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浅谈大黑山剪纸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doc

上传者:关羽 2022-06-21 01:00:37上传 DOC文件 16 KB
浅谈大黑山剪纸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
摘 要:大黑山剪纸融合了辽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风格和山东剪纸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剪纸艺术特征,不仅起到传播文化、美化生活的作用。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地区民俗文化历史,具有独特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表达了广大群众的社会认知、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及审美情操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大黑山 剪纸 特色 价值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3-0-01
一、大黑山剪纸的历史文化渊源
大黑山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东南部金普新区,是大连历史文化之根。19世纪,受条件所迫的山东百姓“闯关东”扎根于此地,以人为载体的农耕文化艺术在大黑山脚下新生,齐鲁文化和辽东文化在辽阔的辽东南地区得到了并存。受外来语言、文化、饮食等方面影响,原本的大黑山文化艺术也发生了变化。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下,许多优秀的民间美术样式诞生了,而大黑山剪纸正是在诸多艺术中的一枝独秀。
据专家考证,大黑山剪纸艺术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历经数辈人的代代传递,形成了现在的相对稳固的剪纸艺术样式。其造型朴实,韵味十足,技法多样,在历经上个世纪的历史影响以后,又融合了山东剪纸和辽东地区民俗剪纸文化审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面貌。
二、大黑山剪纸艺术特色
作为辽东南地区剪纸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大黑山剪纸艺术特色尤为明显,其包容性强,在保留了辽东剪纸特色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山东、山西、江苏等地剪纸特征。其造型古朴大方,率真自然。同时,大黑山剪纸又能很好的融入新时代的元素,不墨守成规,与时俱进。
1.题材上的包容性与融合性
“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在保持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尽量的适应辽东南地区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民俗传统、饮食文化等,形成了特有的大黑山文化艺术。
大黑山剪纸艺术的创作者们大多是早年闯关东过来的山东、山西、江苏等地的遗民后代以及原住于此的少数民族后裔,因此大黑山剪纸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多样化,其既有北方剪纸粗犷浑厚,又有山东剪纸俊逸流畅的艺术特征。例如大黑山剪纸非物质文化第三代传人郝传松、高晓莉、朴迎春、任长贵等艺术家的作品中,不乏多见有 《老鼠嫁女》、《金玉满堂》等题材,寓意着子孙繁衍、人丁兴旺之意;另有《功名富贵》、《连年有余》用于增加节庆活动的氛围;《秧歌戏》、《打春牛图》则是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的鲜活的生活画面,表現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勾勒出当下的市井民风,反映了时代的气息。而大黑山剪纸的独特之处在于同少数民族民俗的融合,大黑山脚下生活的各民族人民,其日常生活、文化历史等是大黑山剪纸创作者们灵感和题材的源泉。艺术家罗贵芬作品《人参姑娘》,反映了善良勤劳的人参姑娘与勇敢无畏的小伙子结为夫妻的故事。民间剪纸传承人刘栋堂作品《抹黑节》等,刻画的锡伯族史上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民俗活动。这些反映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活动的剪纸作品,成为了大黑山剪纸艺术题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剪刻技法和手段上能够相互借鉴,但严苛的地域与民族、民俗之分,成为了大黑山剪纸艺术的标志,形成了独特的大黑山剪纸艺术面貌,具有地方特点。
2.造型上的装饰性与朴拙感
大黑山剪纸尚意不尚形,注重对作品整体形态的把握,体现了辽东南

浅谈大黑山剪纸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


文档来源:https://www.taodocs.com/p-690579520.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