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GB/T50392016

上传者:s****q 2022-06-12 00:18:21上传 DOCX文件 306.88KB
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GB/T50392016_第1页 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GB/T50392016_第2页 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GB/T50392016_第3页

《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GB/T5039201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GB/T50392016(39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GEyT50392-20161总M1.0.1为规范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能环保,制定本规范。1. 0.2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企业新建、改建和扩建中开式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工艺设计。1. 0.3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2术语2. 0.1冷却塔coolingtower把冷却水的热量传给大气的设备、装置或构筑物。2. 0.2开式冷去口塔openedcyclecoolingtower冷却水与空气直接接触的冷却塔。2. 0.3闭式冷却塔closedcyclecoolingtower冷却水与空气不直接接触的冷却塔,包

2、括干式、湿式、干湿复合式闭式冷却塔2. 0.4淋水密度waterloading填料区域水平投影面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的喷淋水量。2. 0.5气象参数meteorologicalparameters冷却塔设计时采用的大气压力、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相对湿度、自然风向和风速。2. 0.6逼近度approach冷却塔的出水温度与进塔空气湿球温度之差值。2. 0.7水温差range冷却塔进水温度与出水温度之差值。2.0.8气水比massratioofdryairandwaterthroughcool-ingtower进入冷却塔的干空气与冷却水的质量流量之比,以人表示。2. 0.9任务曲线demandcu

3、rve在设计气象参数、进出塔水温一定的条件下,由不同的气水比入计算出的一组冷却数Q,表示为Q和气水比人的关系曲线Q=f(入),在双对数坐标上为Q随入增大而降低的曲线。3. 0.10冷却塔(填料)热力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curve冷却塔(填料)散热性能特性数Q与气水比人的关系曲线Q=f(入),在双对数坐标上为Q随入增大而增大的直线。4. 0.11阻力特性resistancecharacteristic冷却塔塔体及部件对空气流产生的阻力,阻力值为风速和淋水密度的函数,符合特定函数关系。5. 0.12羽雾plume冷却塔排出的湿热空气与冷却塔内外的冷空气接触后,在风筒出口产生的可见水

4、雾。6. 0.13回流recirculation冷却塔的进塔空气中混入了一部分本塔或塔排排出的湿热空气的现象。2. 0.14干扰influence冷却塔的进塔空气中混入了一部分其他冷却塔或塔排排出的湿热空气的现象。3基本规定3. 1一般规定3. 1.1冷却塔设计应根据生产工艺和气象条件,进行多方案比较。7. 1.2冷却塔的大、中、小型界限宜按下列规定划分:一.一.31大型:单格冷却水量不小于3000m/h;2中型:单格冷却水量小于3000n3/h且不小于1000n3/h;3小型:单格冷却水量小于1000n3/h。3.1.3冷却塔应按下列要求采取优化空气流场的措施:1横流式冷却塔填料顶部至风机吸

5、入段下缘的高度不宜小于风机直径的20%。2横流式冷却塔的淋水填料从顶部至底部应有向塔的垂直中轴线的收缩倾角。点滴式淋水填料的收缩倾角宜为911,薄膜式淋水填料的收缩倾角宜为56。3横流式冷却塔应设置防止空气从填料底至集水池水面间短路的措施。4逆流式冷却塔填料顶面至风筒进口之间气流收缩段的高度宜符合下列规定:1)当塔顶盖板为平顶时,从填料顶面算起的气流收缩段顶角宜小于90。;当平顶盖板下设有导流圈(伞)时,从收水器顶面算起的气流收缩段顶角宜为90110;2)当塔顶盖板自收水器以上为收缩型时,收缩段盖板的顶角宜为90110。5双侧进风的逆流式冷却塔应设中部挡风隔板,隔板上缘紧贴填料支撑梁底,下缘宜

