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电机正反转控制原理电路图、电路分析

上传者:2****5 2022-07-03 01:01:51上传 PPTX文件 5.76MB
电机正反转控制原理电路图、电路分析_第1页 电机正反转控制原理电路图、电路分析_第2页 电机正反转控制原理电路图、电路分析_第3页

《电机正反转控制原理电路图、电路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机正反转控制原理电路图、电路分析(24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电机电机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双重联锁(按钮、接触器)正反转控制电路原理图一、线路的运用场合一、线路的运用场合 正反转控制运用生产机械要求运动部件能向正反两个方向运动的场合。如机床工作台电机的前进与后退控制;万能铣床主轴的正反转控制;圈板机的辊子的正反转;电梯、起重机的上升与下降控制等场所一、线路的运用场合一、线路的运用场合 二、控制原理分析二、控制原理分析(1)、控制功能分析: 怎样才能实现正反转控制? 为什么要实现联锁? 电机要实现正反转控制:将其电源的相序中任意两相对调即可(简称换相),通常是V相不变,将U相与W相对调,为了保证两个接触器动作时能够可靠调换电动机的相序,接线

2、时应使接触器的上口接线保持一致,接触器的上口接线保持一致,在接触器的下口调相在接触器的下口调相。 由于将两相相序对调,故须确保2个KM线圈不能同时得电,否则会发生严重的相间短路故障,因此必须采取联锁。为安全起见,常采用按钮联锁(机械机械)和接触器联锁(电气电气)的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如原理图所示);使用了(机械)按钮联锁,即使同时按下正反转按钮,调相用的两接触器也不可能同时得电,机械上避免了相间短路。另外,由于应用的(电气)接触器间的联锁,所以只要其中一个接触器得电,其长闭触点(串接在对方线圈的控制线路中)就不会闭合,这样在机械、电气双重联锁的应用下,电机的供电系统不可能相间短路,有效地保

3、护的电机,同时也避免在调相时相间短路造成事故,烧坏接触器。(2)、工作原理分析:A A、正转控制:、正转控制:按下SB1 常闭触头先断开(对KM2实现联锁) S B1常开触头闭合 KM1线圈得电 KKM1自锁触头闭合(实现自锁实现自锁) 电机M启动连续正转工作 K M1主触头闭合 KM1联锁触头断开(对KM2实现联锁)作)B B、反转控制:、反转控制: KM1自锁触头断开(解除自锁解除自锁) 电机M失电,停止正转 SB2常闭触头 KM1线圈失电 KM1主触头断开 KM1联锁触头闭合 KM2线圈得电按下SB2断开 SB2常开触头闭合 KM2自锁触头闭合(实现自锁实现自锁)电机M启动连续反转工作

4、KM2主触头闭合 KM2联锁触头断开(对KM1实现联锁)C C、停止控制:、停止控制: 按下SB3,整个控制电路失电,接触器各触头复位,电机M失电停转;三三、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优点、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优点 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虽工作安全可靠但操作不方便;而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虽操作方便但容易产生电源两相短路故障。双重联锁正反 转控制线路则兼有两种联锁控制线路的优点,操作方便,工作安全可靠。四四、安装工艺要求、安装工艺要求 1、元件安装工艺 安装牢固、排列整齐;2、布线工艺 走线集中、减少架空和交叉,做到横平、竖直、转弯成直角; 3、接线工艺 A、每个接头最多只能接两根线; B

5、、平压式接线柱要求作线耳连接,方向为顺时针; C、线头露铜部分 2 mm ;D、电机和按钮等金属外壳必须可靠接地; 五五、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各个元件的安装位置要适当,安装要牢固、排列要整齐; 2、按钮使用规定:红色红色:SB3停止控制;绿色绿色:SB1正转控制; 黑色黑色:SB2反转控制;3、按钮、电机等金属外壳都必须接地,采用黄绿双色线; 4、主电路必须换相主电路必须换相(即V相不变,U相与W相对换),才能实现正反转控制才能实现正反转控制 ;5、接线时,不能将控制正反转的接触器自锁触头互换,否则只能点动不能将控制正反转的接触器自锁触头互换,否则只能点动; 6、接线完毕,必须先自检查,确

6、认无误,方可通电; 7、通电时必须有电气工程师在现场监护,做到安全文明生产;CJ20-40CJ20-40接触器接触器端子端子功能示意图:功能示意图:调相接线图:调相接线图:若W相接在接触器线圈的A1上,则接触器的控制电路为:由A2起始,串接对方接触器的常闭触点后,接于自己常开触点的一端(而常开触点的另一端是由对方启动开关引来的V相),然后再接到自己启动开关的常开常开触点的一端,反之亦然。按钮联锁说明:SB1控制KM1线圈,SB2控制KM2线圈。原理分析:1、当按下SB1时,V相经由SB2的常闭触点、KM2的常闭触点后,接到了KM1线圈A2,些时KM1线圈得电(串接于对方线圈控制回路中的KM1常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661458.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