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病分子机制及信号转导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及信号转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抗病分子机制及信号转导(26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植物抗病分子机制及信号转导小组成员: PPT讲解 孙继浩 PPT制作 缪琴 资料搜集 卢继楠 佘圣尧 资料整理 汤晓露植物抗病分子机制植物抗病的信号转导小麦白粉病的抗病基因目 录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小麦白粉病抗病信号转导一、植物抗病的概念一、植物抗病的概念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其表现受寄主与病原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二、二、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1.病原菌致病的分子基础病原菌致病的分子基础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有抗病和感病两大类抗病反应抗病反应:又叫非亲和反应,这一系统是以寄主抗病
2、和病原物无毒为特征,寄主植物对病原物有抑制、排斥和减毒作用,使病害不发生或受到限制感病反应感病反应:又叫亲和反应,以寄主感病和病原物有毒为特征,造成植物严重发病.2.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从目前已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的作用特性上看,主要可分为2种类型:1、编码产物作为受体与无毒基因产物特异识别,从而激活防卫反应系统,现已克隆的大部分抗性基因属于此类;2、抗病基因的产物并不参与最初的信息传导途径上的识别反应,而是编码一种酶,阻止毒素对寄主的伤害. 正是根据抗病基因的作用特性,将植物抗病分子机制分为2类。三、三、植物抗病的信号转导植物抗病的信号转导在植物的抗病信号转导途径中在植物
3、的抗病信号转导途径中,SA途径和途径和JA途径是研究较为深入的两条抗病信号传递途途径是研究较为深入的两条抗病信号传递途径。径。SASalicylic Acid 水杨酸是一种脂溶性的有机酸。 对于人来说水杨酸(阿司匹林以及很多止痛药里的成分)在临床试验上用来降低糖尿病患者长期并发心脏病的风险。 对于植物来说 SA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参与植物对病原的防御反应,将病害和创伤信号传递到植物的其他部分引起系统获得性抗性。现已发现,SA能诱导多种植物对病毒、真菌及细菌病害产生抗性。SA是植物产生 HR(过敏性坏死反应 Hypersensitive response)和 SAR(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4、acquired resistance)必不可少的条件。 此外,SA预处理也可以增强植物多种防卫反应机制,包括植保素及其有关合成酶类、病程相关蛋白和各种活性氧的产生,从而最终提高植物的抗病性。JA茉莉酸茉莉酸(JA)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包括藻类)的一类环戊烷复合物。作为一种逆境信号,J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植物防御反应中起重要作用。SASA介导的抗病信号传递介导的抗病信号传递途途径径SA途径JA/ETJA/ET介导的抗病信号传递介导的抗病信号传递途途径径 两种途径的关系两种途径的关系SASA途径和途径和JA/ETJA/ET途径是有所区别的。途径是有所区别的。一般认为,SA主要介导植物对寄生性强的
5、病原物的抗病信号转导,而JA/ET主要介导对寄生性弱的病原物的抗病信号传递。SASA途径和途径和JA/ETJA/ET途径之间不是孤立的途径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交谈(cross talk)机制,二者相互抑制或互相增强。四、小麦白粉病的抗病分四、小麦白粉病的抗病分子机制及信号转导子机制及信号转导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世界性小麦主要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发生。 在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白粉病是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的首要病害;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麦区,白粉病的发生及危害也仅次于小麦赤霉病或小麦条锈病。近年来,随着小麦矮秆品种的推广、水肥条件的改善,以及各大麦区主栽品种中小麦白粉病抗源利
6、用单一等因素,导致小麦白粉病的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小麦白粉菌具有小种多、变异快、侵染时期长、气小种多、变异快、侵染时期长、气流传播、适应范围广流传播、适应范围广等特点,新小种不断出现经常导致生产品种抗性丧失。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减少病害损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小麦白粉病菌小麦白粉病菌 (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f.sp. tritici Marchal) 属于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禾本科布氏白粉菌,是专性寄生菌。 小麦白粉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侵染叶鞘、茎秆及穗部。小麦白粉菌以菌丝寄生于小麦叶片表面,以吸器
7、深入到小麦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 。白粉病主要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及植株的新陈代谢。发病较早、较重时导致植株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减少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造成严重减产。u抗病基因按其遗传方式可划分为主效抗病基因和微效抗病基因;u按其致病性分化的反应型可划分为小种专化抗性和非小种专化抗性;u按寄主与病原物的互作性质可划分为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种类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种类垂直抗性垂直抗性通常是由 1 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符合“基因对基因”学说。病原菌侵染时产生过敏性坏死反应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表现出免疫或高抗。随着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其
8、抗性容易丧失。主效的抗白粉病基因命名为 Pm (Powdery mildew)。至今,已经正式命名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近 60 个,包括复等位基因 Pm1a1e、Pm3a3k、Pm4a4d、Pm5a5e 和 Pm8/Pm17 ,位于 41 个位点上 ,以及一些暂命名的抗白粉病基因,定位于除 4D 染色体外的 20 条染色体、染色体臂或染色体 Bin 上 (表 1-1)。已报道的这些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绝大多数是显性的,仅 Pm5、Pm9、Pm26、Pm42 为隐性抗白粉病基因 。水平抗性水平抗性也称数量抗性或非小种专化抗性 (对病原菌的所有小种都起作用)、慢病性 (侵染几率低,潜育期长,孢子堆小,产
9、孢量少,使病害发展速率较慢)、成株抗性及高温成株抗性 (苗期感病而成株期抗病或发病较轻,抗性在成株期表达),这类抗性通常由微效多基因控制。此类抗病性对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选择压力小,抗性基因对病原菌无小种专化性或专化性弱,减少了寄主对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选择压力,因而降低了病原菌的遗传变异频率,最终达到持久抗病的效果,并通过减少病害发生的数量和病害增长的速率而起作用。利用成株抗性也已成为小麦抗病育种的重要策略,兼抗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位点Yr18/Lr34/Pm38、Yr29/Lr46/Pm39 是典型的成株抗性基因。具有成株抗性的代表性品种有:Knox ,百农 64 和鲁麦 21 等,我国部分
10、农家品种也具有慢白粉病的特点由R基因介导的植物抗病反应需要三个过程:信号识别-信号传递-防卫反应的发生。首先是植物抗病基因产物与病原物无毒基因Avr产物相互识别产生信号分子,接着这种信号通过一系列的传递因子或调控因子传导,然后诱导非侵染点的寄主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植株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病原物的侵入或扩展而表现为抗病性。小麦白粉病信号转导小麦白粉病信号转导这类抗病性又称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其特点是高效广谱且持续性强地对多种病原菌引起的病害产生抵抗作用。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通常有水杨酸(Salicylic a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