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好1个问题的答案,教育孩子时的100个问题都迎刃而解

本文介绍了想好1个问题的答案,教育孩子时的100个问题都迎刃而解,对大家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朋友们下面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小乖宝妈,国际学校班主任教师。精深教育理论消化为家庭日常活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做更好的父母,我们一起进步!


小乖宝这段时间玩玩具车到了痴迷的地步,特别是有车标的车模型,每次都能自己玩好久。最近发生了一件小事,有一辆他很喜欢的奥迪小汽车,因为前面的铆钉坏了,所以车架、底盘和座位散了架。

他发现小车坏了的时候,嗷地一声、跳起来,接着疯跑了一阵子,最后坐到墙角开始发火。我问他:“怎么了宝贝,怎么发火了?”他说:“我要把全部的玩具车都扔掉。”我说:“哦,那玩具车会很伤心吧。你可以告诉妈妈为什么要扔掉吗?”“车坏了,不能玩了。”我看了看,觉得还可以装在一起,只是没有铆钉固定,很容易散开。

我说:“妈妈看到你的车子散架了。妈妈想到了一些办法可以把它们装回去,你要试着和妈妈一起做吗?”小乖宝开始平静下来说:“妈妈,我想请你帮我装好小车车。”我说:“你看,你告诉了妈妈你的想法,妈妈就能帮你了,你真是个善于交流的孩子。我们一起试一试怎么把小车装好吧。”

我和小乖宝试着把小车装好,然后用胶带固定。小乖宝不喜欢车上有胶带,就把胶带揭掉了。我说:“没有胶带,车子装好了也会容易散掉,有关系吗?”他说:“没关系,妈妈,我会装了。”我说:“妈妈很开心,你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后来小车再散架的时候,他就自己装上,继续玩。

小孩子遇到挫折很正常,比如打不开、够不着、拿不动,如果小乖宝在那里哼哼唧唧,我就微笑着看着他说:“哼哼唧唧没有用的,你可以试着自己做,做一个勇于尝试的孩子。如果需要妈妈帮忙,你要用语言告诉妈妈,你就是个善于交流的孩子。”现在他自己也会自言自语的说:哼哼唧唧没有用的,快想办法解决问题吧。

“勇于尝试”和“善于交流”是我希望培养小乖宝的特质,因为我觉得他长大以后面对真实世界时,这两种特质可以帮助他解决问题和寻求合作。

你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要培养孩子什么特质呢?

最近有个全网热评的暖心视频,一个新手爸爸,战战兢兢地抱起刚出生的女儿,仿佛他的手中就是整个世界。他笨拙但努力的样子,让每个人都能隔着屏幕感受得到他对孩子的深情。

我想这条视频这么受欢迎的原因就是:它让每个人都回想起手中托起一个新生命的神圣时刻。我们希望她能一生平安健康、我们对她寄予厚望,我们相信她可以成就我们所不能成就的事情… … 

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迪斯尼动画狮子王里面,小狮子迎着朝阳被举起的那一幕画面。

你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是我2月份在哈佛零点项目培训课程上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我们小组把答案写在一起,我们希望孩子成长为关心别人的人、有独立能力的人、有同情心的人、会思考的人、有合作精神的人、会表达自己的人… … 

我们培训的大组里面,有来自五大洲的老师,大家给的答案有很高的相似性:尊重他人、独立、有好奇心、会思考、思想开阔、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合作能力… … 看来不管来自世界哪个地方,大家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答案都很相像。

你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呢?你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是什么样的人呢?你的答案会帮你解决教育孩子时候面临的很多问题。

在文章开头,我教育小乖宝时使用的“善于交流”和“勇于尝试”那两种特质不是我创造的,它们来自IB的学习者培养目标。

先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IB


IB是IBO国际文凭组织里对国际课程的缩写。IBO1968年成立于瑞士日内瓦,是一个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册的非盈利性的教育机构,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教育领跑者。提供3-19岁学生的4项不同的课程项目,包括PYP小学项目、MYP中学项目、DP高中项目和CP职业项目。


