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断层解剖课件ppt头胸

上传者:2****5 2022-06-19 21:39:22上传 PPT文件 18.91MB
断层解剖课件ppt头胸_第1页 断层解剖课件ppt头胸_第2页 断层解剖课件ppt头胸_第3页

《断层解剖课件ppt头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断层解剖课件ppt头胸(61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广州医学院广州医学院叶秉坤叶秉坤概述概述 断层解剖学是通过切制断层的方法探断层解剖学是通过切制断层的方法探索各结构在连续断层内的索各结构在连续断层内的 形态、位形态、位置和毗邻变化。置和毗邻变化。 目的:理解和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目的:理解和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内的形态变化规律。续断层内的形态变化规律。 研究范围:解剖断层研究范围:解剖断层 影像断层影像断层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1.1.须掌握坚实的局部解剖学知识须掌握坚实的局部解剖学知识2.2.抓住某一断面的主要结构特点抓住某一断面的主要结构特点3.3.不要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或几个断不要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或几个断面的所有结构上,而要在

2、一个器官面的所有结构上,而要在一个器官或一个结构的逐一连续追踪学习,或一个结构的逐一连续追踪学习,以求掌握全貌及连属关系。以求掌握全貌及连属关系。4.4.学习某一断面前,要了解它在整体学习某一断面前,要了解它在整体的位置。的位置。1. 1. 头部断面解剖头部断面解剖2. 2. 胸部断面解剖胸部断面解剖3. 3. 腹部断面解剖腹部断面解剖头部横切面头部横切面 以眼外眦与外耳道以眼外眦与外耳道上缘的连线为基线上缘的连线为基线 通过两侧眦耳线所通过两侧眦耳线所做的横切面为标准做的横切面为标准平面平面 片厚片厚5mm扣带沟缘支扣带沟缘支颅顶层面颅顶层面 头皮头皮 颅盖颅盖 矢状逢矢状逢 硬脑膜硬脑膜

3、上矢状窦上矢状窦 大脑纵裂大脑纵裂 中央沟中央沟 中央前回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中央后回如何辨别中央沟如何辨别中央沟? 大部分(大部分(87)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的沟)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的沟; 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约中份处向后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约中份处向后延伸,并可有一条(中央后沟延伸,并可有一条(中央后沟) )或两条(中央或两条(中央前、后沟)与之伴行;前、后沟)与之伴行; 一般中央前回厚于中央后回;一般中央前回厚于中央后回; 先通过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沟缘支辨认先通过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沟缘支辨认出中央旁小叶,再进一步辨认中央沟;出中央旁小叶,再进一步辨认中央沟; 大脑白质的髓型有

4、助于辨认中央沟。大脑白质的髓型有助于辨认中央沟。额、顶叶上部额、顶叶上部层面层面 额鳞、冠状缝额鳞、冠状缝 矢状缝、硬脑矢状缝、硬脑膜膜 大脑镰大脑镰 上矢状窦上矢状窦 中央沟中央沟 中央前中央前、后沟后沟 中央前、后回中央前、后回额、顶叶中部层面额、顶叶中部层面 额鳞、冠状缝、矢状额鳞、冠状缝、矢状逢、硬脑膜、上矢状逢、硬脑膜、上矢状窦窦 大脑纵裂大脑纵裂、大脑镰、大脑镰 中央沟、中央沟、中央旁小叶中央旁小叶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上沟、额上回额上回 中央后沟、中央后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顶上小叶顶内沟顶内沟额、顶叶下部层面额、顶叶下部层面 额鳞、冠状缝、

5、硬额鳞、冠状缝、硬脑膜、上矢状窦、脑膜、上矢状窦、大脑纵裂、大脑镰大脑纵裂、大脑镰 中央沟、中央前沟、中央沟、中央前沟、中央前回、中央后中央前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沟、中央后回、 额上沟、额上回、额上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中回 顶内沟、顶上小叶顶内沟、顶上小叶(8)、)、顶下小叶顶下小叶(9)楔前叶楔前叶胼胝体上、半卵圆形中心层面胼胝体上、半卵圆形中心层面中央沟、中央前沟、中央沟、中央前沟、中央前回、中央中央前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后沟、中央后回、9半球髓质、半球髓质、11额叶、额叶、12顶叶、顶叶、18扣带回、扣带回、14缘上回、缘上回、19顶枕沟、顶枕沟、15枕叶、枕叶、16楔前叶楔前叶

6、楔前叶楔前叶侧脑室顶部层面侧脑室顶部层面 上矢状窦上矢状窦、下矢状、下矢状窦窦 中央沟、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中央后回、 胼胝体干、胼胝体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外侧沟压部、外侧沟(14)14) 、尾状核体、侧脑室尾状核体、侧脑室、缘上回缘上回(15)15) 、角回、角回(16)16) 楔前叶楔前叶(18)18) 、顶枕、顶枕沟、楔叶沟、楔叶(17)17) 胼胝体下、侧脑室中央部层面胼胝体下、侧脑室中央部层面 胼胝体膝胼胝体膝、大脑纵裂、大脑纵裂、额额钳钳、胼胝体压部、胼胝体压部、枕钳枕钳 大脑镰、上矢状窦、大脑镰、上矢状窦、直窦直窦 穹隆穹隆、侧脑室(中央部、侧脑室(中央部、前

