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尝试.doc
上传者:珍珠夸克
2022-06-13 20:28:09上传
DOC文件
15 KB
浅议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尝试
于国柱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新理念,即让小学德育教育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尝试;目标生活化;内容生活化; 教学形式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05-0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课程源于生活。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使课堂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坚持学****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让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以提高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学就应从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出发,在生活化教学中来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乐意接受,容易做到。如针对学生由于受迷信活动的影响,思想上对“迷信”还存在“半信半疑”的态度,我把“了解迷信害人的事例,激发学生对迷信的憎恨感”列为了《相信科学,反对迷信》这一课的情感目标之一;考虑到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除了让他们“抵制和不参加迷信活动外”,还可提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说服工作”、“签字表决心与迷信活动斗争到底”的要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当今的文化市场图书品种繁多,良莠不齐,有部分小学生选择了一些含有迷信、暴力和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图书来阅读;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有一些小学生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购买和阅读;还有些小学生不爱读书等现象等,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大家讨论。因为这个问题是从学生生活中来的,学生马上来了兴致。在辩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引用生活中的大量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把平时不敢说而想说的话大胆地说了出来。通过辩论,学生进一步明白了选择健康有意义的课外读物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有利于学****成绩提高。之后我适时地把学生带到书店,指导他们选购合适的图书,开展“与好书交朋友”活动,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
(二)挖掘生活榜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德育课教材中,有许多课都选择了一个或几个榜样来激励学生。然而,仅仅是书上的榜样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些榜样很多离学生太遥远。因此,要多发掘、多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榜样,因为其就在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高,学生就感到亲切、自然、摹仿性强,就容易激发他们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如在
于国柱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新理念,即让小学德育教育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尝试;目标生活化;内容生活化; 教学形式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05-0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课程源于生活。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使课堂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坚持学****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让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以提高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学就应从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出发,在生活化教学中来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乐意接受,容易做到。如针对学生由于受迷信活动的影响,思想上对“迷信”还存在“半信半疑”的态度,我把“了解迷信害人的事例,激发学生对迷信的憎恨感”列为了《相信科学,反对迷信》这一课的情感目标之一;考虑到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除了让他们“抵制和不参加迷信活动外”,还可提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说服工作”、“签字表决心与迷信活动斗争到底”的要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当今的文化市场图书品种繁多,良莠不齐,有部分小学生选择了一些含有迷信、暴力和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图书来阅读;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有一些小学生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购买和阅读;还有些小学生不爱读书等现象等,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大家讨论。因为这个问题是从学生生活中来的,学生马上来了兴致。在辩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引用生活中的大量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把平时不敢说而想说的话大胆地说了出来。通过辩论,学生进一步明白了选择健康有意义的课外读物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有利于学****成绩提高。之后我适时地把学生带到书店,指导他们选购合适的图书,开展“与好书交朋友”活动,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
(二)挖掘生活榜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德育课教材中,有许多课都选择了一个或几个榜样来激励学生。然而,仅仅是书上的榜样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些榜样很多离学生太遥远。因此,要多发掘、多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榜样,因为其就在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高,学生就感到亲切、自然、摹仿性强,就容易激发他们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如在
浅议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