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见的大白,其实并不是我们的第一层防护”
疫情的这几年,我们作家中有不少一直就在抗疫一线战斗,有“大白”,有志愿者,也有基层工作者,有在大城市,也有在一些远郊县城的。但无一例外,他们都竭尽所能地把好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今天小助特地请来几位作家,请他们聊聊他们的日常,通过他们的视角,或许能让我们感受些抗疫艰辛历程中的吉光片羽。
希望我们能早日战胜疫情!
第一位讲述人
三度风月
核酸检测的“大白”
自有疫情开始,防疫一直是日常工作内容之一,这几日刷爆朋友圈的“全家捅”,在医院里,平日是“周常捅”,疫情时是“天天捅”,加之是鼻拭子,时常体会到什么是直冲天灵盖。
而大家常见的大白,其实并不是我们的第一层防护,日常工作时的白大褂才是。第二层,大白,包含三层鞋套、三层手套、N95口罩、透明面罩、帽子。第三层,一次性隔离衣。
三月,上海疫情突发,作为一名普通医生,自然也有了外出为居民做核酸的任务,我主要是做嘉定这边。核酸任务,一怕热,二怕水,不巧,就在三月份,都体验了。
第一次外采任务,通知是早上6点医院集合,于是5点就起了。早餐既不敢多喝水,也不敢多吃饭。那天天气很好,加之外采地点为中风险地区,三层防护,一丝不苟,一层都不敢落下,于是,眼镜起雾,防护面罩起雾,脑门冒汗。
明媚的阳光下,配合社区志愿者和其他同事为居民采核酸,没有帐篷,没有桌子,没有座椅……全程站着为居民做完核酸筛查,等收工,已经是接近中午12点。在大巴车上吃完了盒饭,回到医院,还要再为自己做一次核酸,贴身的衣服上已经是白色的汗渍。
相比之下,我更不喜欢雨天的核酸任务,因为这意味着,三层防护之外,还要再上一件雨衣。而有雨的那天,气温也不高,每每为一位居民采完核酸,即便隔着手套,消毒洗手液也会迅速带走手上的温度。
恰好,这个社区还有阳性病例的村子,穿着大白又无法乘车,便在雨中步行半小时为村子里的数百位居民采完核酸,雨衣,也挡不住雨水。全部结束,下午2点,是又冷又饿。不过,那次很感谢社区志愿者在这样一个雨天送我们一群人回医院,让我们免去了在雨中等大巴的时间。还有,也很感谢社区居委的配合以及核酸结束回到医院医院还给准备了姜汤。
有的时候也会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的经历。因为防疫工作中,天气是不可抗因素,而各个社区的组织工作、后勤物资、健康云登记码等等,都影响着核酸任务的进度。
作为医务人员,其实特别希望疫情能够快快消散,因为很多同事,都有两年没回家了,而去年过年,我也没有回家。同样,也希望居民们能更好的配合核酸工作,即便在排查中,有组织不力、等待过长等,是真诚的希望大家能同心抗疫,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早日取得胜利。
第二位讲述者
红糖麻花.CS
基层防疫工作者
我是今年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的。刚入职没多久,就参加到了防疫的工作。
记得防疫特别忙的那段时间,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就没停过。OA,公务办公软件上下发的流调电话起码十页以上,吃了早饭,就开始打电话,每天重复的便是“你好,我这边是社区疫情防控的,请问你最近是从哪个地方到xx的吗?”。
经常是早上发的十页没有打完,下午又下发了十几页的电话需要拨打。手机的通话记录,全是陌生号码,为了避免出现责任,每一个流调电话,都要录音,每一个录音的内存大小也就十几kb到1m,可翻开内存查看,光是电话录音都快有1个g到2个g了。
那段时间,早晚的电话。如果是确认在自己管辖范围的风险地区过来的人,还要穿上防护服,亲自上门去签署承诺书,将其带走隔离,或者在家隔离。
似乎得了电话恐惧症,只要电话铃声响起,神经就紧张起来,千万别又是哪哪有了疫情,因为有了疫情,那就意味着打不完的电话。
白加黑,五加二,法定节假日也几乎没有了。有的女同事都累哭了。
这都不算啥啥。疫情严重,有时候电话要打到晚上十一二点。这种时候最难受了,很容易被骂,有时候,可能一天之内,能把活了26年所听到的所有难听的话都听了一遍,而自己还要强忍微笑,耐心解释。
还会遇到一些不是很配合的,电话打去问,亲口说没去过风险区。然后通过技术手段确定他去过又会匆匆打回电话,承认自己去过。哎,这种事情就是很无奈啊。
