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分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及探讨临床治疗效果.doc

上传者:赖大文档 2022-07-19 19:01:39上传 DOC文件 15 KB
分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及探讨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8月-2018年6月收治腹泻患儿200例,按照是否感染分为两组。甲组非感染腹泻患儿110例接受促消化药和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乙组感染性腹泻患儿90例接受维生素和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结果:甲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18%,乙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7.7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泻致病因素主要是感染和非感染因素,所以在临床治疗当中要结合患儿致病因素实施对症治疗,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关键词 小儿;腹泻;致病因素;感染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明显的临床症状是大便次数多且性状异常,同时还伴有呕吐、发热、腹痛、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小儿腹泻容易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1]。小儿腹泻致病因素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而致病因素不同,选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为提高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临床上要尽早确定致病因素,并实施对症治疗。现将此次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8月-2018年6月收治腹泻患儿20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每日大便次数超过5次,粪便性状主要有脓血便、软稀便、水样便、蛋花便、黏液便等。通过粪常规和病毒抗原检测判断患儿是否发生感染。按照是否感染把全部患儿分为两组,甲组男60例,女50例,年龄0.5~6.5岁,平均(3.5±0.8)岁,平均体重(12.3±2.l)kg,病程1-4d,平均(2.6±0.6)d;乙组男47例,女43例,年龄0.5~6岁,平均(3.4±0.7)岁,平均体重(12.1±2.3)kg,病程l~5d,平均(2.8±0.9)d。两组患儿在基础资料力‘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在全部患者人院之后均实施基础治疗,对非感染性的甲组患儿实施促消化药物和肠道微牛态制剂治疗,对感染性的乙组患儿实施抗牛素和肠道微牛物制剂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持续用药3d后患儿大便次数、性状均恢复正常状态,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基本消失。②有效:持续用药3d后患儿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性状有所好转,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得到改善。③无效:持续用药3d后患儿的大便次数和性状均处于异常状态,同时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没有缓解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当中获得的所有数据都录入到统计学软件当中。在数据处理分析时,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对比实施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甲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18%,乙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7.7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讨论
为提高临床治疗针对性,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必须要加强对小儿腹泻致病因素的分析,找到疾病治疗的突破口,为改善患儿预后打下基础。通过对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包括感染和非感染两类因素。
非感染因素:婴幼儿时期正值小儿快速发育的时期,他们的身体器官在结构以及功能等方面都没有

分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及探讨临床治疗效果


文档来源:https://www.taodocs.com/p-695225145.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