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微创锁定接骨板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doc
上传者:黛玉文档
2022-07-23 15:14:26上传
DOC文件
15 KB
分析微创锁定接骨板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微创锁定接骨板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 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 各38例。研究组患者实施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 对比组患者实施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1、3、6个月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4.33±19.64)min, 术中出血量为(114.61±28.64)ml, 住院时间为(4.76±1.24)d;对比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24.51±30.54)min, 术中出血量为(204.64±38.46)ml, 住院时间为(7.59±2.08)d。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比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1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6.47±20.33)分, 3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9.50±21.16)分, 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2.73±25.84)分;对比组患者1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71.54±19.84)分, 3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8.52±21.64)分, 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3.45±25.91)分。研究组患者1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0, P=0.000<0.05);两组患者3、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0、0.121, P=0.842、0.904>0.05)。结论 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应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效果理想, 可在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同时, 促进肩关节功能改善,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 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肱骨近端骨折;肩关节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026
肱骨骨折在临床中属于发病率较高的骨折类型, 其主要指肱骨关节面与肱骨外科颈下约2 cm处之间的骨折, 此处骨折一般情况下均由外伤所引发, 常发于中老年人群[1]。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式较多, 常见包括人工关节置换、肱骨近端髓内钉等治疗, 但其存在畸形愈合以及复位失败等不良后果。微创锁定接骨板属于新型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式, 临床实用性较高。本研究主要探讨微创锁定接骨板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治疗的7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 纳入标准: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均处于正常状态, 具有手术耐受, 患者均年满18周岁, 具有自主表达能力。排除标准:患者属于病理性骨折、存在意识障碍、患有重大精神疾病、患有严重内科疾病。按照手术时间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 各38例。研究组患者男19例, 女19例, 年龄27~59岁, 平均年龄(43.50±15.50)岁; 对比组患者男21例, 女17例, 年龄28~59岁, 平均年龄(42.50±15.5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微创锁定接骨板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 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 各38例。研究组患者实施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 对比组患者实施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1、3、6个月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4.33±19.64)min, 术中出血量为(114.61±28.64)ml, 住院时间为(4.76±1.24)d;对比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24.51±30.54)min, 术中出血量为(204.64±38.46)ml, 住院时间为(7.59±2.08)d。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比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1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6.47±20.33)分, 3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9.50±21.16)分, 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2.73±25.84)分;对比组患者1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71.54±19.84)分, 3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8.52±21.64)分, 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3.45±25.91)分。研究组患者1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0, P=0.000<0.05);两组患者3、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0、0.121, P=0.842、0.904>0.05)。结论 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应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效果理想, 可在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同时, 促进肩关节功能改善,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 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肱骨近端骨折;肩关节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026
肱骨骨折在临床中属于发病率较高的骨折类型, 其主要指肱骨关节面与肱骨外科颈下约2 cm处之间的骨折, 此处骨折一般情况下均由外伤所引发, 常发于中老年人群[1]。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式较多, 常见包括人工关节置换、肱骨近端髓内钉等治疗, 但其存在畸形愈合以及复位失败等不良后果。微创锁定接骨板属于新型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式, 临床实用性较高。本研究主要探讨微创锁定接骨板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治疗的7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 纳入标准: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均处于正常状态, 具有手术耐受, 患者均年满18周岁, 具有自主表达能力。排除标准:患者属于病理性骨折、存在意识障碍、患有重大精神疾病、患有严重内科疾病。按照手术时间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 各38例。研究组患者男19例, 女19例, 年龄27~59岁, 平均年龄(43.50±15.50)岁; 对比组患者男21例, 女17例, 年龄28~59岁, 平均年龄(42.50±15.5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分析微创锁定接骨板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