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复习诗词鉴赏方法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诗词鉴赏方法谈(20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测试题一、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或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 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吟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赏的方法进行说明:1 、字词品味 :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
2、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 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 “空” 是双关, 即是写景, 也是对佛理的感悟。 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2 、画面欣赏 ,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
3、潺。3 、景物描述 :如“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 湖中莲荷, 颤动起来, 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 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4 、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 “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
4、中辛酸悲苦的心情。5 、情感体味 :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确对待死亡足以令人钦敬,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为可贵。 “老骥伏枥” 四句把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于纸面。 作者以老骥自比, 胸中仍有凌云壮志, 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 常用鉴赏语言风格的词:清新秀逸俊美清秀清幽淡远高雅委婉含蓄而有韵味雄放壮阔慷慨悲壮雄健遒劲豪爽苍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明白晓畅朴实无华通俗传神生动活泼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气势磅礴亲切感人情景交融言简意赅细致入微手法千变万化,不
5、拘一格想象大胆神奇叙事生动形象鲜明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语言纯朴自然感情强烈奔放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抒写悲愤酸楚之情,郁闷神伤内容深刻,富含哲理。 解题思路与技巧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
6、(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一)、古诗鉴赏常见表述方法:1、思想情感: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2、情感表达: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的作用。(二)、创作风格 :朴素自
7、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 答题模式 :明特色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 (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赏析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5、意象:作品中渗透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的人、物、景等形象。意境
8、: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 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 如孤独凄凉、 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7、词语赏析: 释含义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 (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古诗词赏析答题方式:这 句运用了 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了 ,抒发了作者 感情。其中,“ ”词使用得好,传神地表现了 (四)、熟练掌握答题方法,大胆使用常用的鉴赏术语,做到卷面整洁、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二、初中古诗词赏析分册复习卷七年级(上册)
9、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评析 :曹操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该诗亦如此。写海景有远有近,虚实相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1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诗中描写实
10、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 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在大海的怀抱中, 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物, 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所以沈德潜说:“有吞吐宇宙气象”。此评确当,绝非过誉。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评析 :“次”指旅船停泊。颈联:字面意思是"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 " 日(旭日东升) " 、 " 春(春回大地) " 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1、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并答题。“正”、“悬”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
12、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2、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3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示例: 诗句含义: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内容: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表现手法:“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修辞方法:“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
13、富有情趣。修辞方法: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评析 :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
14、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早莺新燕浅草等。一个 “争” 字,妙在 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
15、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2 分) ( 描写的景物和表现出的春的特点各1 分)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 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3. 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示例一:内容: 从动物的变化,写出了早春景色 。示例二:炼字: A 、“争”、 “啄”: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B、“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C、“早”、“新”:准
16、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示例三:修辞方法:A 、拟人:这两句诗中的“争”、“啄”,用拟人的修辞法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 B、对偶: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几处”对“谁家” “早莺”对“新燕” “争”对“啄”“暧树”对“春泥”,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示例四:情感:通过描绘早莺、新燕在早春的争春活动,表达了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2 分)4.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 分)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天净沙秋
17、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评析 :“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景中带有“悲秋”色彩。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乡之情。1、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答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名(曲的题目)。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第 1 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此句 3 个名词连用,点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天色黄昏,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树上,树头站立几点寒鸦。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
18、人产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更会惹动旅人的思乡之情。2“小桥流水人家”,同思乡之情有什么联系?明确: 此句亦有 3 个名词连用,勾画出一幅略有、 “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 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温馨”气息的“家”的情味,这更会令旅人触景生情,产生思乡之愁绪。了泰山 遮天蔽日 的形象。 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体会篇末所写的 “断肠人” 应是怎样的人?明确:。“断肠人” 就是 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临绝顶,一览众山小2. 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 。2、“会当凌绝
19、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3.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秋晚景图3. 诗中的“阴”“阳”分别指山北、山南。4. 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4. 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5. 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最高层 .九个名词列出深秋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 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
20、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物的鲜明形象, 浓重的深秋色彩, 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诗表现手法: 寄情于物, 被称为 “秋思之祖”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6. 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一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象。一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6.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答: 雄伟壮丽,高大神秀春望? 杜甫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节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 评析 :“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
22、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送儿还故乡。1、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1、第一段中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急切操办离别父母走向征途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诗2、木兰在战场上的一个特写镜头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3、根据诗意,揣摩画线的句子。请从下面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作答。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
23、暮至黑山头”的叙述,让你想到什么?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1)行军时神速( 2 )出征路线长( 3 )条件艰苦( 4)木兰的义无反顾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不闻爷娘唤女声”与“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叙述,让你感受到了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什么?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1)木兰的儿女情思( 2)条件艰苦 ( 3)军情急迫4、雄兔脚扑
24、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3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花鸟)。八年级(上册)4.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望岳 ?杜甫面对沦陷的山河,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纷纷断落, 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怀。1、赏析杜甫的望岳并答题。5. 本诗将眼前景、胸
25、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6. 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7.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
26、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叙事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3.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 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的横蛮气势
27、,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5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明确:“三男邮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娘在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评析 :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
28、成。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 。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 这首诗可分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_,三层意思。2.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3这首诗流露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的感情。4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总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
