 5 层石灰岩组成,单层厚度 1-8m,其富水性受构造、地形和补给条件制约,当位于断裂带附近且地形有利于地下水补给时富水性较好。总体该组富水性弱。(2)二叠系下统组砂岩裂隙含水亚组含水层由中粗粒砂岩组成,厚度变化不大,裂隙发育差,富水性弱。(3)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亚组。这几组均为非煤系地层,含水层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富

26、水性受构造、埋深、补给条件影响而有所差别。断裂带和风化裂隙发育的地带,富水性较强。浅部裂隙水一般以泉的形式溢出地表,泉流量一般为 0.11.0L/s。3、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1)上第三系上新统孔隙含水亚组含水层主要为其底部的半胶结状砾石层,厚度不稳定,沟谷中多见有小泉水出露,泉流量一般为 0.0010.1L/s,富水性弱。(2)第四系中上更新统与全新统孔隙含水亚组中上更新统含水层为黄土中的砂砾石层,其连续性差且分布于梁峁高地,补给条件不好,多为上层滞水,富水性极弱,甚至为透水不含水层。全新统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湫水河河谷中,含水层为砂卵砾石层,由于其渗透性好,并易于接受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故在大

27、部地段含有较丰富的潜水,流向为顺河流方向,水位多在 10 米,年变化幅度 0.92 米,710 月最高,13 月最低。q 为0.52L/s。(二)矿井水文地质井田共施工了 12 个钻孔,均进行了简易水文观测,并收集了省临县黄家沟煤矿扩建勘探区的 H7 号水文地质钻孔。1、地表水12 / 106井田属湫水河水系,井田围无河流,井田主要沟谷为中部的车赶沟和南部的沐浴沟,只有季节性水流,是雨季的洪水排泄集中地段。2、含水层(1)第三系上新统砾石含水层本区上更新统(Q3)在区较发育,但出露较高,富水性差。上第三系上新统地层广泛分布,并在沟谷底部出露,含水层为红色粘土、亚粘土夹钙质结核层,底砾岩常呈胶结

28、或半胶结状,厚度约数米到十余米,渗透性好,当埋藏较深时由于红土覆盖而含承压水。民井一般取自该层水中,泉眼全部出露于该层,井泉涌水量一般旱季流量约150 m3/d。该含水层受季节影响较大,雨季水量增加,本含水岩层与下部不整合接触的基岩风化裂隙带,在补给较好的情况下可构成较富水的含水带。含水层水质属SHCMN 型。(2)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下石盒子组在矿区分布面积相对较小,向斜两翼处较薄,轴部较厚。两翼部含水层一般由数层细、中、粗粒砂岩组成,厚度最大约 25 米,各含水层之间多隔以泥岩,当风化裂隙不发育时,水力联系较差,靠近矿区中央含水层位置较浅,风化裂隙发育,易于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富

29、水性稍强。根据 H7 水文孔含水层组段抽水试验结果:q=0.042L/sm,k=0.015m/d。水质为重碳酸-硫酸盐型。(3)二叠系下统组砂岩含水层本组含水层一般有 2-3 层,分别位于 2 号煤层顶部、3 号煤层顶部和底部,含水层厚度约 10 余米,厚度不稳定,富水性也较差,根据 H7 水文孔下石盒子组与组混合抽水结果 q=0.042L/sm,k=0.015m/d。水质属 HSD-NM 型。(4)石炭系上统组灰岩、砂岩含水层本组含水层主要有 L4、L3、L2、L1四层灰岩和一层砂岩,上述四层灰岩和砂岩分别是 6 号、7 号、8 号、10 号煤的直接充水顶板,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大。各含水层平均

