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天坝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见天坝隧道施工组织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见天坝隧道施工组织设计(17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见天坝隧道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 概 述1.工程概况:见天坝隧道为西气东送项目工程,该工程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小渡船街何功伟村,隧道进口段毗邻318国道K1570+000处。隧道全长980.70m(水平距离957.34m);隧道进口段地面高程896.81m,设计进出口高差212.53m,轴线纵坡22.2%,与水平倾角1231。设计断面为城门洞型,断面尺寸3.2m3.1m,全断面衬砌,其衬砌厚度:墙、拱为25cm,底板为15cm;衬砌方式为C25素砼、C25钢筋砼和C25预制砼砌块,具体方式视断面围岩设置。本工程实施的施工项目主要为:遂洞洞脸、洞身段的石方开挖、喷锚支护、砼衬砌、回填灌浆、施工便道的修筑
2、、维护及其他临建工程。见天坝隧道工程主要项目工程数量表主要项目工程数量表 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工程数量备注1洞身围岩开挖m3140832锚杆(22 L=2m)根68653喷凝砼m310304底板砼浇筑C20m313345边、顶拱砼浇筑C25m33943含预制砼块6回填灌浆m299447施工便道土石方开挖m3244008施工便道土石方回填m317200含泥结石路面注:上列工程数量为提供注列量。2. 水文地质(现场实地察看):2.1.水文条件:2.1.1.地表水:本隧道穿越一道山梁,地势较陡,山体植被较好,无常年地表水流,仅雨后出现短暂性汇积流水沿山体四周下泄。2.1.2.地下水:因未提供地质勘探报
3、告,隧道穿越区地质结构情况不详,经现场察看,在隧道进、出口山体边缘未见地下水渗出泉眼和明显流水沟槽。2.1.3.地表水化学特征:隧道区地表水为自然雨水汇积过流,对混凝土无腐蚀性。2.2.地形地区:2.2.1.地形地貌:隧道穿越北东南西向山梁,附近山顶高程约为1240m。隧道进口位于山脚缓坡地带旱地,地面896.813米,自然坡角约为30;隧道进口外约有600m2较开阔种植旱地,西北呈坡道与318国道相交,坡角大于25;出口位于高约2m的陡坎之下一落水洞边,洞口以外地势较为平缓,自然坡角小于10,为种植旱地,面积约为500m2。2.2.2.地层岩性:隧道区表层残坡积厚度不大,出露基岩为寒武系上统
4、耗子砣群白云质灰岩,根据实地野外调查将隧道区地层分布特征及工程地质特征概述如下:2.2.2.1.第四系残坡积层:主要分布于隧道区斜坡低缓地带,厚度一般小于1m,成分主要为亚粘土呈褐黄色,软塑硬塑。2.2.2.2.寒武系上统耗子砣群白云质灰岩:分布于整个隧道区,为隧道主要穿越地层,岩石呈灰深灰色,微晶结构,厚层状构造,有弱微风化,岩体总体较完整,局部裂隙较发育。2.2.3.不良地质现象(按提供资料列表):隧道不良地质一览表 表位置长度(m)类型描 述K0+05212溶槽长约12m,走向155,宽约3m,深5-8m底部充填有粘性土K0+584右2m1.5落水洞洞口近似圆形,直径约1.5m,洞身沿3
5、20方向以约70倾角斜向下发育,深大于10m,有气冒出K0+7202落水洞洞口呈弯月状,宽约1.0m,洞身沿60方向以约65倾角向下发育,可见深度5m左右,底部充填有粘性土K0+958左1m5落水洞洞口呈葫芦形,长约5m,宽约2m,竖向发育,深大于10mK0+958右5m25溶槽走向35,长约25m,宽3-8m,深大于10m,底部有落水洞发育K0+50025岩溶发育区或破碎带呈向大桩号倾斜的喇叭形,浅部范围大,异常明显,往下局部异常减弱,推测通过洞身K0+440K0+530,该范围的岩溶性规模比浅部小K0+900140岩溶发育区岩石破碎区呈喇叭形,浅部范围大,异常明显,往下局部异常减弱,推测通