IB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促进国际间的流动性,为准备上大学的学生提供一个世界公认的课程和文凭。现在国际学生低龄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学习IB课程让学生从一个国家转学到另一个国家,课程上也毫无障碍。即便孩子没有出国学习的需求,知道一种国际标准也无疑有很大益处。

现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5300+所学校和机构使用IB项目课程。国内也已经有180所学校在使用IB项目课程。因为IB文凭和IB考试成绩在申请大学时被世界上绝大多数顶级大学认可,全球的IB学校遵循统一标准等优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学生选择IB课程,IB学校在国内有继续发展壮大的趋势。(数据来自IB官网)

包括我前面提到的“勇于尝试”、“善于交流”等,共十项IB学习者培养目标的特质,出现在IB课程每本材料的扉页位置。之所以那么重要,是因为它要一直提醒全球IB教育者:我们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在IB学校的教学中,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培养有这些特质的学生。

我们来具体看一看IB注重的十项特质都是什么:

(这里我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个简略版的,IB官网有中文的详细解释。)

积极探究(Inquirer):

对事物有好奇,愿意自己主动去研究,终身学习。

知识渊博(Knowledgeable):

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可以融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勤于思考(Thinker):

有自己的想法,具有批判和创新的思考能力。

善于交流(Communicator):

会倾听别人,表达自己,可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有效社交。

坚持原则(Principled):

内心有评判标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愿意为此采取行动和承担结果。

胸襟开阔(Open-minded):

愿意倾听和考虑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懂得关爱(Caring):

有同情心、同理心和尊重帮助他人。

勇于尝试(Risk-taker):

愿意尝试新的方法和事物。

全面发展(Balanced):

身体、智力、情感的均衡发展。

及时反思(Reflective):

对行为的后果进行有益的思考和计划下一步行动。

对于这些特质我深深的赞同,并且在教学和育儿中深深地实践着。里面的一些特质,我自己在成年以后花了大力气去补,所以我希望从小培养小乖宝这些方面的特质,让这些特质成为他的习惯,让他在以后的发展中走得更顺利。

正如弗朗西斯.培根在《人生论.论习惯》里面讲的“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回想我自己上学的时候,经常发现身边同学和老师身上表现出这些特质,觉得这些同学和老师都好棒啊! 有一个同学,中考以前,大家都复习很努力,累了的时候免不了上课打瞌睡。他经常站着复习,因为他说怕坐着看书会睡着。有一次我们上晚自习,突然听到“扑通”一声,原来是这个男生站着睡着,摔倒了。我觉得他真是“坚持原则”的人。 有一个高中同学,特别会开导人,所以人缘特别好,谁有什么心事想要倾诉,她都热情帮助,并且还不八卦。我觉得她又“懂得关爱”又“善于交流”。要知道高中生的心思好细腻的,会讲道理,又能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说什么,什么时候不能说什么,可能是有些人一生都需要学习的技能。 高中的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那个时候“按部就班”是常态,探索新方法,是很了不起的尝试。我觉得他是“勇于尝试”的人。 但,这三个例子中的主角,第一位男生,后来没有考上高中,辍学了。第二位女生,被叫去训话,让她做点该做的事。第三位老师,新的教学方法没有取得期待的效果,学生们的分数没有得到提高。 如果以当时的学业成绩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那么以上这三位无疑都是失败的。 但是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们身上的这些品质,以后肯定会帮他取得一些成就。20年后的今天:第一位坚持原则的男生,做生意讲诚信,早些年就开了自己的淘宝店,现在皇冠商家。第二位善于交流的女生,情商高,现任某跨国公司HR主管。第三位勇于尝试的老师,我这个毕业了20年的学生还记得他当年的一次教学活动,对老师来说已是某种程度的成功吧。 这就让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大后具有的这些特质在学校教育并不被重视,那么学校教育和真实人生是什么关系呢? 学校教育让学生不要说话,真实人生要求我们会说话,什么时候培养啊? 学校教育让学生记标准答案,真实人生每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怎么解决问题呢? 学校教育不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特别的想法,真实人生要求我们看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从哪里找啊? 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学校教育的十几年,发展我们人生真正需要的品质呢? 小学的时候,我读实验学校,用的教材是实验版教材,大概是北师大版。考初中的时候,因为是全市统考,我们要考的是人教版的统一教材。所以五年级我们又把人教版语文教材里面要背诵的部分,全部背了一遍。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我要成为教育实验的小白鼠? 事实是,我们都是教育实验的小白鼠,因为教育一直在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里面,很多学校已经在“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不少进步了。 但是教育推广没有那么快的,如果我们确定好哪一些特质是我们想要培养我们孩子的,不要等,现在就按这些特质开始培养。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孩子在什么学校上学,下面这些事情都是父母可以做的。因为你就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