30、厚度为:L4灰岩 4.4m,L3灰岩 6.70m,L2灰岩 5.45m,L1灰岩 3.71m。灰岩地层裂隙发育,是该组含水层富水性好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 H7 水文孔该含水岩组段抽水试验结果:q=0.0026L/sm,K=0.014m/d。水质类型为 SHMNC 型。(5)奥系中统石灰岩含水层本组含水层区域上属于柳林泉城,柳林泉位于本区西南四十余公里的柳林城附近,流量 2.2753.850m3/s,出露标高 801m 左右。本区岩溶水由北经本区向西南流向柳林泉。据本井田南部黄家沟煤矿供水井资料,水位埋深 294.80m,出水量 37m3/日,降深1.5m,单位涌水量为 6.85L/s.m 极富

31、水性含水层。奥系中统地层岩性以石灰岩、白云岩为主,夹泥灰岩、泥岩、石膏。由于本层的含水性主要取决于裂隙与岩溶的发育程度,因此,灰岩的埋藏深度对其含水性起着极13 / 106大的作用。奥系中统灰岩岩溶水,区域上主要依靠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和地表水、侧向裂隙水的渗漏补给,径流途径复杂。根据柳林泉域区域奥灰水位标高,井田奥系中统石灰岩含水层水位在 850m 左右。(见下图)总之,井田主要含水层中,组灰岩和奥系灰岩含水较丰富,对开采影响较大,其14 / 106它含水层富水性差,含水微弱,对开采影响较小。3、井田主要隔水层(1)下石盒子组下部以深灰色泥岩为主的砂泥岩互层地层,厚度大且稳定,隔水性能较好。(

32、2)组除 5 号煤的顶部砂岩富水性稍好外,其它岩层以泥岩为主,厚度大且稳定,隔水性能较好。(3)组为一套泥岩、粘土岩和铝土岩为主的地层,厚度平均 30 米左右,是奥系灰岩含水层上部之重要隔水层。4、矿井充水因素分析与水害防治措施(1)构造对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井田总体上为一轴向呈北东向的向斜构造与背斜构造,未发现陷落柱,在井下开拓巷道中发现 2 条区断支,落差在 10-18m 之间。井田地形切割较深,地表水易于排泄,不利于地下水补给,因此,构造一般不会对井田水文地质条件造成影响。(2)地表水对煤层开采的影响井田无河流,主要河谷为井田中部的车赶沟和南部的沫浴沟,平时基本无水,雨季时有短暂洪水流

33、过。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经调查,工业场地附近最高洪水位标高 1075m,远低于工业场地与各井口标高,并筑有排水涵洞与排水洞沟,所以一般情况下,矿井不会受到洪水威胁。(3)采(古)空区矿井的充水影响 根据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采(古)空区积水积气与火区调查报告井田 5、8 号煤层均存在采(古)区积水,其中 5 号煤层 3 处,积水面积 160517m2,积水量 99163.1m3,8 号煤层 3 处,积水面积 8380m2,积水量 6913.6m3。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大,今后开采过程中应引起重视。(4)含水层水对矿井的充水影响煤系地层含水层井田对煤层可采有影响的为煤系地层含水层,

34、主要有组、上下石盒子组的砂岩裂隙含水层和大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5 号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是组砂岩含水层,间接充水含水层为第三系砾石层,白风化裂隙带水,下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含水层富水性弱,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8、10 号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是组砂岩、灰岩含水层,间接充水含水层是组砂岩含水层。含水层富水性中乖。对 8、10 号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总之,只要矿井正常抽排水,煤系层含水层一般不会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威胁。奥系含水层井田岩溶水的水位标高为 850m。5、8、10 号煤层标高西南部局部低于奥岩溶水水15 / 106位标高。10 号煤层存在一块带压区域,8 号煤层带压区域又小一点,5 号

