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间金融助力精准扶贫优势与困境.doc
上传者:探春文档
2022-07-17 23:51:20上传
DOC文件
15 KB
农村民间金融助力精准扶贫:优势与困境
摘 要:打造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完善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机制,多方联动拓宽农村民间金融融资渠道,是促进农村民间金融可持续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村民间金融;精准扶贫;优势;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6-0084-01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探讨农村民间金融是否有助于实现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研究回顾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论述了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虽未能继续深入探讨下去,但为探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在贫困减缓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有益的启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利用农村民间金融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农村精准扶贫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正规金融扶贫与精准扶贫之间的矛盾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是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做到精准扶贫,应该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三个方面下功夫。我国金融扶贫的情况来看,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信息供需不对称、扶贫成本高等问题,导致正规金融扶贫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精准”的要求,使得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1.扶贫对象难精准。在正规金融参与扶贫过程中,金融机构在甄选帮扶对象的时候,首先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多以“基于现有的财务情况”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为主。作为扶贫金融借款人一方,一般都是贫困户,他们大多难以提供金融机构所需要的上述信息,而他们所能提供的信息往往又没有被纳入风险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里,或者根本没有能力提供对于金融机构有价值的信息。
2.扶贫效果难达到。正规金融扶贫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扶贫形式,一般是由政府制定政策,受委托的金融机构执行政策。作为扶贫政策的制定者,政府从全局出发,要统筹兼顾到各方利益。而受委托的金融机构,不仅是金融扶贫政策的主要实施者,更是具有“逐利性”的一般企业,因此更加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
三、农村民间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和优势
1.农村民间金融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分析。一是解决了农民生产过程中有无资金的问题。同样具有逐利性质的农村民间金融为何会有利于精准扶贫?金融的本质是解决现金的流动性,是把未来的收入提前到当期使用,一般人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它具有稀缺性。纯粹的市场金融一定是逐利的,而且因为稀缺,它能追逐到高于平均利润的利润。二是农村民间金融的互助性使其具备扶贫功能。当农户间不逐利的金融互助成为现实,它自然就具备了扶贫、缓贫功能,不过这里的“扶”,不是富对贫的扶,而是贫和贫之间的“互扶互助”。除此之外,农村民间金融的这种互助性质还可帮助解决普惠金融的信用难题。
2.农村民间金融精准扶贫的优势。基于上述分析,依赖于血缘、亲缘、地缘发展起来的农村民间金融在信息获取、交易成本等方面具备了明显优势。首先,信息优势。植根于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熟人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金融扶贫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提升了对农村贫困群体的识别能力。基于亲缘、血缘、地缘建立起来的“熟人信用”增强了借贷双方的接触频率,贷款人可以更加直接、有
摘 要:打造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完善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机制,多方联动拓宽农村民间金融融资渠道,是促进农村民间金融可持续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村民间金融;精准扶贫;优势;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6-0084-01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探讨农村民间金融是否有助于实现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研究回顾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论述了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虽未能继续深入探讨下去,但为探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在贫困减缓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有益的启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利用农村民间金融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农村精准扶贫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正规金融扶贫与精准扶贫之间的矛盾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是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做到精准扶贫,应该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三个方面下功夫。我国金融扶贫的情况来看,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信息供需不对称、扶贫成本高等问题,导致正规金融扶贫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精准”的要求,使得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1.扶贫对象难精准。在正规金融参与扶贫过程中,金融机构在甄选帮扶对象的时候,首先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多以“基于现有的财务情况”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为主。作为扶贫金融借款人一方,一般都是贫困户,他们大多难以提供金融机构所需要的上述信息,而他们所能提供的信息往往又没有被纳入风险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里,或者根本没有能力提供对于金融机构有价值的信息。
2.扶贫效果难达到。正规金融扶贫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扶贫形式,一般是由政府制定政策,受委托的金融机构执行政策。作为扶贫政策的制定者,政府从全局出发,要统筹兼顾到各方利益。而受委托的金融机构,不仅是金融扶贫政策的主要实施者,更是具有“逐利性”的一般企业,因此更加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
三、农村民间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和优势
1.农村民间金融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分析。一是解决了农民生产过程中有无资金的问题。同样具有逐利性质的农村民间金融为何会有利于精准扶贫?金融的本质是解决现金的流动性,是把未来的收入提前到当期使用,一般人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它具有稀缺性。纯粹的市场金融一定是逐利的,而且因为稀缺,它能追逐到高于平均利润的利润。二是农村民间金融的互助性使其具备扶贫功能。当农户间不逐利的金融互助成为现实,它自然就具备了扶贫、缓贫功能,不过这里的“扶”,不是富对贫的扶,而是贫和贫之间的“互扶互助”。除此之外,农村民间金融的这种互助性质还可帮助解决普惠金融的信用难题。
2.农村民间金融精准扶贫的优势。基于上述分析,依赖于血缘、亲缘、地缘发展起来的农村民间金融在信息获取、交易成本等方面具备了明显优势。首先,信息优势。植根于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熟人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金融扶贫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提升了对农村贫困群体的识别能力。基于亲缘、血缘、地缘建立起来的“熟人信用”增强了借贷双方的接触频率,贷款人可以更加直接、有
农村民间金融助力精准扶贫:优势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