还要好多事都挺让人无奈的。就比如我们一个女同事,她是离婚带孩子的,弟弟在部队,家里可以帮忙的少。有一个下雨天,偏偏指令特别多,她都没空去接小孩,后来还把小孩从幼儿园接回到办公室,孩子就在那哭,老说妈妈为什么这么晚才去,他好害怕妈妈不来了,在路上出事了。
社区工作者很繁杂很琐碎,有时候还要被抽调去核酸检测点去站岗,早七晚九,一天站到晚,对前来核酸的人员说排好队,扫码。真的喉咙都喊哑了,这些工作都是志愿的。有的时候吧,工作累就算了,比较糟心的是遇到一些脾气差的,不配合的。骂人,很难听,真的让人更加累。
不管怎么样,我们大家都希望疫情能早点过去,大家彼此配合,做好自己的事情,大家都平平安安的,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
第三位讲述者
长安肆少
基层防疫工作
作为一名身处一线的基层防疫人员,“战疫”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首先要说的,是我在2021年连续接待的3次“国际航班”,这是本轮疫情来临之前,西安防疫的最前线。作为浐灞生态区国际航班金融酒店专班的负责人,每一次任务,都是接人、守护、送人、隔离,封闭式的任务持续40多天。2月23日,我接待了HY501塔什干-西安航班30人以及CA942迪拜-西安93人,期间错过了儿子的生日,以及清明节。专班里,最让人难忘的一件事情,是成功化解了一名抑郁症重度旅客的自杀倾向。
那是在2月25日,在接待塔什干-西安HY501航班时,发现归国隔离人员杨某存在睡眠障碍、幻觉、中度抑郁、极端自杀倾向等风险,发现问题后,我立即上报上级并成立了专人专班,联系心理专家在线指导,加强与其联系和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向其家人了解情况后才知道,他在国外打工遭遇不测,在当地华人捐助后才得以回国,回国后身无分文,里尚有80余岁老母亲无人照料,还有一个单亲小孩无人陪护,经济不堪重负,使其承受了极大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而酒店隔离又有一笔支出,因而出现极端情绪。当即,酒店专班组织捐助倡议,向其伸出援助之手,有效的化解了隔离人员的焦躁情绪,为隔离点的安全安定提供了保障。
后来,我在6月5日和10月6日,分别接待了多伦多-西安和布鲁塞尔-西安的2次国际专班500余人,其中包括某国大使、公使和外交人员20余人(他们在后来发来了表扬信)。酒店专班工作是残酷的,更是严肃而高度紧张的,所幸的是,我们的严格管理,让每一次任务都做到了零感染零传播零事故。
我在去年11月23日才解除隔离,回到单位上班,上班的第二天,单位就分给我一个全民核酸点位,那个点位在御锦城壹街,目标采样人数是5000人,没有时间准备,我带着2个工作人员,1名社区员工,2名物业人员,在单位的整体部署下,开始几轮的核酸检测工作。
到了12月初,全民核酸进行了细化和优化,以各小区为点位,支援我们的单位和人员也多了,这个时候我们被分配为四个核酸点位保障物资、消杀和其他后勤工作,教会他们,为他们做好保障,是我们的任务,也是一个老兵的责任。
12月22日,这轮疫情来临,城市封了,小区也封了,我们作为首批下沉干部和党员,每个人手上分了一个包抓的小区,我包抓的是浐灞半岛A15小区,主要负责小区核查出入人员一码通、行程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对小区遛狗或下楼人员进行劝返,做到居民足不出户,保障生活物资供应,配合社区、物业做好小区物资供应及配送工作,管控小区重点人员情况,重点对小区B类密接转居家隔离、C类密接人员等居家隔离人员进行管控。处理小区居民买菜难问题,协调用电、用气、用暖、用水等问题。
这些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千头万绪,但他就是我们的工作,每天都要要面对的工作。但是,很多让人感动的事情也伴随我们不断向前,就在2022年元月7日傍晚,小区1名待产孕妇紧急给我打来电话要去医院,我根据疫情防控要求立即为她联系了救护车,并组织下沉党员干部上楼护送其上车去医院,第二天,我们接到了她平安产子的消息,心里才松了一口气。
为困难居民送菜送物资,是我们下沉干部的另一项工作,就在这个春天,当我们向一位志愿军老战士送蔬菜的时候,90余岁的老人只是抽了两根芹菜,然后说,“这么多菜我用不着,请把它送给更需要的人!”
