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4语文-《但愿人长久》.doc
上传者:小健
2022-06-16 14:51:07上传
DOC文件
88 KB
第二课《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掌握本课10个生字,理解一个多音字。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
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理解诗人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亲人的情感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3课时
课时1:简介苏轼,让学生对其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对他的作品产生兴趣;初读课文, 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生字,和一个多音字;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 情。
课时2:通过诵读课文,体会诗人从“思念”到“埋怨”,再到“宽慰”的情感变化
课时3:
课时1
一、导入:(15)
抽查作业:找学生讲讲“东坡肉”名字的由来,引出诗人。(苏轼不仅仅是 一位官员、美食家,还是一位大文学家。)
苏轼在杭州做官时,浙西发大水,大湖泛滥,庄稼大片淹没,苏轼及时采取 了有效措施,并组织当地居民疏通河渠,筑堤建坝,使当地百姓度过了难 关,也使西湖旧貌换新颜。老百姓都非常感谢他,也很爱戴他。听说他爱吃 猪肉,过年时大家都抬着猪肉去给他拜年。苏轼收下猪肉,就指点家人做成 方块的红烧肉,分给大家。吃过的百姓无不称奇。由于苏轼又号“苏东 坡”,所以大家给苏轼的红烧肉起名为“东坡肉”,流传至今。
苏轼简介:(ppt)
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苏轼最有名的一首诗词是《水调歌头》,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 (ppt)欣赏配乐朗诵
(2) 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引出课文
哪位同学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词?(中秋节时思念他的弟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了解一下。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
检查预****情况(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
自读课文,老师巡视,解答疑问
画出重点字词:
品尝观赏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各奔东西屈 指算来埋怨十全十美宽慰但愿
分组齐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词,解释字词
A组:1、2自然段 B组:3、4自然段 C组:5、6自然段
大家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说说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老师提示:时间,地点,原因)
中秋月圆之夜,苏轼看到别人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因为思念在远 方的弟弟,写下了这首诗词。
三、 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结构特点(15)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达诗人心情的词:
思念一-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组讨论:如果要你来划分结构层次,你会怎么分?
根据诗人的情感变化,分为三个部分:(思念的原因)1、2、3; (因为思念而埋怨)4、5;(宽慰)6;
课时2
齐读1、2、3,感受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1)想像自己是诗人,中秋节孤独一人,身在远方,是怎样的感 觉?
孤独,思念亲人(“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所谓“每逢佳节倍思 亲”抒发的就是这样的情愫。所以在中秋月圆之夜,苏轼看到人们都 合家团聚,观赏明月,想到自己远离亲人,天各一方,自然不免触景
伤情,心绪不宁。
(2)诗人为什么单单思念弟弟,而不是别人呢?(手足情深)
写这首词时,苏轼已经40岁了,父母、妻子都相继去世,所以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掌握本课10个生字,理解一个多音字。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
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理解诗人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亲人的情感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3课时
课时1:简介苏轼,让学生对其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对他的作品产生兴趣;初读课文, 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生字,和一个多音字;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 情。
课时2:通过诵读课文,体会诗人从“思念”到“埋怨”,再到“宽慰”的情感变化
课时3:
课时1
一、导入:(15)
抽查作业:找学生讲讲“东坡肉”名字的由来,引出诗人。(苏轼不仅仅是 一位官员、美食家,还是一位大文学家。)
苏轼在杭州做官时,浙西发大水,大湖泛滥,庄稼大片淹没,苏轼及时采取 了有效措施,并组织当地居民疏通河渠,筑堤建坝,使当地百姓度过了难 关,也使西湖旧貌换新颜。老百姓都非常感谢他,也很爱戴他。听说他爱吃 猪肉,过年时大家都抬着猪肉去给他拜年。苏轼收下猪肉,就指点家人做成 方块的红烧肉,分给大家。吃过的百姓无不称奇。由于苏轼又号“苏东 坡”,所以大家给苏轼的红烧肉起名为“东坡肉”,流传至今。
苏轼简介:(ppt)
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苏轼最有名的一首诗词是《水调歌头》,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 (ppt)欣赏配乐朗诵
(2) 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引出课文
哪位同学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词?(中秋节时思念他的弟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了解一下。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
检查预****情况(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
自读课文,老师巡视,解答疑问
画出重点字词:
品尝观赏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各奔东西屈 指算来埋怨十全十美宽慰但愿
分组齐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词,解释字词
A组:1、2自然段 B组:3、4自然段 C组:5、6自然段
大家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说说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老师提示:时间,地点,原因)
中秋月圆之夜,苏轼看到别人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因为思念在远 方的弟弟,写下了这首诗词。
三、 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结构特点(15)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达诗人心情的词:
思念一-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组讨论:如果要你来划分结构层次,你会怎么分?
根据诗人的情感变化,分为三个部分:(思念的原因)1、2、3; (因为思念而埋怨)4、5;(宽慰)6;
课时2
齐读1、2、3,感受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1)想像自己是诗人,中秋节孤独一人,身在远方,是怎样的感 觉?
孤独,思念亲人(“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所谓“每逢佳节倍思 亲”抒发的就是这样的情愫。所以在中秋月圆之夜,苏轼看到人们都 合家团聚,观赏明月,想到自己远离亲人,天各一方,自然不免触景
伤情,心绪不宁。
(2)诗人为什么单单思念弟弟,而不是别人呢?(手足情深)
写这首词时,苏轼已经40岁了,父母、妻子都相继去世,所以
g4语文-《但愿人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