6、过洞身K0+843隧道出口2.2.4.工程地质评述2.2.4.1.隧道进口:隧道进口位于缓坡地带,自然坡角约为25,表层第四系残坡积层覆盖,厚度小于1m,洞口稳定性较好。但浅部岩体裂隙发育,洞口应加以适当的支护和局部防护,同时应加强排水措施。2.2.4.2.隧道出口:隧道出口位于2m高陡坎之下一落水洞边,地形较陡,自然坡角35,出露岩性为弱风化白云质灰岩,岩体较为破碎,裂隙发育,致而洞口稳定性较差,应加以适当防护,同时应处理好地表汇积水的排水。2.2.4.3.洞身段围岩分级与分段(按提供资料列表):隧道围岩级别分段划分表 表里程桩号围岩级别长度(m)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K0+000K0+060
7、60围岩为第四系坡积亚粘土和弱风化白云质灰岩,岩溶、裂隙发育,隧道顶埋深小,围岩稳定性差雨季顺岩、土界面和溶蚀裂隙渗水K0+060K0+14080围岩为弱风化白云质灰岩,中厚层状,岩溶、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雨季顺岩、土界面和溶蚀裂隙渗水K0+140K0+300160弱微风化白云质灰岩,中厚层状,局部溶蚀、裂隙较发育,围岩稳定性总体较好雨季顺溶蚀裂隙渗水K0+300K0+32525弱微风化白云质灰岩,中厚层状,物探推测溶岩发育区,围岩稳定性较差雨季顺溶蚀裂隙渗水,短时涌水K0+325K0+427102弱微风化白云质灰岩,中厚层状,局部溶蚀、裂隙较发育,围岩稳定性总体较好雨季顺溶蚀
8、裂隙渗水K0+427K0+52598弱微风化白云质灰岩,中厚层状,物探推测溶岩发育区,围岩稳定性较差雨季顺溶蚀裂隙渗水,短时涌水K0+525K0+845320弱微风化白云质灰岩,中厚层状,局部溶蚀、裂隙较发育,围岩稳定性总体较好雨季顺溶蚀裂隙渗水K0+845K0+91065弱微风化白云质灰岩,中厚层状,物探推测溶岩发育区,围岩稳定性较差雨季顺溶蚀裂隙渗水,短时涌水K0+910K0+957.3447.34弱微风化白云质灰岩,中厚层状,岩溶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雨季顺溶蚀裂隙渗水,短时涌水3.交通条件:3.1.对外交通:见天坝隧道进口位于恩施市郊20km处,依邻318国道;施工设备、材
9、料可利用318国道作为进场通道;出口段利用既有简易盘山公路作为通道,但局部回旋处应增设防撞墩、墙提高行车安全度。3.2.场内道路:隧道进、出口处与对外交通干道无成形道路,需修筑临时施工便道与之连接:隧道进口施工便道与318国道相接,临时施工便道宽6m,长约km;出口施工便道与简易盘山公路相接,便道宽6m,长约5.4km;全长约km,并在合同实施期间负责管理、维修和养护道路。4.工程施工特性通过现场实际情况,本标段施工存在以下特点:4.1.本工程进、出口部位由于受风化和卸荷影响,岩石裂隙发育,进出口洞脸边坡情况较差,安全控制和边坡质量控制要求高。4.2.本遂洞洞身断面小,地质条件不甚理想,不可预
10、见的岩溶、裂隙发育,对不良地质段的开挖与支护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避免塌方,保证安全。4.3.本遂洞纵坡较大,达到22.2%,普通车辆及设备在洞内作业困难,出渣作业难度较大。4.4.本工程位于市郊,现场无水源及邻近的系统电接入点,施工供水、供电存在较大困难;遂洞穿越山脉,无法形成连接进出口的施工便道,临时设施、设备投入增加,同时施工管理难度加大。4.5.本工程附近存在居民点及处于国道附近,施工便道及洞脸边坡开挖时居民点及国道均在安全警戒范围内,安全管理和施工协调难度较大,须在业主、监理人的支持下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确保工程安全及工期目标实现。4.6.本隧道进、出口外开阔地段较小,临建设施布置和加工
11、制作场地受限,洞外存渣运距较远且需征地,其难度较大。5.工期目标:见天坝隧道工程于2006年 月 日进点(为暂定时间,实际按监理确定的进点时间进点),2006年 月 日开始修筑施工道路和房建施工准备,2007年 月 日完成遂洞主体工程,具备验收交付条件。第二章 施工布置及准备1.办公、生活设施布置:1.1.隧道进口段:进点后将隧道进口洞外场地整平、压实,在场地北侧一字形同排搭设二栋布毡式活动帐篷作为办公、居住过渡临时房;在西侧建2排810间简易砖瓦平房作为施工期间办公、生活用房及工地小仓库;在施工便道坡顶北建一简易砖瓦结构值班室(详见布置图一)。1.2.隧道出口段:办公、生活用房就近租用民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