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资料整理



《冲突资料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冲突资料整理(11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 开题报告撰写的几点说明一、确定研究的课题名称课题名称的表述要简洁、明了,一般不超过20个字。二、课题研究问题的界定主要是对课题设计的核心概念、术语以及课题的研究范围做出明确的解释或规定,以避免概念含混、问题不明等现象的出现。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假设假设是对所研究问题预先赋予的答案。假说应当设想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关系,并用陈述句的形式明确、毫不含混地陈述出来。四、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这是对“为何选择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分析。可以从“理论意义”、“实践意义”、“自我意义”等三个方面或角度,论说你选择研究的课题是“真问题”而非“假问题”。一定要关注问题研究的适合性,即问题研究的价值与研究者本人的学识、经
2、验等有着直接的关联。五、课题研究现状的述评课题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必须检索文献,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由此明白“他人已经研究了什么”,而我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又该“如何做”、“做什么”。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分析这是对本课题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的表述与分析,一定要简要分析而不是单列的几点表述。七、课题的研究内容构思这是对课题研究的思路与具体内容的表述与分析,一定要简要分析而不是单纯开列的结构框架。八、课题拟用的研究方法这是对课题研究拟选用方法的具体说明与分析。九、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这是对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主要任务、完成时间的具体说明。十、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这是对自己在撰写开题报告时
3、参阅文献的一种说明,一般要参阅10种以上的文献资料,以往有文献综述:国外1)幼儿同伴冲突性质和价值的认识 国外学者 Shantz&Hobart(1988)认为在冲突中,幼儿可以接触自己的想法和信念,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学会与他人相处。 皮亚杰肯定了同伴冲突的价值,认为同伴冲突可以减少幼儿自我中心主义,这种人际间的冲突会导致个体内部的认知冲突,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认知能力、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社会交往技能等。而且同伴之间的讨论和争论也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所必需的。 英国学者多伊斯(Doise,1990)认为,冲突是同伴互动效果的关键机制,儿童的“社会认知冲突”机制导致了儿童的“心理建构”(Me
4、nialrestrueturing),从而促进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2) 冲突的起因Brenner&Mueller(1982)指出幼儿冲突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1、对物品(玩具、食品等)的拥有和使用,这在引起幼儿冲突中所占比例最大。2、行为不当或行为缺失。Hay(1984)的研究整理指出最常见的前三项分别是:物体拥有、进入团体和干扰、违反社会规范。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冲突的起因会发生变化。通常表现为由物品或空间引发的冲突所占的比例下降,而由社会性动因引发的冲突所占的比例上升。4-5 岁的儿童,物品争夺而引发的冲突与因社会问题引发的冲突逐渐持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67 岁。此后,由社会性
5、动因引发的冲突所占的比例逐渐大于因物品争夺等非社会性因素引发的冲突。3) 冲突的应对策略研究Niveen, Brett, Benjamin 和 Lean(1995)访问 3172 个月大的孩子,对于冲突解决策略(协商、权威介入、放弃离开)的看法时,发现幼儿偏爱协商的策略而讨厌权威介入的方式解决冲突。Conant(1987)指出婴幼儿期在面对物品的冲突中,80%在冲突结束时会再拿回自己的物品,只有 10%的分享行为,与 7%的孩子会将物品提供给对方。Caplan,Vespo,Pedersen 和 Hay1991)发现玩具变少的情况下,两岁的幼儿比一岁的幼儿更能够以分享的方式解决问题。Ohbueh