35、煤层仅有一小块带压区域, (见煤层充水性图) 。按 西南边界突水危险性最大的点 S 点计算突水系数。利用附近 ZK13 号钻孔和综合地层柱状图资料,5 号煤层底板标高取 830m,5 号煤层距奥灰顶板之间的距离取 97.8m,煤层隔水底板(S 点)所受的水压力为 1.178MPa; 8号煤层底板标高取 790m,8 号煤层距奥灰顶板之间的距离取 58.5m;10 号煤层底板标高取 770m,10 号煤层距奥灰顶板之间的距离取 48.5m。依据煤矿防治水规定中提供的突水系数计算公式:Ts=MPTs突水系数 MPa/m;P水压力 MPa;M隔水层厚度 m。代入数字进行计算5 号煤层:Ts=1.17

36、8/97.8=0.012MPa/m8 号煤层:Ts=1.178/58.5=0.020MPa/m10 号煤层:Ts=1.178/48.5=0.024MPa/m由上述计算得知,Ts 数值均小于规定的正常地质块段 0.1MPa/m 和受地质构造破坏地质块段 0.06MPa/m 两个数值,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进行带压开采。但是,从 10 号煤层带压开采围看,带压区附近存在小型断层,在开采带压区煤层时,一定要加强对奥灰水的动态监测,制定现场应急预案,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防止误揭断层或破碎带等导水地质构造,避免水害事故。且井田断层较少,所以该矿井的水文地条件为中等。(5)井田水文地质类型

37、井田 5 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是组的砂岩裂隙含水层,由于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一般不会对矿井生产造成威胁。井田 8、10 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富水性中等,对8、10 号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只要矿井正常抽排水,一般不会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威胁。井田奥灰岩溶水位标高 850m,5、8、10 号煤层在井田西南部局部带压,经计算,5 号煤层最大突水 0.02Mpa,10 号煤层最大突水系数为 0.024Mpa,均小于受构造破坏地段突水系数临界值 0.06Mpa,为非完整,坡段突水安全区。发生奥灰突水的危险性较小。井田 4、8 号煤层采(古)空区存在积水,综合分析矿水文地质条件属中

38、等。5、矿井水害目前,矿井在生产中未发生任何水害,井田煤层埋藏较浅,主要水害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通过岩层裂隙入渗补给煤层顶板以上含水层,煤层开采以后,含水层水通过裂隙、冒落带裂隙、导水裂隙带渗入井下采空区或巷道,目前井下涌水量不大,对16 / 106煤层开采无影响。6、防治水措施随着矿山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采空区面积增加,势必对基岩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引起地面裂隙、地面塌陷、地表岩移等地质灾害,为地表水与井下采空区形成一个联系的通道,这样会影响矿井安全生产,为了预防水灾水害,提出以下预防措施:(1)井田煤层埋藏较浅,注意煤层浅处有采空区、古空区存在,要严格遵守“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

39、后采”探放水方针。(2)井下采掘至井田边界时,应预留井田保安煤柱,以防周围煤矿采空积水引发该矿水灾害发生。(3)井下巷道沿煤层布置,受煤层起伏影响较大,巷道中可能发生积水现象,在矿井生产期间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巷道适当位置设置水仓,由小水泵将积水排出,确保井下巷道畅通。(4)定期清理水仓、水沟。(5)雨季来临前要与时清理地面防洪沟渠。做好地面塌陷坑、裂隙等填埋工作,并用粘土夯实高出地表,防止洪水危害矿井。(6)在开采煤层时,应加强对断层的观察,在断层两侧应留足保安煤柱,在穿越断层开采时,应对断层的导水性进行探测,并请有关部门进行论证。(7)随时踏勘地表是否有新的裂缝存在,并与时给予填堵。(8)注

40、意 5 号煤层采空区积水情况,与时予以放水。第三节第三节煤层特征煤层特征一、煤层一、煤层1、含煤性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组和石炭系上统组。组平均厚 59.70m,自上而下依次含 1、2、3、4、5 号共 5 层煤,煤层平均总厚 5.34m,含煤系数 8.94%, (4 号煤层在井田仅有 ZK4 号孔可采,厚度 0.75m,其它钻孔均不可采)其中 5 号为可采煤层,平均厚度 3.92m,可采含煤系数 6.57%。组平均厚度 95.62m,自上而下依次为6、7、8、10、11 号共 5 层煤,煤层平均总厚 6.79m,含煤系数 7.10%,其中 8、10 号为可采煤层,平均总厚 6.32m,

