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可行性报告农村养老院可行性报告.doc
上传者:WonderW
2022-07-10 17:16:32上传
DOC文件
21 KB
**村可行性报告农村养老院可行性报告
**村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20XX.08 **乡人民政府 目 录
1 概述 3
2 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 3
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
2.2有利于节约投资、集约用地
3
2.3 有利于改善环境、提升品位
4
2.4 便于管理、淳化民风
4
3 规划设计方案 4 3.1 规划设计依据 4 3.2 区位分析 4 3.3 现状分析 4 3.4 设计理念 4 3.5总体规划 <![endif]-->5 3.5.1总平面布置 5 3.5.2住宅布局 6 3.5.3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6 3.5.4绿化景观系统设计 6 4 建设模式 7 4.1 统规统建 7 4.2 户型结构 7 4.3 建筑风格 8 4.4 建设期限 8 5 环境影响评价 8 5 .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8 5.1.1 固体废弃物排放 8 5.1.2 建筑噪声污染 8 5.1.3 水污染 8 5 .
2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9 5.2.1 施工过程中主要污染及措施 9 5.2.2 运营期可能污染及采取的环保措施 9 6 项目组织与施工进度安排
10 7 投资估算
11
1 概述
1、项目名称:**新村,以下简称新村
2、项目建设单位:**乡人民政府、**村委会
3、项目拟建地点:新村位于**村、**农贸市场背后,
国家4A级风景区冠豸山竹安寨景点必经之处,距离县城2公里。
4、项目面积:总规划用地面积11623.6平方米,其中安置户数为48户,预留安置户5户,总共53户。
5、项目性质: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争创省级村镇住宅示范小区。
6、项目用途:主要用于原观景路拆迁户安置及农民新村住宅,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引导部分村民从事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
7、项目投资情况:投入征地补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600万元。
2 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
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要求加快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的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
2.2有利于节约投资、集约用地
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既能节约房屋建设投资,集约利用土地,集中资金改造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设施,有利于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公共服务事业。
2.3
有利于改善环境、提升品位
通过新村建设,可使农村布局从松、散、乱形态向科学规划形态转变,便于集中处理各类污染,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形象,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国家4A级风景区冠豸山的周边区位环境。
2.4 便于管理、淳化民风
农民集中居住可以对农民实行社区化管理,便于进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便于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法律、技能等宣传培训,便于对农民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倡树文明新风,极大地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和文明素质。
3 规划设计方案 3.1 规划设计依据 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村镇规划标准》、《**乡城镇总体规划》
3.
2 区位分析 新村位于**乡**村、农贸市场背后,国家4A级风景区冠豸山竹安寨景点、九龙湖景点必经**村。
3.3 现状分析 基地现状总规划用地面积为17.43亩,房屋建设用地为6.36亩,全部为农业设施,地势较为平坦。
3.4 设计理念 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示范点的建设标准,项目规划设计上适度超前,同时将新村建设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辅以生态能源、太阳能源等绿色环保设施建设,建成一个配套设施完善、居住环境宜人、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新村示范区。
设计中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使居民乐居其中。
1.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和资源,强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将自然环境充分地溶入建筑群中;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的生态型居住区。
2.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合理的规划布局,现代气息的建筑造型,创造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区。
3.设计流畅而经济实用的道路系统。
4.结合基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总体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为居住区锦上添花。
3.5总体规划 3.5.1总平面布置 整个地块东面邻农贸市场,南面邻集镇道路,西面邻居民区,北面邻村文化广场。整个地块呈带状,房屋为南北偏东朝向,联排式个人住宅。通过种植绿化措施,提高整体环境质量。附有公共绿地,停车场以及垃圾收集站,便利区间小路以及优雅的绿化使人们感受到居住的舒适性。
**村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20XX.08 **乡人民政府 目 录
1 概述 3
2 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 3
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
2.2有利于节约投资、集约用地
3
2.3 有利于改善环境、提升品位
4
2.4 便于管理、淳化民风
4
3 规划设计方案 4 3.1 规划设计依据 4 3.2 区位分析 4 3.3 现状分析 4 3.4 设计理念 4 3.5总体规划 <![endif]-->5 3.5.1总平面布置 5 3.5.2住宅布局 6 3.5.3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6 3.5.4绿化景观系统设计 6 4 建设模式 7 4.1 统规统建 7 4.2 户型结构 7 4.3 建筑风格 8 4.4 建设期限 8 5 环境影响评价 8 5 .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8 5.1.1 固体废弃物排放 8 5.1.2 建筑噪声污染 8 5.1.3 水污染 8 5 .
2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9 5.2.1 施工过程中主要污染及措施 9 5.2.2 运营期可能污染及采取的环保措施 9 6 项目组织与施工进度安排
10 7 投资估算
11
1 概述
1、项目名称:**新村,以下简称新村
2、项目建设单位:**乡人民政府、**村委会
3、项目拟建地点:新村位于**村、**农贸市场背后,
国家4A级风景区冠豸山竹安寨景点必经之处,距离县城2公里。
4、项目面积:总规划用地面积11623.6平方米,其中安置户数为48户,预留安置户5户,总共53户。
5、项目性质: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争创省级村镇住宅示范小区。
6、项目用途:主要用于原观景路拆迁户安置及农民新村住宅,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引导部分村民从事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
7、项目投资情况:投入征地补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600万元。
2 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
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要求加快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的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
2.2有利于节约投资、集约用地
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既能节约房屋建设投资,集约利用土地,集中资金改造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设施,有利于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公共服务事业。
2.3
有利于改善环境、提升品位
通过新村建设,可使农村布局从松、散、乱形态向科学规划形态转变,便于集中处理各类污染,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形象,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国家4A级风景区冠豸山的周边区位环境。
2.4 便于管理、淳化民风
农民集中居住可以对农民实行社区化管理,便于进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便于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法律、技能等宣传培训,便于对农民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倡树文明新风,极大地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和文明素质。
3 规划设计方案 3.1 规划设计依据 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村镇规划标准》、《**乡城镇总体规划》
3.
2 区位分析 新村位于**乡**村、农贸市场背后,国家4A级风景区冠豸山竹安寨景点、九龙湖景点必经**村。
3.3 现状分析 基地现状总规划用地面积为17.43亩,房屋建设用地为6.36亩,全部为农业设施,地势较为平坦。
3.4 设计理念 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示范点的建设标准,项目规划设计上适度超前,同时将新村建设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辅以生态能源、太阳能源等绿色环保设施建设,建成一个配套设施完善、居住环境宜人、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新村示范区。
设计中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使居民乐居其中。
1.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和资源,强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将自然环境充分地溶入建筑群中;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的生态型居住区。
2.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合理的规划布局,现代气息的建筑造型,创造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区。
3.设计流畅而经济实用的道路系统。
4.结合基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总体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为居住区锦上添花。
3.5总体规划 3.5.1总平面布置 整个地块东面邻农贸市场,南面邻集镇道路,西面邻居民区,北面邻村文化广场。整个地块呈带状,房屋为南北偏东朝向,联排式个人住宅。通过种植绿化措施,提高整体环境质量。附有公共绿地,停车场以及垃圾收集站,便利区间小路以及优雅的绿化使人们感受到居住的舒适性。
--村可行性报告农村养老院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