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模拟题
                        
                         
                       
                        
                         
                       
《文化常识模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常识模拟题(42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加侍中,指加授侍中这一官职,被加者享有佩戴貂蝉珥珰等标志性饰物与侍从皇帝左右的礼制待遇。B戎夷,指戎和夷,泛指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戎,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夷,中国古代称西部的民族。C太保,亦指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为辅导太子之官。其副职为太子少保。D铭诔,多指记述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很多是因当时某臣子身故,其君主表彰其功勋,亦表哀思。11.B【解析】戎是西部民族,夷是东部民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始设于唐朝,一般
2、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B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文中的“景德”就是年号。C“封泰山”,“祀汾阴”,这都是封建社会帝王亲自主持的拜祭大典。“幸亳州”的“幸”在此也是指封建帝王走到哪里,在古文中也有封建帝王对妻妾的宠爱之意。D宋雅是钱易写给宋真宗的。而诗经的六义有“赋、比、兴、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11B【解析】“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人们谨守“事死如事
3、生”的原则,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B.薨,是诸侯死的讳称。依照周礼,“死”在讳称上按尊卑分为五个等级: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C.迁,泛指官职的升降和调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迁谪”表示升职;“右迁”迁除”表示贬官。D.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语中,与“敕”组成的词一般与皇帝有关,如“敕书”指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符”指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11.C【解析】“左迁”“迁谪”表示贬官;“右迁”“迁除”表示升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避”是“
4、避讳”的意思。避讳指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一般取同义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笔画。B明经,意为通晓经术。汉代以明经作为选举官员的科目,隋炀帝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因隋制,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科,宋神宗时明经废除。C“拜”为授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除、授、擢、摄等。D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谥号有官谥、私谥之分。11C【解析】“擢 ”,提拔。“摄”意为“代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益州,是中国古地名,也是古代的“九州”之一。治所在今天的四川成都。B开元,是唐玄宗
5、的年号。此时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C中书令,此处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诏书。D哀诔,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并致哀悼之情,多以散文写成。11D【解析】“多以散文写成”错误。应是多以韵文写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斛”,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B“东宫”,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C“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D“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
6、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11D【解析】“友悌”“悌”均为兄弟友爱,不是朋友友爱。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域,这一称呼始于汉代,指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B太后,即皇太后,对帝王母亲的尊称,中国历史上不是所有皇帝生母都会成为太后。C匈奴,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曾建立国家,其首领被称为可汗。D屯田,朝廷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民屯之分。11C【解析】匈奴的首领叫“单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司马,我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
7、官的称呼,也作大臣追赠封号。B谍,间谍。文中指陶节夫安插在夏人中的内线,专门负责打探夏人的军事情报。C裨将,副将。裨,副的,古代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将,将领,带兵打仗的人。D卒,去世。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11D【解析】按礼记的说法,应为“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文中陶节夫是朝中大臣,应为大夫。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家法在文中指封建家长统治本家或本族人的法度。“家法”有时也专指治家的礼法或者旧时家长责打子女、奴婢的用具。B. “母忧”,指遭遇母丧。“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丁忧”,也叫“丁艰”,原
8、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C. “痒序”源自夏期,盛于三代,原是古代的中央官学,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汉书董仲舒传;”设痒序以化于邑。”即言通过学校教育教化人民。D. “乞祠”也称“请祠”,原指宋时,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请求赐予“奉祠”之职,不理政事,以享受其俸禄。后泛指官员白请退职。11.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畜的血或口旁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B主簿,官名,汉以后中央各机构及地方郡、县官府所设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C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亦指学生。D檄,指檄文
9、,是古代用于晓谕、征税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11D【解析】“征税”不属于檄文的功能范畴。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释褐: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文中指考中进士后授官。B服阕,文中指穿着丧服守丧。我国古代,父母去世,子女通常穿丧服守丧。C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有的人对帝王有较大的影响。D食邑,文中指中国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11B【解析】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还比较年少,所以称“弱”。此外,表
10、示年龄的特定称谓还有总角(幼年)、髫年(男孩7岁)、龆年(女孩8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及笄之年(女孩15岁)、不惑(40岁)、耄耋(八九十岁)等等。B举茂才,即推举为秀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西汉时,举茂才只是特举而非常科。东汉光武帝下诏茂才由特举变成了岁举常科,成为了仅次于孝廉的一种察举科目。C田猎是一种围猎的形式,人类进行田猎的起因是为了生存,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田猎逐步演变成了由官府或皇家举办的具有军事意义的活动。周礼规定,田猎不捕幼兽,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破坏鸟巢,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D谥,是对死去的帝王或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
11、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11A【解析】髫年指女孩7岁,龆年指男孩8岁。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初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B.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C.转,和调、徙一样,都是调动官职。如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D.太子太保,别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11.A【解析】“通过初级考试”错,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