41、可采含煤系数 6.61%。上述 5、8、10 号可采煤层中,只有 5、8 号煤层为该矿批准开采煤层。煤层主要特征详见可采煤层特征表(表 1-3-1) 。 可采煤层特征表可采煤层特征表表表 1-3-11-3-117 / 106煤层厚度(m)煤层间距(m)煤层结构顶底板岩性煤层编号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平均矸石层数类别稳定程度顶板底板52.556.134.080-3较简单稳定泥岩泥岩50.50-64.0259.2581.454.703.070-1简单稳定灰岩泥质岩100.84.853.250.30-16.828.410-2简单稳定泥岩砂质泥岩泥岩2、可采煤层(1)5 号煤层位于组下部,下距 8 号煤

42、层 50.50-64.02m,平均 59.25 m。煤层厚度 2.55-6.13m,平均 4.08m。煤层结构较简单,含 0-3 层夹矸。井田西部和东北部剥蚀无煤,赋存区属稳定可采煤层。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见图 1-3-1。(2)8 号煤层赋存于组中部 L1石灰岩之下,下距 10 号煤层 0.30-16.82m,平均 8.41 m。见煤点厚度 1.45-4.70m,平均 3.07m,井田西部和东北部剥蚀无煤,赋存区稳业可采。ZK1 号孔为风氧化带,结构简单,不含或含一层夹矸。煤层顶板为灰岩,底板多为泥岩。见图 1-3-2。(3)10 号煤层赋存于组中下部,下距 K1砂岩 27.64

43、-31.00m。见煤点厚度 0.804.85m,平均3.25m。煤层结构简单,含 0-2 层夹矸。井田西部和东北部剥蚀无煤,赋存区稳定可采。ZK1 号孔为风氧化带,属稳定可采煤层。煤层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岩。见图 1-3-3。18 / 106图 1-3-119 / 106图 1-3-220 / 106图 1-3-33、煤层对比煤层对比是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本次主要采用标志层法,层间距法等对比21 / 106煤层,井田组 K1、L1 、L2、 L3、 L4等标志层发育明显,易于对比;组的 5 号煤层,组的 8、10 号煤层发育稳定,本身就是很好的对比标志,总之,井田可采的 5、8、10号煤层

44、对比可靠。二、煤质二、煤质1、煤的物理性质与煤岩特征(1)物理性质井田各层煤的物理性质大体一样,表现为黑色,条痕为黑褐色,玻璃光泽,有一定的韧性,贝壳状、参差状断口,容重据区域资料为 1.39-1.46t/m3,硬度中等,一般为 23。(2)煤岩特征5 号煤层:黑色,条痕为黑褐色,条带状结构,玻璃光泽,参差状断口,宏观煤岩类型为半亮型煤。8 号煤层:黑色,条痕为黑褐色,玻璃光泽,均一状-条带状结构,块状-层状构造,硬度中等,贝壳状断口。宏观煤岩类型为光亮型-半亮型煤。10 号煤层:黑色,油脂光泽,条痕黑褐色,条带状结构,块状-层状构造,硬度中等,贝壳状断口。宏观煤岩类型为半亮型-半暗型煤。区各

45、层煤的有机组分均以镜质组为主,惰质组次之;无机组分均以粘土类为主,硫化物次之,镜质组中以均质镜质体为主,基质镜质体次之或少量,粘土充填细胞腔或与有机组分掺杂分布,黄铁矿呈点状、草莓状分布;碳酸盐、褐铁矿呈团块状分布。2、煤的化学性质、工艺性能根据施工的 ZK3 号、ZK11 号、ZK12 号、ZK13 号、ZK14 号钻孔取样化验成果,井田可采煤层主要煤质特征如下:5 号煤原煤:水份(Mad)为 0.280.56%,平均为 0.33%;灰份(Ad)为19.3728.69%,平均为 24.0%;挥发份(Vdaf)为 21.6127.41%,平均为 24.95%;全硫(St,d)为 0.662.1