6、伸入集水池水面以下200mrrr300mm3.1.4逆流式冷却塔的淋水密度和塔内风速宜按下列规定范围取值,寒冷地区淋水密度宜取大值:1大、中型冷却塔:淋水密度宜为10n3/(m2h)16请/时2h),塔内风速宜为2.0m/s2.5m/s;2小型冷却塔:淋水密度宜为12n3/(m2h)16n3/(m2-h),塔内风速宜为2. 0m/s2.5m/So3. 1.5逆流式冷却塔填料支撑梁、柱的投影面积不宜超过冷却塔横截面积的20%。3.1.6横流式冷却塔的淋水密度与进风口风速宜按下列规定范围取值:1进风口的平均风速宜取1.8m/s3.3m/s;2点滴式或点滴、薄膜混装式填料的淋水密度宜为20n3/(m

7、2h)26川/(m2-h);3薄膜式填料的淋水密度宜为26n3/(m2h)50n3/(m2-h)。3.2冷却塔布置3.2.1冷却塔塔排布置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宜符合下列规定:1单侧进风的冷却塔,进风口宜面向夏季主导风向;2双侧进风的冷却塔,塔排的长轴宜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3.2.2单格冷却塔,塔平面宜为正方形,当场地限制,需要采用长方形冷却塔时,长方形平面的长宽比不宜大于4:3,并且进风口宜设在矩形的长边。3.2.3冷却塔宜单排布置,塔排的长宽比宜符合下列规定:1大、中型冷却塔,塔排的长宽比宜为3:15:1;2小型冷却塔,塔排的长宽比宜为4:15:1。3.2.4考虑回流影响时,设计湿球温度的修正宜

8、按下式计算:为=门+一右者A加2.4)oJ.oUb/式中:T1修正后的设计湿球温度(C);T0原始设计湿球温度(C);Q塔排冷却水量(m2.7大型冷却塔塔群的回流与干扰影响的修正,宜通过流场数字模拟实验或根据实际工程经验确定。/h);k逼近度与水温差的修正系数,可通过表3.2.4查取表3.2.4逼近度与水温差修正系数k逼近度(C)水温疙CC)810L21416182030.620.740.860.98)LL22I.341690.820.951.091.21L34L5250.730.891.031.171L30L45L6460.760.92L07h21L361.51L7(70.8110.98LM

9、1.28L41L59L7980.851.201.34L66L8690.901.08L25L40L56k721.92100.94L12L29L451.611.771.99H0.96L14L31i1.471.fi3L802.02120.99LL35LSiL681.852.0813LQ2L21i.38L551.72L902.12注:中间值由线性插入法计算。3.2.5多排布置的逆流式冷却塔的塔排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长轴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相邻塔排,净距不应小于4m2长轴不在同一直线上、平行布置的相邻塔排,塔排间距不应小于塔的进风口高度的4倍。3.2.6多排布置的冷却塔,当相邻塔排的间距小于塔排平均长度时

10、,设计湿球温度的修正宜符合本规范第3.2.4条的规定。冷却水量应取两塔排的冷却水量之和,逼近度和水温差应取组合后修正值k较大者。3.2.8当需要用围护板屏蔽冷却塔时,应保证冷却塔与屏蔽装置之间气流畅通。冷却塔进风口侧与其他建筑物的净距不应小于塔的进风口高度的2倍。3. 2.9冷却塔的位置宜靠近主要用水装置,其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布置在厂区主要建筑物及露天配电装置的冬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并留有适当间距;2应布置在贮煤场等粉尘影响源的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3应远离厂内露天热源;4冷却塔进风口侧的建(构)筑物不应影响冷却塔的通风,塔排中间布置构筑物或大型设备时,进风口与构筑物或大型设备的距离不宜

11、小于进风口高度的2倍;5宜避免冷却塔的羽雾对周围环境及生产装置的影响;6宜避免冷却塔的噪声对敏感区域的影响;7应布置在爆炸危险区域以外,当不能避免时,驱动风机的电机应选用防爆电机,同时布置在防爆区域内的电气、仪表应采用防爆设备。3. 3冷却塔防护3. 3.1寒冷地区的冷却塔应按下列要求采取防冻措施:1应在进风口设置防止水滴外溅的设施;2当同一循环冷却水系统冷却塔的数量较多时,宜减少运行冷却塔数量,停止运行的冷却塔的集水池应保持一定量热水循环或采取其他保温措施;3可采用减小风机叶片安装角、停止部分风机运行、选用允许倒转的风机等措施;4在进风口上下缘及易结冰部位设热水化冰管,化冰管的热水流量应与防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618738.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