1. 确定重要的特质

确定你对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觉得最重要的特质,都可以写出来。比如说坚韧、勤奋、勇于尝试、进取、友善、尊重… 当然也可以用我们传统文化中家风文化里面的词语,比如曾国藩家书中的“廉、谦、劳”,前面的IB学习者培养目标也可以做参考。我家是参考IB这个,因为便于和学校形成统一的语言。

这些特质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和贯穿始终,有些词非常抽象,需要比较久孩子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确定了这些特质,你会发现有些事情你不会再人云亦云地去做了。这些特质就像你的教育导向标,偏离这个航线的事情,不要做。

不要把“听话”当作一种特质,可以是“尊重父母意见”,可以是基于自己价值判断以后的“坚持原则”。如果只是习惯了服从,并没有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考的能力。——(法教育家)卢梭”

试想你一直培养的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他以后走入社会要听谁的话?怎么想都觉得很可怕。好像你在家一直把孩子按一只温顺的小绵羊来培养,然后突然有一天他要走入丛林了,你突然要求他要有狼性。这头羊没有学过怎么做狼, 他怎么在丛林中生活呢?

2.让这些特质活起来

每当孩子做一件事情,实践了某种特质的时候,要立刻指出来和用这个词汇来表扬他。孩子这样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以后当他在遇到相似的情况时,就可以使用这个词汇了。这些词汇也可以让你在表扬孩子的时候,更加具体和明确。

年龄小的孩子,可能需要把一个词再拆分一下,比如三岁的小乖宝在搭积木时遇到问题,他自己试着去解决,我就夸张地表扬他:哇,你真是一个积极探究的孩子,你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告诉妈妈你是怎么想到这么棒的方法的,好吗? 

要一直不停的用,这些特质才会变成孩子的习惯,让他终身受益。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3. 积极的家校合作

父母可以定期和老师学校交流,家校的伙伴关系使孩子受益。现在很多学校都给家长参与学校生活的机会。让孩子看到你和老师的交流,他会更有安全感。父母成为孩子学习社区的一部分,也是学校很重要的一种资源。

孩子的生活中,家庭和学校几乎就是全部了,父母和老师是培养孩子路上的同路人、搭档,是合作共赢的关系。老师是除了父母家人以外,对孩子感情最深的人,那个为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欢呼雀跃的外人。


◆  ◆  ◆  ◆  ◆  


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泰国广告片,这对母女身上表现出了多种可贵的特质,不管现在的物质条件怎样,孩子身上拥有的特质才是他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分享爱因斯坦的一句话:

什么是教育?把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东西全部忘光了之后留下的东西才叫教育。

教育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教育学科本身传递的各种知识,而在于通过教育知识体系发展出来的这些特质。

希望你也能把你最看重的核心特质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小乖宝的私人导游

2020年6月

于曼谷

注:文中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精彩推荐

每次亲子危机都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机会,您抓住了吗?

你的圈子才是孩子的圈子,你的努力让孩子有了选择的权利

这项价值2500万的斯坦福研究成果,将改变孩子一生

侵害未成年人案频爆,0-6岁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性教育?




这篇关于想好1个问题的答案,教育孩子时的100个问题都迎刃而解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希望我们推荐的答案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