46、7%,平均为 1.25%;发热量(Qgr,v,d)为 24.9928.26MJ/kg,平均为 26.54MJ/kg。浮煤:水分(Mad)为 0.27-0.62%,平均为 0.44%;灰分(Ad)为 8.91-12.16%,平均为 10.34%;挥发份(Vdaf)18.98-26.52%,平均为 23.06%;全硫(St,d)为0.521.94%,平均为 0.98%;发热量(Qgr,v,d)为 31.3433.50%,平均为32.43MJ/kg。胶质层最大厚度 Y 为 823mm,平均为 9.00mm。粘结指数(GRI)为 36-92,平均为 67。确定该层煤为低硫分煤-高硫分煤、低灰-高灰,属

47、中热值-高热值焦煤,瘦煤。22 / 1068 号煤原煤:水份(Mad)为 0.180.43%,平均为 0.34%;灰份(Ad)为13.9731.31%,平均为 20.53%;挥发份(Vdaf)为 20.0823.27%,平均为 22.36%;全硫(St,d)为 1.222.39%,平均为 1.94%;发热量(Qgr,v,d)为23.8433.06MJ/kg,平均为 27.94MJ/kg。浮煤:水分(Mad)为 0.12-0.4%,平均为 0.26%;灰分(Ad)为 7.71-11.22%,平均为 9.17%;挥发份(Vdaf)18.27-22.48%,平均为 20.12%;全硫(St,d)为

48、0.922.13%,平均为 1.47%;发热量(Qgr,v,d)平均为 32.56MJ/kg。胶质层最大厚度 Y 为310mm,平均为 6.88mm。粘结指数(GRI)为 15-66,平均为 44.0。确定该层煤为中硫分煤-高硫分煤、低灰-中灰,属中热值-特高热值焦煤,瘦煤,贫瘦煤。10 号煤原煤:水份(Mad)为 0.270.49%,平均为 0.35%;灰份(Ad)为17.2125.57%,平均为 21.73%;挥发份(Vdaf)为 21.1525.99%,平均为 23.95%;全硫(St,d)为 0.782.88%,平均为 1.79%;发热量(Qgr,v,d)为26.9929.78MJ/k

49、g,平均为 27.69MJ/kg。浮煤:水分(Mad)为 0.19-0.58%,平均为 0.40%;灰分(Ad)为 9.07-12.24%,平均为 10.66%;挥发份(Vdaf)19.98-25.44%,平均为 22.62%;全硫(St,d)为0.611.41%,平均为 0.94%;发热量(Qgr,v,d)平均为 32.31MJ/kg;胶质层最大厚度 Y 为 8-14,平均为 11.0mm。粘结指数(GRI)为 50-84,平均为 68。确定该层煤为低硫-中高硫、中灰-高灰,属高热值-特高热值焦煤、瘦煤。(见煤质汇总表) / 106煤煤 质质 汇汇 总总 表表 煤层号原浮煤水分(Mad)%灰

50、分(Ad)%挥发份(Vdaf)%全硫(St,d)%发热量(MJ-kg)Y值(mm)粘结指数煤类原0.28-0.560.3319.37-28.6924.021.61-27.4124.950.66-2.171.2524.99-28.2626.545浮0.27-0.620.448.91-12.1610.3418.98-26.5223.060.52-1.940.9831.34-33.5032.438-23936-9267JM、SM原0.18-0.430.3413.97-31.3120.5320.08-23.2722.361.22-2.391.9423.84-33.0627.948浮0.12-0.40.

