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的应用.doc
上传者:碧痕
2022-06-29 20:57:35上传
DOC文件
15 KB
品管圈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的应用
摘要:通过品管圈活动,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改善标本采集流程,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得出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
关键词:品管圈;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
品管圈是质量改善手法其中之一,是由单位内同事约5-12人共同组成,其方式是由单位内同事自动自发,共同探究单位内问题,运用品管圈手法,找出对策,解决单位问题[1]。标本采集是重要的基础护理操作项目,检验的结果直接影响医生对病人病情的治疗,希望通过品管圈活动能排除由于标本采集不合格而造成的检验误差,为医生诊断提供正确的依据,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医疗成本。为此,将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作为品管圈活动主题,达到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制定查检表,对2017年11-12月的612例标本采集进行查检,不合格标本25例,不合格发生率为4.09%,其中抗凝标本11例,尿常规8例,便常规2例,细菌培养1例,血沉1例,血气分析1例,其他1例。通过品管圈活动,对这一状况进行改善,对比活动前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
1.2方法
1.2.1定义主题:本期品管圈活动所指标本是指经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实验检验,为判断病人有无异常提供依据所采集的人体的小部分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标本不合格是指因采集标本不准确、不及时以及不符合检验要求而影响检验结果,从而不能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依据的现象。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是指同一时间段标本不合格例数所占同一时间段内所有采集标本例数的比例。
1.2.2现况调查:自制查检表,对2017年11-12月的612例标本采集进行查检,其中不合格例数为25例,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为4.09%,将查检数据汇总,汇制出改善前的柏拉图,依据二八原则,找出影响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的主要因素是抗凝标本采集不合格、尿常规标本采集不合格。导致抗凝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标本凝固、血量过少、留取不及时、条形码不正确,依据二八原则,确定标本凝固是主要原因;导致尿常规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留取不及时、尿量过少、条形码不正确,同样依据二八原则,确定标本留取不及时是主要原因。根据查检情况将改善抗凝标本凝固及尿常规标本留取不及时列为品管圈活动改善的重点问题。
1.2.3设定目标:改善前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为4.09%,根据目标值计算公式[现况值 -(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能力)],将目标值设定为1.76%。
1.2.4解析:通过特性要因分析,针对抗凝标本凝固、尿常规标本留取不及时,从护士、患者、管理、用物、环境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问题的未端因素,对这些未端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护士评分找出了需要验证的十条要因。采用查阅文献、现场征询、跟踪检查的方法对这十条要因进行验证,依据二八法则,找出六条真因,分别是未制定标本采集流程、培训不到位、采血顺序不正确、采血量多于标准、宣教工具单一、患者不了解相关知识。
1.2.5对策拟定:对策拟定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通过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进行评分,依据二八法则,筛选出三类八条对策予以实施。针对未制定操作流程、采集顺序不正确提出5条对策选出4条对策合二为一;针对培
摘要:通过品管圈活动,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改善标本采集流程,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得出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
关键词:品管圈;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
品管圈是质量改善手法其中之一,是由单位内同事约5-12人共同组成,其方式是由单位内同事自动自发,共同探究单位内问题,运用品管圈手法,找出对策,解决单位问题[1]。标本采集是重要的基础护理操作项目,检验的结果直接影响医生对病人病情的治疗,希望通过品管圈活动能排除由于标本采集不合格而造成的检验误差,为医生诊断提供正确的依据,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医疗成本。为此,将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作为品管圈活动主题,达到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制定查检表,对2017年11-12月的612例标本采集进行查检,不合格标本25例,不合格发生率为4.09%,其中抗凝标本11例,尿常规8例,便常规2例,细菌培养1例,血沉1例,血气分析1例,其他1例。通过品管圈活动,对这一状况进行改善,对比活动前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
1.2方法
1.2.1定义主题:本期品管圈活动所指标本是指经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实验检验,为判断病人有无异常提供依据所采集的人体的小部分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标本不合格是指因采集标本不准确、不及时以及不符合检验要求而影响检验结果,从而不能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依据的现象。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是指同一时间段标本不合格例数所占同一时间段内所有采集标本例数的比例。
1.2.2现况调查:自制查检表,对2017年11-12月的612例标本采集进行查检,其中不合格例数为25例,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为4.09%,将查检数据汇总,汇制出改善前的柏拉图,依据二八原则,找出影响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的主要因素是抗凝标本采集不合格、尿常规标本采集不合格。导致抗凝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标本凝固、血量过少、留取不及时、条形码不正确,依据二八原则,确定标本凝固是主要原因;导致尿常规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留取不及时、尿量过少、条形码不正确,同样依据二八原则,确定标本留取不及时是主要原因。根据查检情况将改善抗凝标本凝固及尿常规标本留取不及时列为品管圈活动改善的重点问题。
1.2.3设定目标:改善前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为4.09%,根据目标值计算公式[现况值 -(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能力)],将目标值设定为1.76%。
1.2.4解析:通过特性要因分析,针对抗凝标本凝固、尿常规标本留取不及时,从护士、患者、管理、用物、环境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问题的未端因素,对这些未端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护士评分找出了需要验证的十条要因。采用查阅文献、现场征询、跟踪检查的方法对这十条要因进行验证,依据二八法则,找出六条真因,分别是未制定标本采集流程、培训不到位、采血顺序不正确、采血量多于标准、宣教工具单一、患者不了解相关知识。
1.2.5对策拟定:对策拟定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通过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进行评分,依据二八法则,筛选出三类八条对策予以实施。针对未制定操作流程、采集顺序不正确提出5条对策选出4条对策合二为一;针对培
品管圈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