29、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 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 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评析 :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 颈联写景: 大漠无边, 长天空阔, 两相对映, 壮阔而单调。 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 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
30、 在河的尽头, 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1、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本诗从体裁看是 五律 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 边塞 ”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 “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4、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
31、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 纵的是烟, 横的是河, 圆的是落日, 寥寥几笔, 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评析 :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尾联: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构思独出心裁。1、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诗,从内容看是 送别诗,诗中运用
32、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 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4A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33、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 初次出峡, 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4. 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诗句成
34、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 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 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令人称叹 。八年级(下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评析 :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 23 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
35、律和真理。有个成语叫“破釜沉舟”形容做事下定决心干到底宁死不退的意思。这里的“沉舟”和诗中的“沉舟”不同,“破釜沉舟”中指“凿沉船只”,诗中指“沉没的船”1、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答题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 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
36、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 )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 )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典故: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
37、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 “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评析 :该诗是 怀古咏史
38、 诗(以古人古事作题材,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抒发自己的感慨)。该诗作者 (见解)认为:曹操之败是因为受了火攻,周瑜之胜也是因为用了火攻;火攻的成功又是得力于及时风力相助。孙刘联军失败了。 (用假设的、委婉的、生动形象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表明。)1、赏析杜牧的赤壁并答题。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 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 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2.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
39、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 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3.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过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评析 :首联回顾自己大半生的经历,特别是四年抗元斗争经历。二、三联抒发祖国即将沦亡、自己虽竭尽全力挽救然而邱峰被
40、俘无力回天的无限悲愤与痛苦心情。尾联:表明自己誓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 及对自己为国尽忠为民效命必将留名青史的自信。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从容就义。51、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并答题。“起一经 ”和“ 四周星 ”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明确: 最后四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悲痛历代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而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和“雨打萍”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是作者经过深思所彻悟的历史真谛。这个结尾也开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 国家山河破碎, 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
41、法,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具有较高的人民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饮酒( 其五 ) ?陶渊明2. 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起时沉 。 评析 :“采菊东篱下,
42、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这无争。“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意”的表现。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1、 前
43、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水调歌头 ?苏轼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评析 :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 ,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那时, 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五年了。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全篇上阕写景(望月),下阕议论、抒情(怀人),天上人间虚实并
44、述,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1、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并答题词的上片问天 ; 下片问月 ;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
45、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赏析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并答题一个“聚”字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一个“怒”字表现了 黄河奔腾咆哮气概。归结全篇主旨, 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此句妙在何处?诗人怎样的志趣?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写一个“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2、 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
46、”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3、 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并答题写诗人悠闲自得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自然情趣。5、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写出了作者田园生活中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望见了郁郁郁葱葱的庐山,就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平静的美好结局。采菊而见山,闲适而随意,“境与意合”,人与山谐。6、饮酒的艺术特点艺术上的特点是情、景、理 三者的浑然融合。诗人写出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 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
47、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只翩然归林的鸟, 心神契合, 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陶诗富于理趣, 这首就是一个代表。行路难 ( 其一 )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评析 :开头四句形象描绘了苦闷彷徨的情形:金杯玉盘,佳肴美酒,身为酒鬼却无法下咽,坐立不安这。“渡黄河”“登太行”比喻努力实现自己的大抱负大目标,可是却四面碰壁是,道路不通,令人沮丧。 7、8 两句,精神又昂扬起来:当年姜太公、
48、伊尹不是先苦后甜终成大业么?9 句写面对现实,6不由得痛苦而消沉。不过,诗人最后并没丧失信心。最后两句,充满了自信与对理想不屈的追求: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全诗感情激越,几伏几起。1、赏析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并答题。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 停投拔顾 。作者唱出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两句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 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3. 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49、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4. 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A 垂钓碧溪吕尚B 乘舟梦日边伊尹C 长风破浪宗悫5. 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是全诗的高潮,长风、破浪、直挂、济沧海,这些词一气贯下,尽扫前面茫然苦闷带来的沉郁之气,将诗情推向一个境界开阔的顶点。在此,我们听到诗人充满信心和展望的强音:尽管前路阻碍重重,但总有一天,可以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倔强的相性和执著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后人常以这两句诗自勉或鼓励他人执著追求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50、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评析 :诗中茅屋即现在的杜甫草堂。全诗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本诗选材典型,生活气息浓郁,篇末的感慨和憧憬有深厚的生活基础。 (即前面
51、部分的叙事、描写的内容,不是空喊口号)语言通俗朴素,明白如话,但又韵味十足,平淡中见神奇。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用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1、赏析杜甫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答题。 A、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卷飞渡 洒挂罥 飘转诗中升华精神, 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 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 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 诗中有描写, 有叙事, 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写在下面横线上。描写:; 叙事:;抒情:如: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部是叙事; 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 最后一句是抒情,
52、 其余都是叙事; 第四节全部是抒情, 兼有议论(以上答案供参考,答出一点即可)2、仔细品读该诗,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表现了杜甫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3. 文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安史之乱 。 杜甫的石壕吏4. 写出诗歌的主旨句,并作简单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5. 你认为此诗之所一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情真意切,感
53、人至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评析 :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惜别之情融会在雪景的描绘中(情景交融)。三、四两句用比喻描绘雪景而不是梨花,生动形象。指: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拂,万千树木全都像开满了梨花。1、赏析岑参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答题题一 :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塞风光奇美的名句
54、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互文写出边塞奇寒的诗句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意境深远,书写悠悠情思的句子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2. 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 为什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
55、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4. 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卷”、“折”、“即”字。“卷” 字写出了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 “折” 字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 狂暴肆虐的情态; “即”字神情毕肖地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时的惊异心情。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势,竟然以为这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己亥杂诗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7 评析 :后两句用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