51、267.71-11.229.1718.27-22.4820.120.92-2.131.4732.563-106.8815-6644JM、SM、PS原0.27-0.490.3517.21-25.5721.7321.15-25.9923.950.78-2.881.7926.99-29.7827.6910浮0.19-0.580.409.07-12.2410.6619.98-25.4422.620.61-1.410.9432.318-141150-8468JM、SM24 / 1063、煤灰成分、灰熔点测定、煤灰成分根据 1990 年大庄煤矿的化验资料测定成果如表。煤灰成分测定成果表煤灰成分测定成果表井

52、田 4、9 号煤层煤灰分均以 SiO2为主,Al2O3次之,还有少量Fe2O3、CaO、TiO2、K2O、MgO。、煤灰熔融性根据三交详查资料中煤灰熔性测定结果,井田各可采煤层软化温度(TS,C)普遍大于 14600C,属高熔灰分难熔灰分,一般组高于组,变化幅度很小。4、煤的可磨性根据三交详查资料,4 号煤层哈氏可磨性指数(HGI)为 7186,8 号煤层哈氏可磨性指数(HGI)为 79.3105, 9 号煤层测定哈氏可磨性指数(HGI)为 73104。均为中等可磨煤极易磨煤。5、煤的可选性本次勘探工作未作筛分和浮沉试验。故无法进行煤的可选性评价。下面仅就区煤心煤样在测试工业分析等项目的过程中

53、获取的资料,来预测一下本区煤的可选性。理论精煤回收率5 号煤为 24.18-43.05,平均 34.0。8 号煤为 16.5-70.87,平均 45.4。10 号煤为 23.01-79.51,平均 50.7。由此可知,本区各层煤的理论精煤回收率的平均值小于 55,属于低等可选。6、原煤与浮煤的煤质差异性原煤经过 1.4 比重液洗过后即为浮煤,灰分,全硫和磷在原煤样品和浮煤样品中的差异性,可以反映煤的可选性。区主要煤层原煤与浮煤中的灰分、全硫比较表煤灰成分分析(%)煤层号工程号SiO2Al2O3Fe2O3MgOTiO2SO3CaOK2O+Na2OP2O5MnO4 号ZK3-153.6430.95

54、4.301.681.151.012.380.980.630.039 号ZK3-153.4231.663.251.220.921.752.571.060.740.0325 / 106灰分灰分 Ad(%)Ad(%)全硫全硫 S St.dt.d(%)(%)煤层号煤层号原煤原煤浮煤浮煤降低率降低率原煤原煤浮煤浮煤降低率降低率备注备注5 524.0824.0810.3410.3453531.251.250.980.9823238 820.5320.539.179.1755551.941.941.471.472424101021.7321.7310.6610.6651511.791.790.940.944

55、747表中数值为矿表中数值为矿区平均值区平均值由以上表可以看出,区各层煤的精煤和原煤相比:5 号煤 Ad 降低 53%,St.d降低 23%。8 号煤 Ad 降低 55%,St.d降低 24%。10 号煤 Ad 降低 51%,St.d降低 47%。综合考虑,区各层煤经 1.4 比重液洗选后,灰分,尤其是全硫降低较少,反映出本区煤的可选性较差。7、煤的风化和氧化根据该区勘探中布设工程所控制煤层露头和风氧化带。井田风氧化带推测如下:按钻孔施工见煤情况,取相邻钻孔(其中一个为剥蚀无矿钻孔)间距的 1/2,并结合地质剖面和煤矿各煤层的采掘现状。参考河东煤田详查区西部各煤层风氧化带延伸情况推断。推断风氧