7、角、后角),室间孔前角、后角),室间孔 尾状核(头、尾)、背侧尾状核(头、尾)、背侧丘脑、视辐射,内囊、屏丘脑、视辐射,内囊、屏状核、岛叶、岛盖状核、岛叶、岛盖 外侧沟外侧沟(26) 、缘上回、缘上回(27)和和角回角回(28) 顶枕沟顶枕沟(29) 、枕叶和、枕叶和距状沟距状沟(31) 丘脑、基底核与内囊层面丘脑、基底核与内囊层面 胼胝体膝胼胝体膝、额钳额钳、胼、胼胝体压部胝体压部。胼胝体沟、胼胝体沟、扣带沟、扣带回扣带沟、扣带回 透明隔、穹隆柱、室透明隔、穹隆柱、室间孔,第三脑室、间孔,第三脑室、侧侧脑室、尾状核(头、脑室、尾状核(头、尾)、尾)、豆状核、豆状核、背侧背侧丘脑,内囊、丘脑,

8、内囊、外囊外囊、屏状核、屏状核、最外囊、最外囊、岛岛叶,额、顶叶岛盖,叶,额、顶叶岛盖,颞横回颞横回 小脑蚓、穹隆脚小脑蚓、穹隆脚(43)、视辐射、视辐射(37) 毯:侧脑室后角毯:侧脑室后角外侧壁紧贴室腔外侧壁紧贴室腔的一层白质,系的一层白质,系由胼胝体压部纤由胼胝体压部纤维构成维构成(36) 禽距:侧脑室后禽距: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隆起,角内侧壁的隆起,由距状沟突向室由距状沟突向室腔形成。腔形成。(38)第三脑室上部第三脑室上部 、松果体层面、松果体层面 胼胝体膝胼胝体膝、透明隔、透明隔、穹隆柱、室间孔,第穹隆柱、室间孔,第三脑室、侧脑室、尾三脑室、侧脑室、尾状核(头、尾)、状核(头、尾)、

9、豆豆状核(苍白球、壳)、状核(苍白球、壳)、背侧丘脑。背侧丘脑。 内囊、内囊、外囊外囊、屏状核、屏状核、最外囊、最外囊、岛叶,颞叶岛叶,颞叶岛盖。岛盖。 缰三角、缰连合、松缰三角、缰连合、松果体果体 大脑大静脉池:大脑大静脉池:菱形,菱形,向两侧连于侧脑室三向两侧连于侧脑室三角区角区 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三角区( 28侧侧脑室后角与下角的移脑室后角与下角的移行处,为侧脑室最宽行处,为侧脑室最宽处处)、其内侧壁、外、其内侧壁、外侧壁和底分别有侧壁和底分别有海马海马和海马伞和海马伞(30),毯和视毯和视辐射辐射(31) ,侧副隆起侧副隆起(32) 。经松果体的经松果体的CT和和MRI脑室示意图脑室

10、示意图脑池示意图脑池示意图 视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合称为基底池,位于视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合称为基底池,位于蝶鞍的上方,是脑底的中心位置,向前连终板蝶鞍的上方,是脑底的中心位置,向前连终板池和胼胝体周池,前外连外侧窝池,后外连小池和胼胝体周池,前外连外侧窝池,后外连小脑脑桥角池,后连桥池。此综合脑池称鞍上池脑脑桥角池,后连桥池。此综合脑池称鞍上池第三脑室下部第三脑室下部 、前连合层面、前连合层面 前连合前连合(横过第三脑室横过第三脑室前方的一束横行纤维),前方的一束横行纤维),其前方为其前方为终板旁回终板旁回,后,后方为穹隆柱。方为穹隆柱。 外侧沟外侧沟呈呈“Y”型分叉型分叉 第三脑室向后与第

11、三脑室向后与中脑水中脑水管管相通,周围为相通,周围为顶盖前顶盖前区区和和中脑上丘。中脑上丘。第三脑第三脑室侧壁是室侧壁是下丘脑下丘脑*小脑蚓包括小脑蚓包括小舌小舌、中央小叶中央小叶、和、和山顶山顶。小脑。小脑与枕叶间有与枕叶间有小脑幕小脑幕。小脑蚓与顶盖之间的。小脑蚓与顶盖之间的四四叠体池叠体池呈呈“W”型。型。四叠体池、上丘层面四叠体池、上丘层面 终板旁回、穹隆柱、前终板旁回、穹隆柱、前连合连合(纤维弯向外后,(纤维弯向外后,经尾状核头和壳的底部,经尾状核头和壳的底部,外囊和屏状核的后端,外囊和屏状核的后端,连于两侧的海马旁回)连于两侧的海马旁回) 前穿质前穿质(11):在豆状核、在豆状核、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630920.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