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IASK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鸿门宴.doc

上传者:秋天学习屋 2022-06-21 12:25:40上传 DOC文件 145 KB
IASK_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鸿门宴
IASK_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鸿门宴
1/3
IASK_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鸿门宴
一、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二、拓展探究
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
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
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怎样认识的?
学生议论后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戮力,决
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壮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咄咄逼人,称王称霸,理所自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迎,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眼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
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讲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眼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认真商酌
的,既切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切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随意安排的。
三、课文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长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不论是暴戾、辉煌仍是悲壮,不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仍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四、分类概括文言知识
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多媒体课件显示资料)
例句
活用种类
释义
1.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同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同上
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同样
4.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
同上
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
同上
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
同上
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
同上
处分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使动用法
使之为王
11.项伯***,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同上
使随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
2、判断下列加线的词语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成婚的事,因成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②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

IASK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鸿门宴


文档来源:https://www.taodocs.com/p-690132957.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