56、化带宽度为 50m。井田东部、西部均有大面积无煤区,东部、西部均有 5 号、8 号、10 号煤层风氧化带、隐伏着 5、8、10 号煤层露头,西部的风氧化带受 ZK2、ZK6、ZK7 号未见煤钻孔(为剥蚀无矿孔)控制,位于 ZK2、ZK6、ZK7 号钻孔的东部,贯穿井田南北,长约3000m。东部的风氧化带受 ZK5 号钻孔控制,位于 ZK5 号钻孔的西部。8、煤质与工业用途评价综上所述,根据各层煤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工艺性能与煤类,本井田所蕴藏的煤炭资源,5 号煤层属低灰高灰、低硫高硫、中热值高热值的焦煤与瘦煤。8 号煤层属低灰中灰、中硫高硫、中热值高热值焦煤、瘦煤与贫煤。10 号煤层属中灰高

57、灰、低硫中高硫、高热值特高热值的焦煤与瘦煤。均为良好的炼焦用煤。煤类划分采用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中国煤炭分类 GB2004” 进行。三、其它开采技术条件三、其它开采技术条件1、煤尘爆炸性据钻孔中所取样品分析结果:5 号煤层火焰长度 40-80mm,加岩粉量 60-80%,煤26 / 106尘有爆炸性;8 号煤层火焰长度 25-60mm,加岩粉量 50-70%,煤尘有爆炸性;10 号煤层火焰长度 30-40mm,加岩粉量 60%,煤尘有爆炸性。2、煤的自燃倾向性据补充勘探 ZK11、ZK12、ZK14 号钻孔中所取样品分析结果与井下工作面检测报告:5 号煤层煤的吸氧量为 0.41-0.83cm3

58、/g,自燃倾向性等级为-类,属于容易自燃煤层。8 号煤层吸氧量为 0.70-0.84cm3/g,自燃倾向性等级为类,属于容易自燃煤层,10 号煤层吸氧量为 0.60-0.67cm3/g,自燃倾向性等级为类,属于自燃煤层。3、地温地压本区地温梯度小于 3/100m,属地温正常区。本井田煤层埋藏浅,属正常地温、地压区。4、顶底板条件井田构造简单,为一背、向斜构造。岩层节理裂隙相对发育,使各岩层的完整性和各煤层顶、底板岩层的稳固性较差。井田开采时,各煤层顶、底板均不易管理,生产中一定要加强支护,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煤层顶底板稳固性取决于岩层的岩石强度、厚度与其完整性。根据钻孔勘探资料与该矿揭露煤层掌

59、握资料叙述如下:1、5 号煤层顶、底板均为泥岩,顶板抗压强度为 35.4-40.2MPa,抗剪强度为 4.71-8.34MPa,底板抗压强度为 37.4-42.3MPa。2、8 号煤层直接顶为灰岩,有时有泥岩伪顶,底板为泥岩。顶板石灰岩的抗压强度183.8MPa,抗剪强度 11.29-25.46MPa;底板泥岩的抗压强度 31.3-42.6MPa,抗剪强度为 16.97-17.32MPa。3、10 号煤层根据钻孔资料,顶板为泥岩与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顶板砂质泥岩的抗压强度41.6MPa,抗剪强度为 16.97-17.32MPa;底板的抗压强度 35.1MPa,抗剪强度为 5.11-7.64M

60、Pa。5、瓦斯根据本次施工钻孔 ZK14 号孔采集 8 号煤层瓦斯样 1 个,瓦斯成分与甲烷含量测定结果统计见表,各煤层瓦斯成分均以氮气为主,其次为瓦斯,二氧化碳和重烃含量甚微,特别是重烃有时检测不出来;根据所测煤层瓦斯成分,本区瓦斯分带可划分为氮气沼气带和氮气带。27 / 1068 8 号煤层瓦斯含量成分表号煤层瓦斯含量成分表瓦斯成分(%)煤层号甲烷含量(ml/g.r)CH4CO2N2C2-C880.030.471.4398.10微量井田现开采 5 号煤层,根据省煤炭工业局文件晋煤安发(2009)88 号关于吕梁市 2008 年度 30 万吨/年与以上煤矿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