6、ietal(1990)研究了 293 个日本儿童对假想的冲突情境采取的冲突解决策略,发现使用策略的数量多少及策略类型与年龄成正相关;女孩比男孩使用更多的策略;解决冲突使用的策略与对方社会地位有关。国内研究:1)关于幼儿冲突的性质与价值 孙华平、张文新(1995)提出了冲突行为的心理价值。他们认为:a.儿童间的冲突有利于儿童认知上的“去自我中心”。b.冲突及冲突的解决可以使儿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个体,促进个性化和自我概念的形成。c.冲突可以加深彼此了解,明确对方立场,特别是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建设性冲突,对于增强友谊有积极作用。d.通过解决冲突,可以加深幼儿对社会规范的认识,提高他们的
7、社会技能水平。 李丽君(2002)指出幼儿同伴冲突对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技能等方面有潜在的教育价值。 赵美凤“让幼儿间的冲突成为资源”(2005)、胥兴春“幼儿人际冲突及其应对策略”(2006)都指出冲突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价值。他们认为冲突促进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有利于幼儿获得社会交往技能,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并提醒大家要把幼儿间的冲突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看待和利用。(2)关于冲突的类型 1、刘晓静在“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2002)一文中将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类型分为以冲突的起因为依据,可以划分为由物导向的冲突和由人导向的冲突;以冲突解决策略的发展水平为依据,可以将冲突划分为以冲动动作型
8、、单向控制型、双互惠型。以冲突的结果为依据,将其分为积极结果、中性结果以及消极结果的冲突。 2、何国宏 幼儿对同伴冲突的归因以及不同归因下应对策略研究(2010)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物品冲突:指冲突双方的目标和行为直接指向某些物品,双方努力的结果是都想夺得物品的使用、占有权。如游戏材料等。游戏加入冲突:指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之间因加入游戏群体、游戏时产生意见分歧引起的冲突。干涉或控制他人:指冲突一方企图或试图干涉、控制另一方,遭到对方反抗而产生的冲突。故意挑衅冲突:指一方故意以恶意的手段(身体、言语攻击或毁坏物品)激惹另一方,激起另一方的愤怒,继而引发的冲突。3、付丽丽,李国强(2009) 幼儿同
9、伴冲突的行为表现及对策把幼儿同伴冲突分为积极性冲突、中性冲突和消极性冲突三种类型。(一)积极性冲突积极性冲突是指幼儿以维护社会规则、游戏规则或个人尊严为目的的冲突,包括言语冲突和行为冲突两种。鉴于以上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幼儿积极冲突的类型有以下形式:第1、 保护公有的或自己的物品不受他人侵犯。第二、对游戏活动角色的支配及其他活动纠纷。第三、他人违反纪律或行为规则时引发正义性的冲突,指责不排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等。(二)中性冲突中性冲突是指当幼儿遇到冲突情境时,没有明显的言语冲突和行为冲突,而是以一方自我委屈或自我发泄等形式表现的冲突。笔者认为幼儿中性冲突的类型有以下形式:第一、把冲突内化:不
10、用言语或行为表现出来,只是心里不高兴。第二、自我发泄:摔、砸东西、踢小椅子、撕咬被褥等;多发生于情绪不稳或遇到挫折的时候。(三)消极性冲突消极性冲突指幼儿以破坏和中止他人活动为目的,并可能对他人身心造成明显伤害的冲突,多表现为行为冲突。笔者认为幼儿的消极性冲突的类型有以下形式:第一、获取他人的物品,抢夺玩具、食物等。第二、争夺空间、争抢座位和活动场地。由于争夺空间和争抢座位多发生在大型玩具或教室中的桌椅中间,对幼儿的身体伤害性极大。第三、帮助好朋友、打抱不平或受人指使。第四、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恶作剧、故意伸脚绊人、小便解到别人身上、拽女孩的辫子等。在活动室、出入教室、卫生间等地容易发生类似性
11、质的冲突。第五、报复还击,在遭到别人攻击后主动攻击,打、骂、踢人等,对成人和同伴批评不接受,不服气等。(3) 关于冲突的起因 邢少颖在“幼儿纠纷现象的调查和分析”(1997)一文中将纠纷产生的原因归纳为 5 个方面:自私任性、是非不清、显示自己、模仿、无事生非。自私任性是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 刘晓静在其论文中把冲突的起因划分为由物导向的冲突和由人导向的冲突。 李丽君(2002)在其论文中通过观察的方法,将同伴冲突的起因将冲突分为 3 种:获取他人物品、不能区分他人的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观点争论。即个体认知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原因。 蔡雅玲(2003)在“小班幼儿发生冲突的原因分析与教育对策”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