听到这句话,数十天的辛苦劳累一扫而过,我们热泪盈眶。
一个月之后,城市终于解封,所有人都在欢呼,都在放松自己,或者是团聚,或者是纪念。而我们,又忙于一场两站的值守,返回人员的疫情管控,以及雪片一般飞来的流调函的处理,或者是对密接者的流调……
第四位讲述者
浮浮浮浮肿
志愿者
我生活在广西的一个小县城。因为工作性质原因,从武汉疫情爆发的时候,那年的大年初四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就是村子里的志愿者。幸运的是广西的疫情一直都比较平稳,所以我们更多的是把时间放在排查、疫苗接种和值守卡点方面。像排查和疫苗接种都是一些延续性很长的工作,一直都没停止过。
我主要做两方面工作,一个是排查工作。根据桂林市下发的交通流调有疑似密接的人员名单,一户一户的上门去排查了解情况,要求居家隔离。每天定时做好电话回访,记录人员体温和消除他们恐惧心理,稳定情绪。同时,及时收集务工返乡人员信息,劝导就近过年,或者及时做好隔离工作。加强宣传,拉横幅,写大字报等方式让村民注意防护。
另外就是疫苗接种工作。开车拉老年人到当地卫生院接种疫苗,收集整村接种情况,提醒人员接种。当然,还会有值守卡点的任务。在排查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开展封村工作。防疫期间劝返村民没事尽量少出去活动。同时,对过往车辆,尤其是外地车辆进行拦截,测量体温,记录车牌号。
疫情这几年,个人感觉最难的问题其实是物资,2020年,在疫情爆发初期,我记得那个时候是全国都在支援武汉物资,各地都没有口罩购买渠道,只能通过高价格购买一些。当时的情况比较紧张,我算是一线排查人员,分发给我们的物质只有两个口罩和一瓶小酒精。通过每天交换消毒这样使用得撑过一个礼拜。因为所有渠道都买不到口罩,只能通过上级每个礼拜分配的两个口罩进行防护。
其次就是沟通问题,还是部分村民不太理解尽量少外出的封村政策,会在值守卡点处争论,得耐心劝导。杳无人烟的时候,拦截下来的大卡车溅起来的灰尘可以数一个下午。
全员疫苗接种的时候确实能把人搞崩溃,农村很多老人都是基本不会出村的,潜意识里认为不出去就不用接种,还有一些由于思想问题,不愿意接受安排,所以到了后期的劝导工作真是块硬骨头。在各种想办法,持之以恒下来,总算解决掉一些难题。幸运的是完成得比较好,除特殊人员外全员基本接种完毕。
最后,希望大家一起同心抗疫,一起渡过难关。
注:图片由作者提供
这篇关于“大家常见的大白,其实并不是我们的第一层防护”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希望我们推荐的答案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