61、的批复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矿井 CH4绝对涌出量 0.3m3/min,CO2绝对涌出量0.15m3/min;CH4相对涌出量 1.76m3/t,CO2相对涌出量 0.88m3/t。矿井瓦斯等级鉴定为低瓦斯矿井。2007 年该矿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分院做了省方山县裕丰煤矿煤矿瓦斯涌出量预测报告(未批复),裕丰煤矿在年产量 450kt 条件下,采用分源预测法预测矿井平均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5.85m3/t,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预测值为 7.8m3/t;平均绝对瓦斯涌出量为 6.094m3/min,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预测值为 8.125m3/min。矿井瓦斯等级鉴定为低瓦斯矿井。综上所述,本区主采煤

62、层 5、8 号瓦斯均不高,为低瓦斯矿井,煤层埋藏深度是控制煤层瓦斯含量的一个主要因素,这是由于随煤层埋深增大,煤层本身与围岩的透气性降低,使得煤中瓦斯难以往外运移、排放,从而使瓦斯保存富集。生产部门应加强井下通风管理,防止瓦斯局部集聚,防瓦斯事故发生。28 / 106第二章第二章井田井田境界和储量境界和储量第第一一节节井井田田境境界界根据省国土资源厅 2009 年 11 月为该矿换发的 C43575 号采矿许可证,井田面积为 9.9564km2,设计生产能力 120 万吨/年,批准开采 4-8 号煤层。井田围由下列 9 个坐标点依次连线圈定(80 坐标系):井田围拐点坐标一览表井田围拐点坐标一

63、览表80 坐标系5454 坐标系坐标系点号X 坐标Y 坐标点号X 坐标Y 坐标14184251.55 19510629.6914184300.0019510700.00 24184251.56 19513579.7124184300.0019513650.0034183451.56 19513429.7134183500.0019513500.00 4 4180951.54 19512679.7144181000.0019512750.0054179601.53 19511979.7154179650.0019512050.0064180851.5419511479.7064180900.00

64、19511550.0074181601.54 19511129.7074181650.0019511200.0084181801.5419510029.6984181850.0019510100.0094183251.5419510029.6994183300.00 19510100.00井田呈不规则图形,其南北长 4500m,东西宽 3500m,总面积 9.9564km2。第二节第二节井田工业储量井田工业储量根据采矿许可证与地质报告,本矿批准开采4-8号煤层,本井田围可采煤层为5、8、10号煤层,其中5、8号煤层为批准开采煤层,10号煤层为未批准开采煤层,故本次只估算了5、8、10号煤层的资

65、源/储量。1、工业指标确定根据现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 ,本矿 5、8 号煤层为炼焦用煤,煤层倾角小于25,采用具体指标为:最低可采厚度:0.70m(倾角小于 25)29 / 106原煤最高灰分(Ad)为 40%;原煤最高硫分(St,d)为3.0%视密度:5号煤层为1.44t/m3,8号煤层为1.40t/m3。2、地质保有资源/储量通过本次资源/储量估算,井田批采的5、8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4631万t,其中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为3271万t,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为1031万t,推断的蕴经济资源量(333)为329万t。资源储量汇总表资源储量汇总表资源资源/ /储量储量( (万

66、万 t)t)煤煤号号煤煤 类类111b111b122b122b333333现保有现保有1 11 11 1b b/ /总总量量 ( (% %) )1 11 11 1b b+ +1 12 22 2b b/ /总总量量 ( (% %) )JMJM147114712442441141141829182980.480.493.893.8SMSM209209525226126180.180.1100100 5 5小计小计168016802962961141142090209080.480.494.594.5JMJM7827824754751491491406140655.655.689.489.4 SMSM652652212212666693093070.170.1 92.992.9 PSPS157157484820520576.676.6 100100 8 8小计小计159115917357352152152541254162.662.691.591.5 总总 计计32713271103110313293294631463170.670.692.692.6JMJM2253225371971926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531389.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