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上传者:2****5 2022-06-18 02:42:17上传 PPT文件 5.35MB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_第1页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_第2页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_第3页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121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 第五章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时期的建筑 公元公元220年年589年年 5 5 1 1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一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渡期: 1 1 在在300300余年战火不断,社会余年战火不断,社会动荡动荡,生产力发,生产力发展缓慢。展缓慢。 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 .一些地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

2、到了自然经济阶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段。 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教中寻找安慰,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大的作用。 佛教的发展佛教的发展 2 2 中国大分裂的时代,中国大分裂的时代,王权受到削弱,王权受到削弱,士族势士族势力扩张力扩张. .封建势力增强。封建势力增强。 3 3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4 4 文化面貌上的转折文化面貌上的转折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促进了 佛教建筑(塔、寺、石窟)的发展佛教建

3、筑(塔、寺、石窟)的发展 和中国固有建筑相互影响和中国固有建筑相互影响 佛教建筑逐渐中国化和中国建筑雕刻化佛教建筑逐渐中国化和中国建筑雕刻化 建筑艺术风格建筑艺术风格,从秦汉的古朴凝重,转向魏,从秦汉的古朴凝重,转向魏 晋的柔和、精丽、圆润晋的柔和、精丽、圆润山水园林 宗白华说:宗白华说: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 段。段。 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 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 认为认为“初发芙蓉初发芙蓉”比之于比之于“错彩镂金错彩镂金”是一

4、种更是一种更高高 的美的境界。的美的境界。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探索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探索冯远竹林七贤竹林七贤图 范曾范曾竹林七贤竹林七贤 印度建筑的特征:雕刻化 自觉地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又促成了山水园自觉地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又促成了山水园问世。问世。5 5 风水体系的初步建立。风水体系的初步建立。 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 据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据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这样,风水就与建筑环能得到生气。这样,风水就与建筑环境间有了瓜葛。境间有了瓜葛。 魏晋产生了管辂、郭璞这样的宗师。管辂因占魏晋产生了管辂、郭璞这样

5、的宗师。管辂因占墓有验而闻名天下。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墓有验而闻名天下。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 就是托名于管辂而作。郭璞是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就是托名于管辂而作。郭璞是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人。在葬书注评中有详细介绍。人。在葬书注评中有详细介绍。 二二 魏晋南北朝建筑细部特征魏晋南北朝建筑细部特征1 1 屋顶屋顶 类型:庑殿、歇山类型:庑殿、歇山 坡度增加坡度增加 屋檐有屋檐有生起生起 脊饰丰富:鸱尾、鸟、火焰,制作精致脊饰丰富:鸱尾、鸟、火焰,制作精致鸱尾屋角屋角起翘起翘2 斗栱斗栱 类型:人字栱、斗类型:人字栱、斗栱栱出跳(出挑)出跳(出挑) 艺术加工:斗艺术加工:斗栱栱上有上有幽幽頁頁(读(

6、读“凹凹”,曾误读,曾误读“幽幽”)栱栱端有端有卷杀卷杀栌斗替木承阑额栌斗替木承阑额额额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上的纵向联系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上的纵向联系构件,承托斗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构件,承托斗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稳定。稳定。额在汉至唐时期称额在汉至唐时期称楣楣。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顶。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顶上,承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之上,承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之间,插入柱身,并分上下间,插入柱身,并分上下2 2层层, ,称为称为重楣重楣。宋营造法式称上层楣为宋营造法式称上层楣为阑额阑额,下层楣为,下层楣为由额由额阑额阑额3 3 天花

7、天花 平平棊棊 一种比较讲究的室内吊顶,由方木相交构成正方形、一种比较讲究的室内吊顶,由方木相交构成正方形、长方形或多边性的格长方形或多边性的格子,覆盖有天花板,绘子,覆盖有天花板,绘有彩画有彩画人字坡人字坡覆斗型藻井覆斗型藻井 4 梁枋梁枋 阑额阑额 叉叉 手手 蜀柱蜀柱 (童柱、(童柱、 侏儒柱)侏儒柱) 替木替木5 5柱柱纹饰消失纹饰消失种类减少种类减少加工圆滑加工圆滑梭柱梭柱6 6柱础柱础覆盆式覆盆式覆莲式覆莲式7 台基、门窗、栏杆4 4 2 2 秦汉建筑遗迹秦汉建筑遗迹 4 4 2 2 秦汉建筑遗迹秦汉建筑遗迹一一城市、宫殿城市、宫殿 1 1 秦咸阳秦咸阳 秦咸阳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

8、城,也是秦统一六国、秦咸阳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 秦孝公十二年(前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定都到秦二世三年(前)定都到秦二世三年(前 207)秦朝灭亡)秦朝灭亡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公里的咸阳 塬上、渭河的北岸。塬上、渭河的北岸。 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咸阳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联合对咸阳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1974 1975 年发现了咸阳宫遗址年发现了咸阳宫遗址 城址北部的阶地上,约相当于城中轴城址北部

9、的阶地上,约相当于城中轴线附近的地方,线附近的地方,有一组有一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高台宫殿建筑遗址,它坐落在秦时的,它坐落在秦时的 上原谷道的上原谷道的东西两侧,分为跨沟对峙的两部分,东西两侧,分为跨沟对峙的两部分, 西侧为西侧为 1号遗址,东号遗址,东侧为侧为2号遗址号遗址 1号号 遗址址是一组东西对称的高台宫殿,由跨越遗址址是一组东西对称的高台宫殿,由跨越 谷道的谷道的阁阁把二者连成一体把二者连成一体 六国宫殿六国宫殿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咸阳塬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咸阳塬 上仿上仿建了六国的宫室扩建的皇宫建了六国的宫室扩建的皇宫 阿房宫阿房宫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始皇三十五年(公

10、元前212年),秦始皇在渭南上林年),秦始皇在渭南上林苑中,开始兴建朝宫。阿房宫即朝宫的前殿。计划以苑中,开始兴建朝宫。阿房宫即朝宫的前殿。计划以阿房宫为中心,建造许多离宫别馆。据史记记载:阿房宫为中心,建造许多离宫别馆。据史记记载: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 十十 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 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 之咸阳。之咸阳。 阿房宫留下的夯土台东西约阿房宫留下的夯土台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公

11、里,南北约0.5 公里,后部残高约公里,后部残高约8米米2 2 汉长安(汉长安(p43,p50p43,p50) 汉长安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增扩而成。由汉长安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增扩而成。由 军将出生的杨城主持工程军将出生的杨城主持工程 90 年间随经济发展逐步建成,建造过程:年间随经济发展逐步建成,建造过程: 桂桂 宫宫 兴乐宫兴乐宫长乐宫长乐宫未央宫未央宫北北 宫宫明光宫明光宫 (秦)(秦) 又称东宫又称东宫 建章宫建章宫 北墙依渭水而建,墙体曲折多变;有北墙依渭水而建,墙体曲折多变;有“南象南斗,南象南斗,北象北斗北象北斗”之说,故称之说,故称“斗城斗城” 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宫殿,其中长乐宫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629446.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